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2020-11-29 華龍網

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A 藥物性耳聾源自基因突變

在上面提到的公益廣告中,一位5歲小朋友說道,自己因為3年前發高燒用藥不當逐漸喪失聽力。在以往的新聞報導中,也曾出現過兒童因為治療感冒等常見病用藥不當造成耳聾的案例。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等發布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每年因用藥不當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

對於因用藥不當致聾的兒童在耳聾患者中的比例,北京電力醫院耳科專業副主任醫師趙亮進行了估算。他舉例說,「1999年,上海對市屬的4所聾啞學校共計275名學生進行調查,明確因藥物導致耳聾的孩子佔71%;其他地區的報導顯示,藥物性耳聾的比例也多在50%上下。我國有聽力殘疾的總人數約2780萬,按照這個比例計算,藥物性耳聾的兒童人群是相當龐大的。」

據介紹,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即攜帶線粒體A1555G或C1494T基因突變。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趙亮表示:「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唯有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可以幫助一部分聾兒恢復聽力。」然而,預防兒童藥物性耳聾則是有方法的,可以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判斷孩子對耳毒藥物的敏感性,這已成為關乎兒童健康的重要工作。

氨基糖甙類藥物具有耳毒性

兒童用藥應格外謹慎

至於哪些藥物會造成兒童藥物性耳聾,趙亮醫生給出了數據:「目前有18類100多種藥物被證實對聽力有影響,每一類致聾藥物機理不盡相同,有些藥物導致的耳聾在停藥後聽力有可能恢復,而有些藥物導致的耳聾一旦形成,則是永久性損害,不可恢復。」

談到這一問題,資深藥劑師、和睦家醫院藥師門診主任冀連梅表示:「其中主要是氨基糖甙類藥物,比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這些抗生素類藥物之所以會造成兒童耳聾,「是因為它們具有耳毒性,會對兒童的聽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趙亮醫生強調,兒童用藥應格外謹慎,「原則上不使用有明確耳毒性的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

除了氨基糖甙類藥物之外,冀連梅也指出,對於感染造成的耳部疾病,治療過程中有時也會選擇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等,其使用必須要有醫生的指導,以免造成損害。此外,她還提到,一些中藥由於重金屬含量較高,家長如果選擇了這類中藥給兒童服用,同樣會造成兒童耳聾。

基因篩查有助預防藥物性耳聾

有突變者應嚴循「用藥指南」

在趙亮看來,基因檢測對於預防藥物性耳聾作用重大。他介紹說:「一部分藥物性耳聾會和遺傳基因有關,對於經耳聾基因檢測中發現有線粒體基因突變的孩子,其對耳毒性藥物的敏感性要超過普通孩子,更應該嚴格控制用藥。」

對於耳聾基因篩查,冀連梅表示,目前國內已有針對新生兒耳聾基因攜帶者的專業篩查,以確定新生兒是否有氨基糖甙類致聾基因。

據了解,基因篩查後醫生會給新生兒家長一張「用藥指南」,上面標明這樣的文字:「您本人及母系家族成員應絕對終生禁用或慎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然後列出鏈黴素、卡那黴素等10多種抗生素的名字。

冀連梅強調,這些孩子在看病時,家長一定要把這張卡片出示給醫生。

耳毒性藥物仍未退出治療

公眾需了解相關知識

藥物性耳聾兒童人群龐大,冀連梅藥師指出,「藥物使用不當是造成兒童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大城市這類問題應該比較少了,但在基層,濫用藥物的現象還很普遍。」冀連梅透露,像慶大黴素如今的確仍在基層使用。趙亮醫生也表示,因為耳毒性藥物有各自的藥理作用,目前不可能完全退出醫療市場。

關於預防兒童用藥不當,冀連梅還介紹說,目前國內通常是在藥品說明書中有所體現,在說明書的《注意事項》下提醒醫生和患者注意可能有耳毒性。

針對普遍存在的濫用藥物現象,冀連梅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她認為,「應當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對公眾的教育,告訴他們哪些藥物有耳毒性,哪些藥物需要謹慎使用。」此外,她還認為,「藥品說明書最好加上警示語,在說明書顯著位置提醒醫生和家長注意」。

預防兒童耳聾 還要注意這些

遺傳感染也會導致兒童耳聾

在耳毒性藥物之外,兒童耳聾還有多種致病原因,趙亮指出,「較常見的是遺傳因素,其中一部分遺傳基因也可以通過血液檢測來確認。」他還提醒家長注意,由遺傳因素導致的耳聾在出生時就可以出現,也在後天發育當中逐漸出現。此外,在兒童生長發育期,病毒感染、外傷以及中耳炎遷延不愈,也是導致耳聾的常見因素。

注意觀察孩子聽力狀況

兒童耳聾的原因如此多樣,作為家長,在生活中也需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存在耳聾風險。趙亮醫生給大家提供了指導意見:「兒童對聽力的主觀反應不如成人敏感,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如孩子在交流時反應遲鈍,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聽力學檢查。」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對幼兒聽覺反應進行以下觀察:幼兒是否會聽聲後四肢、眼睛作出反應;主動發聲頻率如何等。1-1.5周歲時,能否聽懂簡單語言指令,能正確指出自己熟悉的物品。2周歲時,能否聽懂語言或說簡單語言,如果不能,孩子就可能存在聽力障礙。

耵聹栓塞也是常見兒童耳病

趙亮還介紹了其他的常見兒童耳部疾病,他表示,「兒童中最為常見的耳科問題是外耳道耵聹栓塞(耳垢阻塞耳道),這是因為相比成人,兒童外耳道狹窄,日常運動量小,外耳道裡的耵聹不易自然脫落,容易堆積在外耳道裡。」

對此,趙亮醫生也建議家長儘量不要自行處理。「一部分兒童的耵聹栓塞會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自然脫落,所以家長發現兒童外耳道裡耳垢堵塞後不要盲目自己處理。如果孩子日常言語交流正常,沒有表達特殊耳朵不適就可以維持現狀。如果孩子交流反應遲鈍,可以找耳科醫生處理,通過專業的工具清理。家用的掏耳工具容易對孩子的外耳道造成損傷,不可輕舉妄動。」

相關焦點

  • 你是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嗎?
    藥物性耳聾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從去年6月至今,南京市秦淮區婦幼保健所為1000多名0-3個月的兒童,進行了新生兒聾病易感基因篩查,目前已檢測出5例陽性患兒,再為患兒母親進行免費篩查,結果同樣為陽性。  藥物性耳聾  和人體線粒體基因上的兩個位點突變有關  「唐氏篩查已經在人群中形成了很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對於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知道的卻並不多。」 秦淮區婦幼保健所兒童保健科侯潤馨科長介紹,中國人群藥物性耳聾的基因位點主要是線粒體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這兩種突變。
  • 為什麼聽力正常的孕婦要檢測耳聾基因
    通過對病人的DNA檢測,發現是否有致聾基因,從而明確病因,對耳聾的再次發生具有良好的預防意義。 在我國聽力正常人群中,耳聾突變基因攜帶率高達5-6%,全國約有7800萬人攜帶耳聾突變基因,他們生育聾兒的風險非常高。在我國,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3個聾兒。每年有3萬以上患有嚴重耳聾殘疾的寶寶出生。
  • 智海攜手中華兒慈會 開展藥物性耳聾篩查
    預防少年兒童重大疾病,傳來重大利好消息,智海基因攜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在全國範圍開展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  每年新發生的聾兒以2萬至3萬的速度遞增,7歲以下兒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那麼,兒童藥物性耳聾如何防治?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大愛無聲基金髮起人曾祥寬先生,給出強有力的回應,接受CCTV採訪,積極從自己做起,為廣大少兒服務。
  • 愛耳日: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康碼呼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
    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康碼呼籲大家重視預防工作,降低耳聾發生率。 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導致耳聾的主要因素有兩種:遺傳基因和外界環境。經聽力障礙病因學研究顯示,全球範圍內約60%的耳聾患者與遺傳基因有關。並且,我國耳聾基因攜帶人群非常龐大,正常人群中耳聾基因的攜帶率約為4%至6%。北京301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曾在全國28個省市做過10880例耳聾基因檢測,發現每100名聽力正常人中,就有6人攜帶了耳聾突變基因。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核心提示: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華大基因中標河北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0月27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深圳臨檢」)中標河北省2020年-2022年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中標項目預算為1.8億元。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明確病因,預防遲發性、藥物性耳聾發生,幫助臨床及時進行幹預、治療和預後評估;通過對耳聾高頻基因位點進行檢測,能夠提升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率,預防部分聽力障礙的發生,從而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和整體醫療支出,減輕社會負擔。
  • 關注藥物性耳聾
    目前已發現耳毒性藥物達100多種,因此,對藥物性耳聾應引起高度重視。 能誘發藥物性耳聾的藥物稱之為耳毒性藥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兩類。其中又以耳毒性抗生素最為常見。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對內耳前庭部分損傷比耳蝸部分更容易。
  • 華大基因(300676.SZ):子公司中標河北省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格隆匯 10 月 26日丨華大基因(300676.SZ)公布,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深圳臨檢)近日收到河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下發的《中標通知書》,通知書確認深圳臨檢為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2022年河北省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採購編號:Z1300002020631301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為了讓這些悲劇不再上演,北京、成都、大連、長治、鄭州等16個城市紛紛啟動了耳聾基因篩查示範應用項目,三年來已對近百萬名新生兒進行了耳聾基因檢測,從而避免了包括家族親屬在內的23000多名藥物性耳聾敏感人群發生藥物性耳聾。以每名耳聾患者一生要耗費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計算,我國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僅藥物性耳聾單個檢測指標就已產生162億元的經濟效益。
  • 引發藥物性耳聾的原因和條件
    藥物使用不當對於細菌感染的病人,也應該先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試驗,選擇針對適應症、對細菌敏感、不良反應少的抗生素。有些人用抗生素之前不作敏感性試驗;有些人認為,注射青黴素類藥物要做皮膚試驗,嫌「麻煩」,圖省事,一動就用慶大黴素等耳毒性藥物(因為這些藥沒有規定要做皮膚敏感試驗),結果許多人因此引起藥物性耳聾。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耳聾遺傳概率有多大? 12%國人攜帶遺傳性基因
    「一對夫妻,如果是聽力正常的耳聾基因攜帶者,其子女耳聾機率為四分之一,耳聾基因攜帶率為二分之一,完全正常率為四分之一。因此,父母在產前做遺傳性耳聾的基因篩查很重要,產前篩查不僅可減少耳聾出生缺陷,還可指導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安全用藥,避免「一針致聾」。
  • 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獲臺灣地區醫療器械許可證
    博奧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對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進行培訓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特異性、靈敏性高,重複性高的特點。自2009年至今的應用實踐中,該產品在婚育指導、產前篩查、新生兒和高危人群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等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推廣到全國包括臺灣在內的30個省市及越南,共成功檢測140餘萬人份,並在國內16個省市納入政府民生工程中,通過提前幹預,極大程度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為提高我國人口質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撐作用,共節約衛生資源近700億元,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2.4億元。
  • 家人患藥物性耳聾
    □ 實習生  王琳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因為錯誤服用某種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這些容易導致耳聾的藥物,被統稱為耳毒性藥物,常見的有鏈黴素、慶大黴素,以及紅黴素、阿司匹林等。濫用這些藥物,很可能會損害聽神經,造成耳聾。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先天性耳聾是最常見一種感覺系統疾病,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高達1%。該產品可對中國人群中常見的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熱點進行檢測,從而能夠確定造成耳聾的真正原因。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MT-RNR1基因是線粒體12SrRNA,標準的母系遺傳,即母親若攜帶有該突變基因,那麼兒女也會有;如果父親攜帶該基因則不會遺傳給後代。這個基因突變會使得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形成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的結合位點,從而影響線粒體蛋白質合成而導致藥物性耳聾。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顯性的,則位於常染色體上,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基因傳給子代,子代就會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疾病,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理論上講,其後代將有半數耳聾,但實際遺傳性畸形的數字,被轉變基因所修改,即外顯要比理論的數量少。大約1/3遺傳性耳聾合併其它畸形(症候群),顯性遺傳性耳聾伴症候群者,佔遺傳性聾的1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