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藥物性耳聾

2020-11-29 科學網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2057萬,佔全國人口的1.6%,其中藥物致聾的佔30%~40%,人數多達100多萬。目前已發現耳毒性藥物達100多種,因此,對藥物性耳聾應引起高度重視。

 

能誘發藥物性耳聾的藥物稱之為耳毒性藥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兩類。其中又以耳毒性抗生素最為常見。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對內耳前庭部分損傷比耳蝸部分更容易。接受1克/天超過1周鏈黴素治療的4%~15%的患者,可發生可檢測到的耳聾,通常在短暫的潛伏期後(7~10天)出現,如果治療繼續,則逐漸加重,直至變成永久性耳聾。新黴素在所有抗生素中具有最大的耳蝸毒性。當大劑量口服和作為腸道消毒的結腸灌注,特別是在有腸道潰瘍或其他黏膜病變存在時,易使有足夠量的藥物被吸收而損傷聽力。卡那黴素和丁胺卡那黴素耳蝸毒性與新黴素近似。紫黴素對前庭和耳蝸均有毒性。萬古黴素可引起耳聾,尤其是在有腎功能不良時。慶大黴素和妥布黴素對耳蝸及前庭也有毒性。有人認為這類藥物耳毒性的順序為:新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小諾黴素。

 

這類抗生素性耳聾有3個特點應引起注意。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等引起的聽力損害,首先發生在內耳高頻率區,使高音聽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覺,待用藥數周、數月或停藥半年、一年後,毒性擴展至低頻率區,病人聽話發生困難,這叫「遲發性耳毒反應」,尤以嬰幼兒、老年人最為多見。又如新黴素、卡那黴素等,即使停用,它們在體內也已完全分解、排洩,但由藥物引起的內耳毛細胞的退化及聽神經細胞的變性萎縮卻仍在繼續進行,直至聽力完全喪失,變為全聾,此稱「漸進性耳毒反應」。再如有人只注射了半支鏈黴素,就立即發生了劇烈的眩暈、耳鳴,繼而聽力迅速下降、噁心,出現耳聾等症,此謂「過敏性耳毒反應」。這類患者多有家族性對這類藥物敏感史。

 

另外有少見的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多肽類如多粘菌素、萬古黴素等抗生素引起藥物性耳聾。

 

利尿酸和速尿:利尿酸靜脈注射可對正在同時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的有腎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引起深度和永久性耳聾。同樣,有報導,速尿靜脈注射對腎功能衰竭患者或正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患者,可產生暫時的或永久性的耳聾。

 

抗腫瘤藥 :順氯胺鉑、長春新鹼、氮芥等,可損傷內耳毛細胞,所引起的耳聾是不可逆的。

 

解熱鎮痛藥:最常見的是阿司匹林,它可引起40分貝的雙側對稱聽力損失,多是可逆的,但也可遺留嚴重耳鳴和永久性聽力損傷。

 

其他:奎寧和其合成替代藥品可引起永久性耳聾。鎮靜催眠類藥物如苯巴比妥等,β阻滯劑心得寧和心得安,重金屬製劑如砷、鉛、汞劑等也都可以致聾。

 

藥物性耳聾一旦形成,很難治療,尤其是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的病人更難治療。但對藥物性耳聾也並非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採取一些積極的治療措施,可望使部分患者恢復部分聽力。

 

治療藥物性耳聾的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在聽力下降、耳聾發生以前,一般會有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在不得不用耳毒性藥物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這類症狀,要及時停用這些藥物,儘早給以適當的治療。

 

相關焦點

  • 你是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嗎?
    藥物性耳聾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從去年6月至今,南京市秦淮區婦幼保健所為1000多名0-3個月的兒童,進行了新生兒聾病易感基因篩查,目前已檢測出5例陽性患兒,再為患兒母親進行免費篩查,結果同樣為陽性。  藥物性耳聾  和人體線粒體基因上的兩個位點突變有關  「唐氏篩查已經在人群中形成了很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對於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知道的卻並不多。」 秦淮區婦幼保健所兒童保健科侯潤馨科長介紹,中國人群藥物性耳聾的基因位點主要是線粒體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這兩種突變。
  • 家人患藥物性耳聾
    □ 實習生  王琳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因為錯誤服用某種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這些容易導致耳聾的藥物,被統稱為耳毒性藥物,常見的有鏈黴素、慶大黴素,以及紅黴素、阿司匹林等。濫用這些藥物,很可能會損害聽神經,造成耳聾。
  • 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
  • 引發藥物性耳聾的原因和條件
    引發藥物性耳聾的原因和條件    作者:佚名   2006-12-19 我想說兩句   字體:
  • 智海攜手中華兒慈會 開展藥物性耳聾篩查
    預防少年兒童重大疾病,傳來重大利好消息,智海基因攜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在全國範圍開展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  耳聾是我國常見高發的致殘性疾病,每年有6-8萬人發生耳聾。
  • 山西晉城2歲女童用藥不當致耳聾 專家籲關注用藥安全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藥物敏感性突變基因攜帶者(高危人群)約400萬人,藥物性耳聾患者約為35萬人。 範麗芳 攝中新網太原6月20日電 (範麗芳)「這可怎麼辦呀,孩子還這麼小。」來自山西晉城的胡女士向醫生哭訴道。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耳聾「意外」的發生?請關注—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一些事件:打了一巴掌,小孩就聾了。小孩感冒去醫院打針,後來耳朵就聾了。為何總有這麼多耳聾「意外」的發生?  其實,這都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表明,我國有聽力殘疾2054萬人,其中至少有1000多萬人是因為遺傳原因而引發的耳聾。
  • 為什麼聽力正常的孕婦要檢測耳聾基因
    隨著醫學的昌明,現代人對優生優育越來越重視了,很多人在備孕時開始關注基因篩查了。例如,耳聾基因篩查。 什麼是耳聾基因? 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對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突變位點。
  • 孩子感冒用藥要當心藥物性耳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醫療知識的提高,現在城市中已經很少再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我們的孩子距離藥物性耳聾這個魔爪已經越來越遠。然而在某些小診所,還有不少的農村地區,仍然有人還在使用這些抗生素。即使在城市中,新黴素滴耳液還在使用,對於鼓膜完整的患者並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對於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一樣有可能導致耳聾。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研究發現,遺傳性耳聾基因「家族」中,有「隱形殺手」基因,即孩子生下來就聽力喪失,只要攜帶該基因就高度預警耳聾;有「一巴掌打聾」基因,也叫大前庭水管症候群基因,一旦頭部受到撞擊,或感冒發燒都可能誘發耳聾;有「一針致聾性」基因,即藥物敏感性耳聾,對某些耳毒性藥物極度敏感,可直接致聾;還有表現後天性逐漸加重的耳聾基因,等等。
  • 耳聾遺傳概率有多大? 12%國人攜帶遺傳性基因
    耳聾遺傳概率有多大?100人中有12人是攜帶者,聽力完全正常的一對夫妻完全可能生下耳聾的孩子。「一對夫妻,如果是聽力正常的耳聾基因攜帶者,其子女耳聾機率為四分之一,耳聾基因攜帶率為二分之一,完全正常率為四分之一。因此,父母在產前做遺傳性耳聾的基因篩查很重要,產前篩查不僅可減少耳聾出生缺陷,還可指導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安全用藥,避免「一針致聾」。
  • 濫用4類抗生素致不可逆耳聾 一招教你識別它!
    >濫用抗生素(供圖/視覺中國)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傷害聽力——濫用四類藥品可致藥物性耳聾耳朵對抗生素的副作用最為敏感,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佔總體聾啞兒童的比例高達30%-40%,一些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只有0.9%,中國有200多種抗生素,每種抗生素對人體均有不同程度的傷害。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 愛耳日: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康碼呼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
    加上遲發性耳聾及藥物性耳聾患者,每年新增的聽障兒童超過6萬。 新生兒出生聽力缺陷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康碼呼籲大家重視預防工作,降低耳聾發生率。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多表現為重度或極重度語前聾,其造成的殘疾程度遠較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聾嚴重。詳情>>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華大基因中標河北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0月27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深圳臨檢」)中標河北省2020年-2022年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中標項目預算為1.8億元。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明確病因,預防遲發性、藥物性耳聾發生,幫助臨床及時進行幹預、治療和預後評估;通過對耳聾高頻基因位點進行檢測,能夠提升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率,預防部分聽力障礙的發生,從而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和整體醫療支出,減輕社會負擔。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這個基因突變會使得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形成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的結合位點,從而影響線粒體蛋白質合成而導致藥物性耳聾。回想起小時候也是福大,打了那麼多針還能聽見世界的聲音,真得感謝老媽的良好基因。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會為新生兒免費提供普惠性的「耳聾基因篩查」,重點就是檢測MT-RNR1的突變。
  • 華大基因(300676.SZ):子公司中標河北省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格隆匯 10 月 26日丨華大基因(300676.SZ)公布,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深圳臨檢)近日收到河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下發的《中標通知書》,通知書確認深圳臨檢為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2022年河北省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採購編號:Z1300002020631301
  • 不是所有的耳聾患者都要做人工耳蝸,助聽器能解決的就不需要
    隨著人工耳蝸植入工作的開展,病例數量的增加,適應證範圍的擴大,一些特殊適應證的耳聾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的療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證實,使人工耳蝸植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例如:術前完全沒有殘餘聽力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內耳畸形和耳蝸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合併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小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高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