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晚報記者孫茂寅通訊員王藝璇
聽力障礙是人類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我國每年有6-8萬聽力障礙兒出生,聽力障礙者中有60%是遺傳原因導致。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其餘42例為耳聾基因攜帶者,此類患者可無表型症狀,會遺傳給下一代。如果夫妻雙方都攜帶相同的耳聾基因,就算聽力正常,也有高達25%的機率會生育聾兒。如「一巴掌致聾」基因突變,可導致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這些孩子在出生後有些聽力是正常的,通常在一次輕微的外傷後(特別是頭部外傷)出現聽力下降,經過一段時間後聽力可以部分恢復,但是經過多次發作,聽力逐漸下降,最終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來幫助這些患兒恢復聽力。對這些孩子進行耳聾基因篩查,可以早期發現,以便提醒家長儘量避免孩子受到頭部撞擊、倒立等,延緩聽力下降的時間,為孩子爭取寶貴的語言發育時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耳聾患者發病率會持續增高,可由新生兒期1.86‰提高至14歲的4.5‰,成年期發病率更高。
耳聾基因篩查群體有:夫婦孕前查體、新生兒、耳聾患者或有耳聾家族史者。篩查樣本為末梢血,對於新生兒可以與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一起採樣。
孕婦及新生兒是耳聾基因篩查的主要人群,可以發現耳聾的原因、遲發性耳聾患者、耳聾基因攜帶者,經專業醫師及時進行幹預、生育指導,最大限度減少聾啞患者。
據了解,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來,歷經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泰安市一支設備先進、人才齊全、技術精湛、作風優良、集疾病篩查、診斷、治療、諮詢、管理於一體的篩查中心。中心下設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產前篩查與診斷中心和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三大部門,技術水平達到了省內領先、國內先進。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