生物晶片在聾病分子檢測中的應用

2020-12-08 科學網

趙智賢(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什麼是生物晶片?

 

在20世紀科技史上有兩件事影響深遠:一是微電子晶片,它是計算機和許多家電的「心臟」,它改變了我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並已進入每一個家庭;另一件事就是生物晶片,它將改變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式,革新醫學診斷和治療,極大地提高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這是美國《財富》雜誌對生物晶片的評價。什麼是生物晶片,它為何一誕生就被賦予如此高的評價?它是如何製作的?它又是如何走進千家萬戶,走近聾病患者的身邊?

 

簡單地說,生物晶片就是在一塊指甲大小的玻片、矽片、尼龍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樣品,然後由一種儀器收集信號,用計算機分析數據結果。1995年,Schena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了第一個基因晶片的實驗數據,揭開了生物晶片發展的序幕。隨著該項技術的發展,生物晶片的種類也逐漸增多,主要包括微陣列晶片和微流控晶片兩類。微陣列晶片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晶片,它主要包括基因晶片,蛋白晶片,細胞晶片及組織晶片等。

 

生物晶片的體積往往非常小,但是由於其特殊的製備方法和檢測方法,使得在一張載玻片大小的晶片上卻可以檢測多至成千上萬個基因,從而達到高通量,快速,簡便的進行檢測的目的,使得「方寸之地,生機無限」。

 

下面就以基因晶片為例簡單介紹一下它的製作過程,揭開生物晶片神秘面紗的一角。

 

 

1.1 基片處理

 

生物晶片的基質材料可以多種多樣,選擇平整、潔淨、均一且自發螢光低的材料作為基片後,需要用化學試劑對表面進行表面修飾或表面塗覆,使得基片表面富含活性基團,從而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固定能力,還有很好的匹配能力,找到相應的需要連接的生物分子。這也是生物晶片製作過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個步驟。

 

1.2 晶片製作

 

晶片製作的過程就是將生物分子放到晶片的表面上,非常類似於農民插秧的方法,只是對位置的準確性要求非常高。接觸式點樣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在點樣過程中,運動控制系統上裝有夾具或點樣頭以及一根或多根微點樣針,根據需要點制出各種晶片。點樣針的頭部有一個樣品通道,用來存放一定體積的樣品。由於生物晶片的特殊性,它所需要的樣品極其微量,往往10μl樣品就可以點制上千張晶片,大大節約了樣品的需求。

 

晶片點制完成後,尚需特殊的過程進行固定。固定的方式則根據上一步「基片處理」後基片上保留的不同基團有很大不同。

 

1.3 晶片雜交

 

晶片雜交從根本上說是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基因晶片的樣品製備過程中,將待測樣品中的模板DNA 提取出來後,通過PCR 可以得到足以進行雜交的靶標分子,還可以對靶標分子進行螢光標記。雜交反應就是將擴增好的產物,加在用前面方法製備好的基因晶片上,晶片上的DNA 探針與擴增好的產物充分接觸,進行生物化學反應的過程。

 

雜交完成後,需要進行清洗,主要是將樣品中因與探針序列不匹配而不能結合的核酸分子除去,然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信號檢測了。

 

1.4 晶片檢測

 

前文說到,待測樣品中的靶標分子一般採用螢光標記,其作用是使生物分子能夠發光而被檢測。由於生物晶片上的點樣直逕往往只有100-200μm,因此雜交並清洗後的晶片需要專用的晶片掃描儀器才能進行信號檢測。在儀器特定波長激發下,結合在相應探針點上的靶標DNA 就會產生信號,檢測這些信號就可以判斷樣品中存在對應的靶標序列,同時還可以根據信號強弱來判斷樣品中靶標分子的多少。

 

2. 生物晶片如何用於聾病分子檢測?

 

導致耳聾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和環境、藥物、外傷等多方面原因,但是其中60% 與遺傳因素有關,稱為遺傳性耳聾。人們發現多種基因突變參與了該病的發病機制,與聾病相關的基因很多,需要檢測的位點更多,傳統的檢測技術如測序往往價格昂貴,操作複雜耗時長,難以滿足大規模篩查診斷的需求。生物晶片具有集成化,高通量,快速簡便等特點,可以很好的幫助臨床醫生解決這個問題。

 

博奧生物有限公司的研發團隊,利用通用晶片建立了一種新技術,命名為多重等位基因特異性PCR通用晶片(allele-specific PCR-based universal array ,ASPUA),並已申請專利保護。該技術將等位基因辨別反應通過多重等位基因特異性PCR 在液相中實現,然後利用標記了不同標籤探針的固相通用晶片作為一種解碼工具將PCR 結果展現出來。

 

採用該技術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將分子診斷與基因晶片技術相結合,從而達到通量高、成本低、檢測快的要求,可在5 小時之內完成導致遺傳性耳聾的4 種常見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線粒體基因)的檢測。這些基因是通過大量流行病學調研,選擇在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基因,所選擇的突變熱點佔這些基因突變的80%-98%。

 

通過這個晶片,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從病因學角度輔助耳聾診斷,幫助耳聾患者尋找確切的病因,同時也可以指導患者用藥,評價電子耳蝸療效,指導生活注意事項,指導生育等等。同時,ASPUA作為一種通用基因晶片技術,除了以上提到幾個基因,或我們關注的突變位點,對於類似的已知耳聾相關基因或突變,都可以用基因晶片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或臨床檢測,從而使更多人遠離無聲世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博奧生物集團轉化醫學研究院專家蔣迪認為,標準使我國耳聾相關基因檢測有了統一檢測規範,填補了相關領域標準的空白。耳聾基因檢測對聾病診斷至關重要耳聾是影響交流的最常見的感覺障礙。有統計顯示,新生兒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耳聾發病率為1/1000。在耳聾患者中,遺傳性耳聾佔先天性耳聾的很大部分。
  • 生物晶片分類及應用
    生物晶片(biochip)是指採用光導原位合成或微量點樣等方法,將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組織切片、細胞等等生物樣品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的表面,組成密集二維分子排列,然後與已標記的待測生物樣品中靶分子雜交,通過特定的儀器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並行、高效地檢測分析,從而判斷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一 生物晶片的簡介生物晶片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而產生的一門新技術,已成為高效、大規模獲取相關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過微加工技術和微電子技術,將成千上萬與生命相關的信息集成在一塊釐米見方的矽、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的晶片上,以達到對基因、細胞、蛋白質、抗原以及其他生物組分準確、快速地分析和檢測。
  • 生物晶片入門(一):生物晶片及應用簡介(生物晶片,基因,藥物,晶片技術)
    (CCD)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並行、高效地檢測分析,從而判斷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現在,肝炎病毒檢測診斷晶片、結核桿菌耐藥性檢測晶片、多種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相關病毒基因晶片等一系列診斷晶片逐步開始進入市場。基因診斷是基因晶片中最具有商業化價值的應用。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並實現遠程檢測;(4)基因檢測配合篩查技術和產前診斷可以減少聾病發生、避免聾兒出生。目前該技術主要用來檢測200~300bp大小的DNA片段,長的DNA片段的檢測尚未見報導。 4. 生物晶片的發展概況 生物晶片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繼基因克隆技術及其自動測序技術、PCR技術後的又一次革命性技術突破。
  • 基因晶片技術在非症候群性耳聾快速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我們與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在大規模全國聾病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基礎上,針對國人非症候群性耳聾的突變熱點,將等位基因特異性引物延伸PCR 與通用晶片相結合,合作開發了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並用其檢測了158 例非症候群性耳聾患者,對其在臨床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初步研究。 1.
  • 生物晶片應用領域
    這種基因晶片診斷技術以其快速、高效、敏感、經濟、平行化、自動化等特點,將成為一項現代化診斷新技術。例如Affymetrix公司,把p53基因全長序列和已知突變的探針集成在晶片上,製成p53基因晶片,將在癌症早期診斷中發揮作用。又如,Heller等構建了96個基因的cDNA微陣,用於檢測分析風溼性關節炎(RA)相關的基因,以探討DNA晶片在感染性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
  • 生物晶片是液體晶片嗎?
    液體晶片是指在液體環境中應用的晶片,而生物晶片是指完整的基本功能單元,能夠同時執行多種生化任務晶片。生物晶片也可稱為DNA微陣列,由二維網格系統組成,在該二維網格系統上結合了傳感器或固態平坦基板。這些固體基板可以像矽或玻璃一樣帶正電,也可以由在信號轉導研究中表現最佳的集成電路單元組成。
  • 新冠肺炎正式命名來了,生物晶片助快速檢測!
    截至目前,已應急審批7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 何為生物晶片? 生物晶片技術起源於核酸分子雜交。所謂生物晶片一般指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質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質、糖分子、組織等)的微陣列雜交型晶片(micro-arrays),陣列中每個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並且是預先設定好的序列點陣。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 chips)和液相生物晶片是比微陣列晶片後發展的生物晶片新技術,生物晶片技術是系統生物技術的基本內容。
  • 基因晶片技術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基因晶片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前沿性生物技術。該技術具有快速、高效、大規模、高容量、高並行性等特點。轉基因食品是用轉基因生物技術生產和加工的食品,也叫基因修飾食品(GMF),具體包括2類: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和食品基料;由基因修飾生物生產,但並不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轉基因食品作為一種新型的食品種類,其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熱點。
  • 分子生物學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精)
    21 世紀是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生命科學的時代,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尤其是生物化學、免疫學、生物儀器及計算機理論與技術的進步,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遺傳學、法醫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 新的診斷技術和方法不斷湧現並被廣泛應用於微生物檢測,為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基因的多樣性、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
  • 杭州梓銘:晶片上的分子實驗室——核酸檢測實現POCT化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疫情之下,杭州梓銘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梓銘」)的開發團隊,連續奮戰,開發全集成核酸分析儀,將新冠檢測實現POCT化(pointof-caretesting的縮寫,意即在病人旁邊進行的臨床檢驗),將微流控晶片技術所能實現的「生物晶片上的新冠檢測」進行了工業化落地。
  • 國外開發首個用於傳染病監測、DNA存儲的分子電子生物傳感器晶片
    5月6日消息,分子電子傳感器晶片的領導者羅斯威爾(Roswell)生物技術公司同世界領先的納米電子和數位技術研究創新中心Imec,宣布合作開發第一款商用分子電子生物傳感器晶片。這些晶片是Roswell公司強大的DNA測序新平臺背後的大腦,用於支持精密醫學、分子診斷、快速傳染病檢測和DNA數據存儲。
  • 小晶片上的大文章:生物晶片
    答案就是對細胞、蛋白質、DNA以及其他生物組分的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晶片。生物晶片的主要特點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動化。晶片上集成的成千上萬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陣列,能夠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使人們快速準確地獲取樣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傳統檢測手段的成千上萬倍。
  • 前沿的生物晶片技術是生物醫藥的利器
    (寡核苷酸、互補DNA、多肽、蛋白質等),固相在固體晶片表面等載體上形成微型生物分析系統,是根據生物分子間特異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實現對核酸、蛋白質等的檢測。基因晶片的一大優點在於其高通量,晶片可密集排列成千上萬個生物分子,可分析數千上萬個參數,其效率是傳統檢測方法的成百上千倍。可以對基因序列及功能進行大規模、高通量研究,由此可應用於基因測序、基因表達與診斷、病原體診斷及檢測、藥物研究等方面。
  • 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新型自動化、微型、高通量的新型生物晶片,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的檢測上有很強的臨床應用價值,蛋白質晶片以蛋白質為研究基礎,來分析腫瘤產生及轉移。蛋白質晶片的出現為探究腫瘤相關的蛋白質、特異性標誌物、藥物治療靶標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本文針對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作用做出如下綜述。
  • 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速度加快一倍,生物晶片立功
    據此可重組出靶核酸的序列,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逐步實施以及分子生物學相關學科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動植物、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得以測定,基因序列數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長,然而,怎樣去研究如此眾多基因在生命過程中所擔負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學工作者共同的課題,為此,建立新型雜交和測序方法以對大量的遺傳信息進行高效、快速的檢測、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 生物晶片:本世紀最大的產業
    --何為生物晶片 生物晶片是將生命科學研究中所涉及的不連續的分析過程(如樣品製備、化學反應和分析檢測),利用微電子、微機械、化學、物理技術、計算機技術在固體晶片表面構建的微流體分析單元和系統,使之連續化、集成化、微型化。生物晶片技術有四大要點:晶片方陣的構建、樣品的製備、生物分子反應和信號的檢測。
  • 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生物晶片再立功
    原理上,它是採用光導原位合成或微量點樣等方法,將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組織切片、細胞等等生物樣品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的表面,組成密集二維分子排列,然後與已標記的待測生物樣品中靶分子雜交,通過特定的儀器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並行、高效地檢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