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2020-11-29 和訊科技

  打破砂鍋

  我們也許會聽到這樣一些事件:小孩被打了一巴掌,耳朵就聾了;出生的時候聽力是正常的,自從發了高燒打了一些抗生素,小孩就聾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耳聾「意外」的發生?請關注—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一些事件:打了一巴掌,小孩就聾了。小孩感冒去醫院打針,後來耳朵就聾了。為何總有這麼多耳聾「意外」的發生?

  其實,這都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表明,我國有聽力殘疾2054萬人,其中至少有1000多萬人是因為遺傳原因而引發的耳聾。有些孩子在出生前就失去了聽力即先天聾,有的孩子對腦部震蕩極其敏感,一巴掌就致聾了;還有一些孩子,和遲發性聾一樣,在傳統新生兒聽力篩查中不能夠被篩查出來,但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由於使用了類似慶大黴素等氨基糖甙類藥物,造成聽力不可逆轉的損傷,嚴重者一針致聾。

  為了讓這些悲劇不再上演,北京、成都、大連、長治、鄭州等16個城市紛紛啟動了耳聾基因篩查示範應用項目,三年來已對近百萬名新生兒進行了耳聾基因檢測,從而避免了包括家族親屬在內的23000多名藥物性耳聾敏感人群發生藥物性耳聾。以每名耳聾患者一生要耗費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計算,我國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僅藥物性耳聾單個檢測指標就已產生162億元的經濟效益。

  健康人也有可能生育聾兒

  其實,並不是只有耳聾殘疾人才會生育聾兒。臨床數據顯示,90%的聾兒的父母聽力是正常的,但即使聽力正常的夫婦,由於攜帶了耳聾基因,也面臨生育聾兒的風險。數據顯示,100個聽力正常人中,有6個人存在耳聾基因缺陷,如果同一類型的耳聾缺陷者結為夫婦,他們生育聾兒的機率遠遠高於普通人。

  更可怕的是,藥物性耳聾是母系遺傳的,也就是說如果媽媽攜帶藥物耳聾基因,她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因為使用這類藥物致聾,並且她女兒的孩子也會因為使用這類藥物導致耳聾。不過如果她生的是男孩,這個男孩就不會把這種基因遺傳給他的下一代。

  而讓我們擔憂的另一個事實是,這種奪走無數人聽力的藥物由於它強大的抗感染作用,並對某些特定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在臨床中仍被廣泛應用。然而問題是,醫生也不能從外表看出誰不可以使用這類藥物。而對於遲發性和藥物性聾,由於沒能引起關注,從有聲世界走入無聲世界的悲劇還會繼續發生。

  耳聾「意外」可以避免

  「通過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可以確定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藥物聾易感者,只要終生不使用這類氨基糖苷類藥物,就能避免"一針致聾"。」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程京說。

  在我國,國家衛計委早已將聽力篩查列入新生兒篩查項目中並在全國普及,但是傳統新生兒篩查技術只能篩查出先天性耳聾即出生已聾的孩子,對於遲發性耳聾及藥物敏感的孩子,卻無法篩出。

  2009年,博奧生物與解放軍總醫院等單位合作,歷時3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基因特點開發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只需取被檢者的一點血液,就能夠判斷出被檢者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缺陷,包括先天性遺傳性聾、對腦部震蕩極其敏感的遲發性聾(俗稱一巴掌聾)以及對氨基糖苷類極其敏感的藥物聾(即一針致聾)。」程京介紹。

  「如果在兩三歲以內最佳的幹預期進行幹預,尤其一生下來就做基因檢測,對於先天性耳聾患者,儘早配備電子耳蝸或助聽器,即便孩子已經耳聾了,在語言發育期進行及早幹預,他就不會又聾又啞,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交流。而對於藥物聾敏感個體發放一張"用藥指南卡",看病時給醫生出示這個卡片避開禁忌藥物,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聾了。」程京說。

  目前,博奧生物開發的二代產品15項耳聾基因晶片檢測試劑盒已獲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書,並投入臨床應用。而美國也正與博奧生物集團合作開發針對白色人種的耳聾基因檢測技術,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臺灣地區已引進該項技術,開展了高危人群的耳聾基因篩查。

  全國性預防尚需時日

  據有關測算,一名聾人一生要耗費社會衛生資源70萬元,如果能夠預防每年3.5萬聾兒的出生,將每年為國家節省245億元的衛生資源。如今,隨著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全國每年出生人口約2000萬。「然而每年仍有3.5萬左右聽障兒童出生,加上遲發性耳聾及藥物性耳聾患者,我國每年新增的聽力障礙兒童達6萬人。」程京說,但目前接受耳聾基因篩查的孩子還是鳳毛麟角。

  「最主要的問題一是社會認識不足;二是缺乏總體規劃,在各地面臨定價難,進醫保難等問題;三是耳聾基因篩查政府項目的經費沒有固定來源,部分地區難以開展常態化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程京說。

  「實踐證明,耳聾基因檢測可以與出生缺陷三級預防策略結合開展大規模篩查,實現由治聾向預防耳聾的實質性轉變,形成防聾控聾的三級預防體系。高危人群(聾人及親屬等)可在婚前篩查,通過遺傳諮詢和婚育指導實現優生優育;孕婦在孕期進行產前篩查可提前預知生育聾兒風險;新生兒進行耳聾基因篩查可有效提高遺傳性耳聾患兒的檢出率,實現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幹預。」程京希望,能從國家層面全盤考慮,建立全國範圍內的耳聾基因篩查體系,實現長效管理。

  「現在類似生物晶片這樣的高科技生物醫藥產品用於普通消費者的價格正越來越低,如果能夠進入醫保、社保,相信會有更多的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福祉。」他說。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濫用4類抗生素致不可逆耳聾 一招教你識別它!
    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遏制抗生素耐藥性的不斷增加,到2050年,這一問題可能導致每年上千萬人死亡。最近,一則《7旬老太患上常見的肺炎,11種抗生素竟然都不管用》的新聞刷屏朋友圈。很多人都認為「抗生素」是救命藥,但在關鍵時刻,為何11種抗生素都難以救命?濫用抗生素最大危害,就是導致人類最後無藥可救,養出了「超級細菌」。抗生素這把雙刃劍,用不對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 什麼是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能恢復嗎
    #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內耳毛細胞、螺旋神經節、聽神經、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或者喪失。主要由遺傳、藥物、噪聲、年齡、外傷等因素引起。小編簡單的給大家說下。05創傷性耳聾頭顱外傷、耳氣壓傷、急慢性聲損傷導致的內耳損害而出現的聽覺障礙,比較常見的被打一巴掌導致的聽力損失和下降。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很多都是先天性的,然而因為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常常會因聾致啞、致殘。」湘雅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馮永教授介紹,目前人工耳蝸植入是重度耳聾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一些聾啞兒童得以回歸有聲世界並開口說話。但是,每例耳蝸產品及治療康復的終身費用平均100萬元以上,高昂的費用讓許多聾兒徘徊在有聲世界之外。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其餘42例為耳聾基因攜帶者,此類患者可無表型症狀,會遺傳給下一代。如果夫妻雙方都攜帶相同的耳聾基因,就算聽力正常,也有高達25%的機率會生育聾兒。
  • 服用這種藥後 帶耳聾基因的寶寶就會喪失聽力!
    曹女士向張豔珍解釋,自己患的是重聽,是在幼兒時用過鏈黴素才出現的情況,不是先天性的。可細心的張豔珍並沒有忽視這個問題,她首先考慮孕婦為藥物敏感性耳聾,並建議胎兒羊水檢查的同時增加耳聾基因的檢測。報告出來後,果不其然,曹女士和腹中的胎兒均為遺傳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張豔珍告訴曹女士,等胎兒出生後要嚴禁使用的相關藥物,以防出現和母親一樣的狀況,造成終生遺憾。
  • 「耳機狂人」當心突然耳聾
    愛耳日(3月3日)前夕,上海市衛生部門昨天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每年新增萬餘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其中年輕人長時間打手機、地鐵裡用耳機聽音樂、煲電話粥等致耳聾的患者倍增。據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遲放魯介紹,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是「耳機狂人」,不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在地鐵車廂內,耳機總是不離耳朵。
  • 愛耳日: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康碼呼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
    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導致耳聾的主要因素有兩種:遺傳基因和外界環境。經聽力障礙病因學研究顯示,全球範圍內約60%的耳聾患者與遺傳基因有關。並且,我國耳聾基因攜帶人群非常龐大,正常人群中耳聾基因的攜帶率約為4%至6%。北京301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曾在全國28個省市做過10880例耳聾基因檢測,發現每100名聽力正常人中,就有6人攜帶了耳聾突變基因。
  • 開車大聲聽音樂致車主耳聾 壞習慣傷聽力
    很多人都有這麼個習慣:一上車就喜歡把音樂打開,而且聲音還開得很響。專家說,這是個很不好的開車習慣。有位長途車司機就因為長期有這個壞習慣,聽力出現了問題,昨天,他在市中醫院,被醫生診斷為噪聲性耳聾。
  • 抽菸時突然爆炸致耳聾 神經性耳聾能治好嗎?
    同煤總醫院診斷其右耳耳鳴,感音神經性耳聾,現在仍在治療中。15日下午,記者在大同市恆安新區一麻將館內,見到了剛從同煤總醫院輸完液過來的段先生。據他講,11月4日下午,他和別人在該麻將館玩牌。應他們要求,麻將館館主給附近的小賣部打電話要煙。隨後,小賣部一女子給他們送來4盒香菸。然而,段先生點燃一根香菸後,剛抽了幾口,手中的香菸就炸了,段先生的手指被震得生疼。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先天性耳聾就是胎兒在母腹中發生的耳聾。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顯性的,則位於常染色體上,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基因傳給子代,子代就會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疾病,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理論上講,其後代將有半數耳聾,但實際遺傳性畸形的數字,被轉變基因所修改,即外顯要比理論的數量少。大約1/3遺傳性耳聾合併其它畸形(症候群),顯性遺傳性耳聾伴症候群者,佔遺傳性聾的1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
  • 問答|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耳聾?
    問答|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耳聾?澎湃新聞記者 屠俊 2018-01-12 07:22 來源:澎湃新聞 長期戴耳機聽音樂可致噪音性耳聾
  • 85分貝就會讓人耳聾?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答案是:會的就像技術姐剛剛說過的音樂節演唱會這種場合確實非常有氛圍巨大的音樂聲分分鐘能將我們引入高潮聲浪越大我們的感官刺激就越強烈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們享受音樂的同時我們的耳朵也在遭受著巨大的傷害甚至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耳聾
  • 男孩上課發出「聲響」,被一巴掌扇到耳膜穿孔?
    小樂:「我就說我不去了,他說你去不去,我說我不去了怎麼的,後來他說你給我出來,把我拉到教室門口,快到門口的時候,他直接把我甩到地上,我準備爬起來,他一腳踹我頭這,然後一巴掌扇過來
  •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棘背龍一巴掌一個小朋友
    不知道為何,棘背龍非常的喜歡吃魚,這也是它實力退化的原因,不過棘背龍畢竟還是頂尖的《方舟:生存進化》手遊掠食者,如果你小瞧它的話,最後可能要承擔難以預計的後果。《方舟:生存進化》手遊的棘背龍有兩種攻擊模式,分別是常規的用嘴巴咬和站起來用巴掌拍。嘴巴咬沒有什麼好解釋的,這個狀態下的棘背龍攻擊力高,缺點是攻擊速度不快且轉向很慢。
  • 山西晉城2歲女童用藥不當致耳聾 專家籲關注用藥安全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藥物敏感性突變基因攜帶者(高危人群)約400萬人,藥物性耳聾患者約為35萬人。 範麗芳 攝中新網太原6月20日電 (範麗芳)「這可怎麼辦呀,孩子還這麼小。」來自山西晉城的胡女士向醫生哭訴道。
  • 分子生物學基因檢測技術檢測遺傳性耳聾
    □劉暢 長期以來,耳聾基因篩查一直被人們忽略。去年北京腫瘤醫院的一位專家作過一個腫瘤的調查,發現國內腫瘤患者目前有310萬人;而耳聾患者的人數幾乎是腫瘤病人的10倍。按照我國每年新生兒出生180萬人來計算,我國今後每年將新增聽力障礙的新生兒是2萬~4萬人。因此,防聾工作任務艱巨,刻不容緩。 對於耳聾的篩查,全世界都很重視。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率先開展了新生兒的聽力篩查。
  • 耳聾奇案 一個吻致耳聾
    美國和全球超過100多家的新聞媒體廣泛報導一件和聽力學相關的醫學新聞:親吻導致耳聾!去年,中國聽力學網站曾經報導過加拿大聽力學家蔣濤博士1997年發表的一個導致耳聾的奇異案例:口哨致聾,在蔣博士的研究中,他證明常常吹口哨的體育教師可能因此損失聽力。不過口哨致聾和吻耳致聾相比,後者的奇異程度顯然有過之無不及!
  • 一歲女兒患上藥物性耳聾 一聲「媽媽」來之不易
    一歲女兒患上藥物性耳聾說起計恩芳的故事,還得將時間撥回17 年前。2000 年,大女兒雯雯出生了,夫妻恩愛,寶寶健康,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形成了。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雯雯很可愛,不過,一直不會說話,而且對外界的聲響並不敏感。
  • 預防老年性耳聾從日常生活做起
    通常在65~75歲人群中有6%~10%的人自覺聽力減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發生完全性耳聾。雖然老年性耳聾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常見表現,而在高齡老人中仍保持「視聽不衰」者卻大有人在,這就需要掌握一些愛耳護耳的保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