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0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yin
嬰
rì
幼
rú
護
gē
理
導
讀
聽力障礙(或耳聾)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據了解,2006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聽力障礙患者2780萬人,佔全國殘疾人的33.5%,為各類殘疾之首。
在我國,每年有3萬左右聾兒出生,其中大部分為重度、極重度惑音性神經性耳聾。自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均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為先天性耳聾患兒早期診斷與幹預提供保障。
聲音是怎樣傳進耳朵的?
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的。外耳道的最頂端是一個鼓膜,聲波從外耳道直接敲擊鼓膜,鼓膜就會振動起來。
中耳內有三塊人體裡最小的骨頭構成的聽骨鏈,當鼓膜振動後,後面的聽骨鏈也隨之振動。聽骨鏈的最頂端是一個叫鐙骨的結構,它能夠把這個機械振動像液壓機一樣傳遞到內耳結構中。
內耳有三條可控制身體平衡的半規管聲音的最後接收器——耳蝸。鐙骨的前後振動使得內耳中的液體形成波浪式的振動,耳蝸中毛細胞上的纖毛也隨之擺動,細胞就產生了動作電位,形成神經衝動。
神經衝動最終沿著聽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大腦皮層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進行處理,並知曉聲音所表達的含義,隨之產生相應反應,這就是人聽到聲音的基本原理。
總之,聲音是通過外耳、中耳、內耳和聽神經,一直傳達到大腦皮層,我們才完成了整個聽覺的過程。
聽力正常的嬰幼兒在3個月後,聽到聲響時便會導找聲源;6個月時已有對聲源的定向的能力;9個月開始可以模仿大人的語言,並說出單字;2歲以上的幼兒能說出有意義的詞或單句。如果出生時就被診斷出聽力障礙並得到康復治療的聾兒,到3歲時幾乎能夠與一個正常聽力的同齡兒童有一樣的詞彙量(正常聽力的3歲兒童一般能夠掌握600-1000個詞彙,而出生時就得到康復治療的聽力障礙患兒,治療後一般能夠掌握300-700個詞彙)。如果孩子在兩歲時才發現有聽力障礙,屆時進行康復治療到三歲。那個時候,他掌握的詞彙將不超過100個。
因此,聽力障礙的早發現和早幹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聽力篩查,我們才可能知道新生兒的聽力是否正常。
關於聽力篩查
聽力篩查一般包括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AABR)。
正常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至出院前需完成OAE;重症監護病房嬰兒在出院前需完成OAE+AABR。無論是正常分娩的新生兒,還是重症監護病房嬰兒,在滿42天後,均需復篩AABR。
寶寶的AABR通過之後,滿8月齡後行常規聽力體檢,每半年一次,直至3周歲;如不通過,滿3月齡後,行聽力學診斷。其它年齡組段的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被家長或老師發現為聽力語言障礙,也應行聽力學診斷。
陽江市婦幼保健院現可開展的聽力學診斷項目有:聽性腦幹反應(ABR)、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及聲導抗測試(1000Hz、226Hz)。
聽性腦幹反應(ABR)在聽力學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1.早期發現聽力損傷或聽覺傳導通路的器質性病變;2.協助診斷聽力障礙的性質及聽功能異常定位;3.與小兒行為測聽結果相互印證。
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對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患兒進行分頻率聽閾評估能起關鍵性的作用。
聲導抗測試(1000Hz、226Hz):主要用於對中耳病變及面神經病變的定位診斷等。
溫馨提示:
☞「陽江女聲」開設了家庭健康專欄,讀者可在「陽江女聲」公眾號-精彩文章-家庭健康欄目中閱讀。
來源:陽江市婦聯、陽江市婦幼保健院
原標題:《婦幼常識微課堂(五)|重視聽力篩查,早發現、早幹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