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
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現場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
疫情發生以來,抗體檢測試劑盒成功研製
自去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之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旗下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宣布,成功研製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這種POCT快速檢測試劑盒,運用免疫膠體金層析技術,實現對人體血清、血漿或全血中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的體外定性檢測,加樣後15分鐘內就可以觀察到結果。而現有的PCR檢測平臺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需要配備專業實驗室、專用儀器和技術人員,一般最快需要兩個多小時左右的檢測時間。在效率方面,較目前通用的檢測方法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技術需時一個半小時至三小時,大幅提升。
該技術產品目前常規產能3萬人份/天,根據需要,可以隨時擴產到6萬人份/天。芯超生物1月17日即研製成功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已捐贈2萬人份檢測試劑盒到全國各地醫院及疾控中心,第二批捐贈價值300萬元試劑盒,可方便快速地用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院的早篩早診,不但增加檢測和診療的時效性,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廣大群眾在大型醫院密集檢查而導致的交叉感染。但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才可以批量生產,爭取進入國家藥監局應急通道,儘早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百餘家企業已經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其中,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碩世生物)根據官方通告2019-nCoV病原核酸檢測數據,僅用3天時間,就率先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開發,可實現對新型冠狀病毒ORF1ab、E、N三個基因靶標的雙重和三重檢測。
冠狀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還可實現對多種冠狀病毒的同時檢測,包含OC43、NL63、HKU1、229E、SARS、MERS、新型冠狀病毒共7種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及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及禽類感染的冠狀病毒。此新型冠狀病毒診斷試劑已累計向全國29省市區約350家CDC及醫療機構供應五十餘萬人份。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按照「統一指揮、早期介入、隨到隨審、科學審批」的原則和確保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要求,在已批准6家企業6個產品基礎上,再次批准1家企業1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產品,進一步擴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供給能力,全力服務疫情防控需要。截至目前,已應急審批7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
何為生物晶片?
生物晶片技術起源於核酸分子雜交。所謂生物晶片一般指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質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質、糖分子、組織等)的微陣列雜交型晶片(micro-arrays),陣列中每個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並且是預先設定好的序列點陣。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 chips)和液相生物晶片是比微陣列晶片後發展的生物晶片新技術,生物晶片技術是系統生物技術的基本內容。
生物晶片(biochip或bioarray)是根據生物分子間特異相互作用的原理,將生化分析過程集成於晶片表面,從而實現對DNA、RNA、多肽、蛋白質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檢測。狹義的生物晶片概念是指通過不同方法將生物分子(寡核苷酸、cDNA、genomic DNA、多肽、抗體、抗原等)固著於矽片、玻璃片(珠)、塑料片(珠)、凝膠、尼龍膜等固相遞質上形成的生物分子點陣。因此生物晶片技術又稱微陳列(microarray)技術,含有大量生物信息的固相基質稱為微陣列,又稱生物晶片。生物晶片在此類晶片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微流體晶片(microfluidics chip),亦稱微電子晶片(microelectronic chip),也就是縮微實驗室晶片。
原理上,它是採用光導原位合成或微量點樣等方法,將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組織切片、細胞等等生物樣品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的表面,組成密集二維分子排列,然後與已標記的待測生物樣品中靶分子雜交,通過特定的儀器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並行、高效地檢測分析。
生物晶片技術應用前景解析
用於致聾基因監測
博奧生物研發出了一款可應用於臨床的致聾基因監測晶片,該晶片的研出破解了很多聾啞人致聾的根本原因,並進一步證實其致聾因素可劃分為先天基因突變致聾和藥物基因突變致聾。患者只要通過滴幾滴血液在致聾基因檢測晶片之上就可以得知其致聾的原因。這給當時的很多聾啞診斷機構帶來了福音,讓醫生直觀的了解患者的病因,並對此作出針對性的改善治療,使得大批聾啞患者擺脫疾病困擾,重新獲得語音析聽能力。
生物晶片植入視網膜
據悉,在中國時間2012年5月4日,一名失明了20餘年的英國男子首次通過生物晶片技術進行視網膜移植,並就此獲得了光明。該男子名叫克裡斯.詹姆斯,他致盲的原因是患有色素性視網膜,這樣的罕見疾病讓他經受了很長時間的折磨,20年不得看到光明,他甚至對人生失去了樂趣。但生物晶片技術的到來無疑拯救了他。該次視網膜移植是在英國的一家眼科機構進行的,整個移植過程進行了八個小時,移植成功後患者及時便能看到光明。此後,當此項案例成功取得了成功,英國的兩家著名醫療機構: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和倫敦帝王醫學院也開始採用同樣的生物晶片移植技術對12名同樣病因致盲的患者實行了視網膜移植,隨後,這批患者中也陸續有人重獲光明。
生物晶片前景解析
生物晶片技術如今已經證實了它對人類社會所能起到的作用與價值,並且該技術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也就是說它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它還將被應用到更深的領域,其中,不乏有科學家指出其生物晶片技術很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破悉基因的奧秘,就此得出更好的癌症治癒手段。目前,生物晶片技術還只是多半被應用於一些科研領域,而對於它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於人類生產生活還具有一定的距離,它需要不斷的研發出對人類有益的東西,進而讓人們意識到他的實際價值,只有這樣,它才能更深入的融入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為人類發展帶來更有的好處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