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耳朵可別隨便掏 聽力障礙遺傳佔六成,還有不少外因造成

2020-11-2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市民趙先生一家在無限期待中迎來寶寶出生,然而不久便接到孩子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消息。接下來的檢查更是打破了他們的僥倖,孩子聽力真有問題。可是,夫妻倆百思不得其解,兩人聽力都很正常,為什麼寶寶會聽不見?也有父母疑惑,孩子耳朵能掏嗎?

&nbsp&nbsp&nbsp&nbsp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nbsp&nbsp&nbsp&nbsp新生兒最好進行聽力篩查

&nbsp&nbsp&nbsp&nbsp「聽力正常的夫妻,確實有可能生下聽力障礙的寶寶。」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濟南市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心主任林倩告訴記者,胎兒孕25周—26周左右時,就具備了聽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寶寶,出生時聽不到外界的聲音。

&nbsp&nbsp&nbsp&nbsp林倩介紹,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聽力殘疾者達2780萬人,每年新增聾兒大約3萬例。通過聽力篩查,可以在新生兒期就發現寶寶是否有聽力問題。

&nbsp&nbsp&nbsp&nbsp「寶寶出生時還不能用語言交流,但出生後48小時,就可以通過聽力篩查及早發現可能存在的聽力問題。」林倩說,孕婦所處的外界環境汙染、某些藥物及宮內感染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聽力障礙,還有60%的聽力障礙由遺傳因素導致。

&nbsp&nbsp&nbsp&nbsp林倩解釋說,我國耳聾的遺傳因素主要由GJB2、SLC26A4、12SrRNA、GJB3這四個基因突變引起,正常人群中大約5%攜帶耳聾基因致病突變,不過,不一定發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雜合攜帶者會有50%的概率,將突變基因遺傳給寶寶。也就是說,若父母攜帶同一基因突變,自身不表現聽力障礙,但可能將各自突變的基因遺傳給寶寶,從而導致寶寶生下來就耳聾。

&nbsp&nbsp&nbsp&nbsp林倩告訴記者,檢查發現,趙先生夫妻二人都攜帶耳聾基因,並遺傳給孩子,造成寶寶一出生就有聽力障礙。由於新生兒及嬰幼兒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為了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孩子出生後,建議進行新生兒聽力與耳聾基因的聯合篩查。

&nbsp&nbsp&nbsp&nbsp掏耳不當會造成外傷

&nbsp&nbsp&nbsp&nbsp「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提前幹預,避免或延緩耳聾發生。」林倩說,對測出有藥物性耳聾基因突變攜帶的新生兒,通過及時用藥指導,規避耳毒性藥物,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耳聾。對攜帶遺傳性耳聾突變基因的夫妻,通過孕前指導、遺傳諮詢,也能降低生出聾兒的風險。

&nbsp&nbsp&nbsp&nbsp林倩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聽力障礙的發病率還在上升。引起聽力障礙的原因除了遺傳,後天環境也不容忽視。

&nbsp&nbsp&nbsp&nbsp「超過85分貝、持續2小時以上的噪聲,可造成聽力損傷。」林倩說,手機或音響的耳機若使用不當,也是很大的噪聲來源。林倩說,如果外界噪聲較大,比如在馬路、公交車上,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把耳機聲音調大;如果長時間佩戴聲音較大的耳機,耳朵的外毛細胞得不到休息,就會受損,影響聽力。

&nbsp&nbsp&nbsp&nbsp林倩提醒,除了感染性因素,慢性中耳炎等也會影響聽力,在臨床中,嬰幼兒最常見的是耳外傷,其中,「掏耳朵」不當造成的耳外傷就不少見。

&nbsp&nbsp&nbsp&nbsp「很多孩子並不是因為耵聹多被掏耳朵,而是媽媽感覺耵聹在耳朵裡不乾淨,需要掏。其實,耵聹是耳道耵聹腺分泌的正常產物,耳道內的纖毛會將耵聹從耳道裡慢慢清除,人的耳朵本身有自潔功能,正常情況下不需要掏耳朵。」林倩說,如果耵聹比較多,也不建議家長自行處理,最好找醫生幫忙。

&nbsp&nbsp&nbsp&nbsp聽力問題越早幹預越好

&nbsp&nbsp&nbsp&nbsp「有聽力障礙,並不意味著孩子一定就什麼都聽不見。」林倩說,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耳聾基因篩查,及早發現寶寶聽力問題,從而給予相應的早期診治,可以將聽力障礙導致的不良後果降至最低。

&nbsp&nbsp&nbsp&nbsp研究表明,對先天性聽力障礙的最佳幹預時間,是在出生後3個月內診斷、出生後6個月內配戴助聽器,並進行語言康復治療;聽力障礙程度為重度以上、助聽器效果欠佳的,1歲左右就可施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讓孩子重獲聽力,保證語言、認知等正常發展。

&nbsp&nbsp&nbsp&nbsp林倩告訴記者,給孩子配戴助聽器時,要了解孩子精確的聽力狀況,需要「量體裁衣」式檢查、調試,而不是僅僅買一個助聽器。當然,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自然具備正常的語言功能,還需要全面康復訓練,特教或康復老師會指導家長幫孩子建立聆聽的習慣,鍛鍊口、唇、舌部的肌肉靈活度,訓練孩子聆聽、發音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即使是極重度聽力障礙寶寶,也能獲得正常的語言功能。」林倩說,若孩子交談時老是要求對方重複、稍遠距離叫名字不答應,就要到醫院檢查,警惕遲發性耳聾。

相關焦點

  • 掏耳朵容易造成聽力損害 科學護耳需重視
    據了解,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到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13.7萬,每年新生聽障兒童2萬到3萬,佔出生人口總數的4%—6%。由於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聾人每年約增加3萬人。此前,據清遠有關部門統計,清遠聽力殘疾人數約為6萬人。
  • 能給孩子掏耳朵嗎?亂掏耳朵危害多
    寶寶耳洞裡有很多耳屎,但是聽力正常。能給TA掏耳洞嗎?給孩子亂掏耳朵4危害不建議給寶寶亂掏耳朵,主要有4方面原因:1.耳膜受損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約0.1毫米,如果掏耳朵時孩子亂動,稍不注意,掏耳勺就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孩子的聽力。2.外耳道感染據統計,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85%以上都有掏耳朵的習慣或直接因掏耳致傷而感染。
  • 耳屎太多影響寶寶聽力?如何正確給娃「掏耳朵」?家長可別瞎勤快
    但對於家長來說,要不要給寶寶掏耳朵成了他們非常糾結的一項,既害怕給寶寶碰壞,又忍不住想幫寶寶清理。耳屎太多影響寶寶聽力?菲菲是一個非常愛乾淨的寶媽,每天都會給女兒換洗衣物,寶寶看上去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最近寶媽發現寶寶總是不搭理自己,好像是聽力出了毛病。
  • 健康科普丨用棉籤掏耳朵的危害,很多人還「蒙在鼓裡」!醫生為你解釋
    近段時間,囡囡聽力下降了很多,奶奶要大聲叫她才聽到,甚至平時看動畫片也要把聲音開到最大。家人看到這樣心裡著急,便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經檢查後發現孩子聽力沒有受損,這是被耳屎堵滿了外耳道,才導致聽力下降了。02另外,還有一位來自浙江的5歲小朋友,被一塊巨大耳屎折磨得夠嗆。
  • 耳內耵聹有作用,錯誤處理有這些風險,別再隨便掏耳朵啦
    相信不少朋友們都做過「掏耳朵」的動作。看似簡單的「掏耳朵」可不簡單,稍有不慎很可能會對聽力造成影響。那麼,我們真的需要每天掏耳朵嗎?又該如何掏耳朵呢?下面就和亮健好藥君一起看看吧。一、什麼是耳屎耳屎其實指耵聹,是在外耳道軟骨部分,耵聹腺分泌的淡黃色分泌物。
  • 還在家用棉籤給娃掏耳朵嗎?錯錯錯,正確掏耳朵的方法請收藏
    文/銀花有媽媽看到娃耳朵裡有耳屎,忍不住要動手掏一掏,一方面是強迫症,一方面覺得「髒」,「髒東西」堵在耳朵裡不舒,也會影響娃的聽力;但也有父母擔心給娃掏耳朵會損傷耳膜。那麼,到底能不能給娃掏耳朵呢?在我服務的家庭中,也是常被媽媽們詢問得比較多的問題。
  • 又有孩子因掏耳屎而耳膜穿孔?掏還是不掏,讓很多家長都難以抉擇
    世界衛生組織曾公布的一份資料上記載著,目前全球約有3.6億人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超過3200萬是孩子,這其中約有6成兒童的聽力損失是完全可以規避的,例如分泌性中耳炎、錯誤使用藥物、給娃掏耳朵等。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習慣,左耳掏完,右耳掏,給自己掏爽了還要給自己家的孩子掏。
  • 男孩掏耳朵引發癲癇:千萬別亂掏耳朵,耳屎的這些好處你不知道!
    嘶~就掏個耳朵而已,竟然還有那麼深的危機? 雖然知道經常掏耳不對,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一直忍著不掏耳,耳屎積聚太多也會十分難受,甚至堵得耳朵聽力下降? 為了搞清楚耳朵到底能不能掏、怎麼掏,小編還是總結一些知識點跟大家說說吧。
  • 兒科醫生:寶寶的耳朵不能隨便掏,耳屎太多怎麼辦?注意這幾點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寶寶耳屎太多到底能不能掏?隔多長時間掏一次?是大部分家庭都比較糾結的問題。經常給寶寶掏耳朵,怕對耳膜造成損傷影響聽力。保護耳膜、防止聽力受損耳屎就像耳道裡的一道大門,保護著人們的耳朵,不但能防止異物進入,還能抵抗住分貝過高的聲音的衝擊。像是打雷或鞭炮這種較強的聲波,很容易就對鼓膜造成衝擊,進而損傷並影響聽力。
  • 給寶寶掏耳朵講究多,你造嗎
    寶寶跟大人一樣,耳朵的耵聹腺也會有分泌物,俗稱「耳屎」。寶寶分泌耳屎可能堵塞外耳道,也會影響衛生,甚至會讓寶寶不自覺得亂撓耳朵。可由於寶寶外耳道小,耳朵皮膚嬌嫩,媽媽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幫寶寶清理耳朵了。寶寶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 為什麼不能用棉花棒掏耳朵?
    我們可能以前用棉花棒掏過耳朵,但是我現在要告訴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掏耳朵了,這樣很危險的呦!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不能用棉花棒掏耳朵?增強認識耳朵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耳朵敏感、脆弱,掏的時候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導致聽力下降、耳朵感染,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永久性的傷害。平時大家都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覺得既方便又省事,但實際上,這樣做是不對的! 醫生一直提醒大家,不要用棉花棒清理耳朵,但很多人都不理會。除了棉花棒,最好也不要用其他東西挖耳朵。因為,這會把耳垢推入耳朵深處,造成聽力下降,甚至損壞耳膜。
  • 有些人喜歡經常掏耳朵,有什麼危害呢?這些要小心...
    其次,頻繁掏耳朵壞處多。比如:劃傷外耳道皮膚,引發感染。外耳道受刺激,引起病毒感染,發生外耳道乳頭狀瘤。雖說一般情況下,這種腫瘤都屬於良性,但是其實也有2%的惡變率。頻繁掏耳朵,會加快「耳朵死皮」脫落,會讓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癢。不小心捅破耳膜,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是喪失聽力。
  • 耳朵很癢,但是掏不出什麼東西,是怎麼回事?請不要亂掏
    掏耳朵大家都會,在耳朵癢的時候就會用工具去掏,很多時候會出來一些耳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耳屎,現在人懶了,喜歡讓別人來掏,還有個非常文藝的名字,叫採耳,非常舒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其實耳屎是有自己的清潔功能的,很多時候不需要我們掏它自己就會掉下來,比如我們在運動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甚至用手也能摳出來。如果本身不會掏耳朵的,建議最好不好掏,因為這樣會將耳屎推到更深的地方,這樣容易堵塞耳道,稍微用力還會捅破耳道,造成發炎,嚴重的說不定還會影響聽力。
  • 孩子耳朵飛進蟲子,別著急掏,會損傷鼓膜,這幾種辦法收藏下
    但是並沒有起到多大用處,甚至耳朵裡面從開始有聲音變得又疼又癢,這是,媽媽聞聲跑了過來,感覺應該是耳朵裡面進蟲子了,趕緊讓小祥將腦袋側著,試著"倒"出來,但是沒有用。於是媽媽拿來耳勺,想將耳朵裡的蟲子掏出來。但是沒想到,根本沒有用,反倒將蟲子趕到耳道深處,孩子耳朵更疼了。
  • 棉籤掏耳朵竟致顱內感染?更可怕的是
    文中提到,一名女性每天晚上都有用棉籤掏耳朵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先是聽力出現問題,接著出現了顱內感染,差點危及生命。導致這一嚴重後果的禍首竟是掏耳朵時殘留的棉纖維。很多患者詢問,「硬的工具掏耳朵不安全,怎麼軟的棉籤也這麼可怕?」「我掏耳朵從來沒出過事,那以後還能不能掏了?」
  • 掏耳朵竟掏出了「瘤」?醫生:別不信!嚴重可侵犯顱腦致命
    >掏著掏著就出事了……78歲大爺常掏耳朵檢查結果令他慌了據報導,在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78歲的徐大爺捂著耳朵,滿面愁容地走進了診室。檢查發現他面部右側額紋消失,口角明顯向左偏斜,右鼻唇溝變淺,電測聽檢查提示右耳混合性聽力下降。視頻耳內窺鏡下可見右側外耳道後壁有棕黑色及白色洋蔥皮樣新生物附著,考慮診斷為外耳道膽脂瘤。怎麼好好的耳朵裡生了瘤呢?徐大爺說:「我平時最愛的就是掏耳朵,平時有空都會用棉棒或牙籤等掏一下。」
  • 孩子多大時,才能進行「掏耳朵」「挖鼻孔」?這裡告訴你標準答案
    前幾天看了一下朋友圈,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發布了一個消息:不要再亂給孩子掏耳朵了,她朋友就是給孩子掏耳朵時不小心把鼓膜掏傷了一點點,醫生說穿孔了。不少媽媽看到寶寶的耳朵有耳屎的時候,強迫症犯了就會想著要給孩子掏耳朵,對子好多耳屎暴露在外面,所以就給自己孩子掏耳朵,但是孩子的耳朵很小,媽媽的手不知輕重的話可能會傷到孩子。
  • 全省聽力殘疾人達45.6萬 在各類殘疾中排名第二
    抽樣調查顯示:全省殘疾人總數為215.7萬,聽力殘疾人有45.6萬,聽力殘疾患病率為1.28%,佔殘疾人總數的21.14%,在各類殘疾中居第二位。「年齡、性別、城鄉之間聽力殘疾的患病率有顯著差別。」省殘聯康復科主任樊喜華介紹,引起聽力殘疾的原因有多種,其中老年性聽力障礙是最主要的原因,中耳炎和藥物中毒各佔13.53%、3.96%。
  • 濫用抗生素致聽力障礙 盤點兒童用藥六宗罪
    不合理用藥除了損害健康,甚至會造成致殘致死的家庭悲劇。本市便發生過因不合理用藥造成兒童藥物性耳聾的事例。使用抗生素半年後患聽力障礙不合理用藥究竟會對兒童造成怎樣的危害呢?記者在採訪殘障人士時曾遇到這樣一個例子,8歲的童童(化名),2006年出生時通過了大連市婦產醫院的聽力篩查。 3歲那年,童童因為感冒發燒使用了氨基糖甙類抗生素。
  • 嬰兒多大時,才能「掏耳朵」?很多父母不清楚,小心傷了孩子耳膜
    耳朵是我們人體最脆弱的器官之一,也許我們成人都有掏耳朵的習慣,如果不掏耳朵會感覺聽力有所下降。而有些父母覺得寶寶的耳朵太久沒清理,於是便私自給寶寶掏了耳朵,由於操作不當,傷到了寶寶的耳膜。而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件事的經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