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奇案 一個吻致耳聾

2020-11-27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所有的結果證明:她女兒衝著她的外耳道口的突然親吻和患者內耳的外毛細胞損壞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其中巨大的吸力可能導致患者的鐙骨肌結構受損,該耳鐙骨肌反射閾無法引出便是證據之一。

  美國和全球超過100多家的新聞媒體廣泛報導一件和聽力學相關的醫學新聞:親吻導致耳聾!去年,中國聽力學網站曾經報導過加拿大聽力學家蔣濤博士1997年發表的一個導致耳聾的奇異案例:口哨致聾,在蔣博士的研究中,他證明常常吹口哨的體育教師可能因此損失聽力。不過口哨致聾和吻耳致聾相比,後者的奇異程度顯然有過之無不及!更有奇者,美國聽力在線的編輯為此杜撰了一個新鮮的疾病名稱:萊特氏吻耳症狀(Reiter’s Ear Kiss Syndrome),看來,今年入學的聽力學學生的解剖生理課程中,又得增加了一個新的必須死記硬背的名詞。好在,萊特氏吻耳症狀,因其特殊原因,要記住並不是難事。

  此案中的利維. 萊特(Levi Reiter)是美國長島最大的私立大學霍夫斯特拉大學的聽力學主任。他最近發表了一篇聽力學案例《聾之吻:案例研究》,講述了他在2007年治療一個49歲母親的案例和對其的聽力學診斷結果。2006年,這名母親在和其4歲的女兒一起看電視時,突然她女兒對準患者的左耳耳道開口,一個響亮的親吻,當時,患者的耳道便感到一股巨大的吸引力,瞬間,使其遭受突發性耳聾,左耳完全失去聽力。幾小時後,這位母親的聽力有所恢復,但是仍然感到有中度的聽力損失,伴有呲呲聲的耳鳴,過度的聲敏感和斷斷續續的面部肌肉筋攣。在隨後的聽力檢查中,雖然她的聽力有所好轉,耳鳴強度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在低頻(500 和1000 Hz)患輕度感音性神經聽力損失,言語測試、聲導抗測試以及一系列電生理測試(ABR和OAE)結果均顯示,該患者沒有其它聽力疾病,確診為耳蝸性聽力損失。

  一年後,這位母親的耳鳴只有在安靜環境下,才能聽到,不過聲敏感症狀沒有好轉,她的聽力損失程度沒有惡化,不過,也沒有改善。進一步測試結果表明,患者開始抱怨重振,這是伴隨感音性神經聽力損失常見的一種非正常響度增長現象。有重振病人往往在正常聲音環境中,很難聽到細微的聲音,然而,一旦提高說話聲,或者環境聲音稍稍增強,他們便感到極度不適,很難適應。這位母親也開始出現恐聲症,即對普通環境噪音表現出的極度降低的容忍度,聲音稍稍大一點,她便無法忍受。爾後,患者還接受了核磁共振檢測等,這些結果均表明患者沒有其它可能導致這種單耳的聽力損失的疾病。用我們聽力學家的行話叫,排除了其它耳聾病因,也否定了其它可能和聽神經和中樞聽覺系統有關的因素。

  這是一例典型的耳蝸受損的聽力損失案例

  所有的結果證明:她女兒衝著她的外耳道口的突然親吻和患者內耳的外毛細胞損壞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其中巨大的吸力可能導致患者的鐙骨肌結構受損,該耳鐙骨肌反射閾無法引出便是證據之一。從聽力學的角度來看,這位母親的聽力損失和其它臨床症狀與所謂聲學衝擊損傷類似,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突發性聲學損傷,同時,由於患者的中耳鐙骨肌反射不正常,又有不同之處,因此,最後,萊特的結論是吻耳導致聽損,這便是上面提到的「萊特氏吻耳症狀」的由來。

  其實,親吻這種人類表示友好愛戀的親暱動作,一直是文學藝術描述的主題之一,只不過現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賦予我們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讓我們健康的角度來觀察這些人類天生的舉動,不小心則看到了親暱舉動另一面的風險。誰也不會想到使勁的親吻,在表示愛的同時,可能給身體帶來損傷,這種極度的反差和難以理解的關係,正是全球媒體表示巨大興趣所在。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親吻不僅導致耳聾,其實幾年前,英國研究人員在對144對情侶多年研究之後證實,親吻還會導致青少年患腦膜炎的概率增加40%,換言之,親吻還可能導致人易患腦膜炎。

(責任編輯:劉振龍)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能恢復嗎
    #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內耳毛細胞、螺旋神經節、聽神經、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或者喪失。主要由遺傳、藥物、噪聲、年齡、外傷等因素引起。小編簡單的給大家說下。01遺傳因素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神經性耳聾中,遺傳因素所佔比例大約佔55%,病因不明約佔45%。
  • 關注藥物性耳聾
    目前已發現耳毒性藥物達100多種,因此,對藥物性耳聾應引起高度重視。 能誘發藥物性耳聾的藥物稱之為耳毒性藥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兩類。其中又以耳毒性抗生素最為常見。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對內耳前庭部分損傷比耳蝸部分更容易。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耳聾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障礙。
  • 怎麼治療耳聾效果好?
    核心提示:如果要是出現耳聾的話,可以用一些藥物或者是手術治療能恢復部分的聽力,有的人病程是比較長的,他們是感應神經性耳聾,可以利用殘餘的聽力佩戴合適的助聽器,有的人如果是全聾的話,就需要做一個人工耳蝸的植入,耳聾一般分為三種,分別是傳導性耳聾,感應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 如果要是出現耳聾的話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 家人患藥物性耳聾
    □ 實習生  王琳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因為錯誤服用某種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這些容易導致耳聾的藥物,被統稱為耳毒性藥物,常見的有鏈黴素、慶大黴素,以及紅黴素、阿司匹林等。濫用這些藥物,很可能會損害聽神經,造成耳聾。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該項成果「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致病機制及出生缺陷幹預研究與應用」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目前,由國家科研經費支撐,湘雅醫院耳聾門診可為耳聾家族史人群和孕產婦等人群提供免費檢測服務。  聽力障礙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據統計,我國聽力殘疾者高達2780萬,其中300萬重度耳聾患者中,約80萬為7歲以下兒童,每年新增耳聾患兒高達6萬名左右。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為了讓這些悲劇不再上演,北京、成都、大連、長治、鄭州等16個城市紛紛啟動了耳聾基因篩查示範應用項目,三年來已對近百萬名新生兒進行了耳聾基因檢測,從而避免了包括家族親屬在內的23000多名藥物性耳聾敏感人群發生藥物性耳聾。以每名耳聾患者一生要耗費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計算,我國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僅藥物性耳聾單個檢測指標就已產生162億元的經濟效益。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你是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嗎?
    藥物性耳聾  和人體線粒體基因上的兩個位點突變有關  「唐氏篩查已經在人群中形成了很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對於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知道的卻並不多。」 秦淮區婦幼保健所兒童保健科侯潤馨科長介紹,中國人群藥物性耳聾的基因位點主要是線粒體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這兩種突變。
  • 耳聾的分類分級及常見病因
    耳聾是各種原因(包括聽覺傳導徑路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引起的聽功能損害的總稱,程度較輕者也稱為重聽,顯著影響正常言語交流者稱為耳聾。
  • 為什麼聽力正常的孕婦要檢測耳聾基因
    例如,耳聾基因篩查。 什麼是耳聾基因? 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對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突變位點。通過對病人的DNA檢測,發現是否有致聾基因,從而明確病因,對耳聾的再次發生具有良好的預防意義。
  • 「耳機狂人」當心突然耳聾
    愛耳日(3月3日)前夕,上海市衛生部門昨天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每年新增萬餘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其中年輕人長時間打手機、地鐵裡用耳機聽音樂、煲電話粥等致耳聾的患者倍增。據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遲放魯介紹,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是「耳機狂人」,不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在地鐵車廂內,耳機總是不離耳朵。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一旦發生突變,造成的聽力損失程度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在兒童非症候群耳聾中佔40%,是中國人最常見的致聾基因。這意味著中國人群的耳聾基因檢測並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國家的檢測方案,需有定製化的檢測方案來更準確地反映中國人的耳聾風險。
  • 幹細胞療法對耳聾的最新研究進展
    耳聾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致殘性感官缺陷,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超過5.3%的世界人口(約3.6億人)患有致殘性聽力障礙;2016年全國聽力障礙與耳病調查顯示,我國中度以上聽障人口達7106萬,耳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鼓膜不穿孔會不會耳聾
    摘要:如果某人患了某種耳病,並沒有致使鼓膜穿孔,會不會耳聾呢?並不一定,需要看情況。有的人即便鼓膜沒有穿孔也會出現耳聾。 前面我們介紹了鼓膜穿孔會影響到人的聽力,那麼如果某人患了某種耳病,並沒有致使鼓膜穿孔,會不會耳聾呢?並不一定,需要看情況。有的人即便鼓膜沒有穿孔也會出現耳聾。
  • 引發藥物性耳聾的原因和條件
    耳毒性藥物的毒副作用就是損傷聽力引發耳聾。藥物選擇不當耳毒性藥物中有許多是抗菌藥,主要用於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對於病毒感染是無效的。有些醫務人員只要遇到病人有發燒的症狀,不管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統統要用抗生素,結果病人的感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引起了藥物性耳聾等毒副作用。
  • 耳聾基因晶片技術 展現強大應用前景
    與會人員親身體驗了耳聾基因篩查等先進生物技術在疾病預防上的成果,感受了精準醫療在耳聾預防上的應用前景。記者在現場看到,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外觀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體驗者只需把從血樣中提取的DNA放在上邊,它的神奇便凸顯出來了。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內部設計就像一個「微型實驗室」,它可以將相關指標的檢測工作完全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工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很快取得檢測結果。
  • 預防老年性耳聾從日常生活做起
    通常在65~75歲人群中有6%~10%的人自覺聽力減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發生完全性耳聾。雖然老年性耳聾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常見表現,而在高齡老人中仍保持「視聽不衰」者卻大有人在,這就需要掌握一些愛耳護耳的保健知識。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先天性耳聾就是胎兒在母腹中發生的耳聾。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顯性的,則位於常染色體上,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基因傳給子代,子代就會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疾病,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理論上講,其後代將有半數耳聾,但實際遺傳性畸形的數字,被轉變基因所修改,即外顯要比理論的數量少。大約1/3遺傳性耳聾合併其它畸形(症候群),顯性遺傳性耳聾伴症候群者,佔遺傳性聾的1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