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趙先生一家在無限期待中迎來寶寶出生,然而不久便接到孩子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消息。接下來的檢查更是打破了他們的僥倖,孩子聽力真有問題。可是,夫妻倆百思不得其解,兩人聽力都很正常,為什麼寶寶會聽不見?也有父母疑惑,孩子耳朵能掏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新生兒最好進行聽力篩查
    「聽力正常的夫妻,確實有可能生下聽力障礙的寶寶。」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濟南市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心主任林倩告訴記者,胎兒孕25周—26周左右時,就具備了聽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寶寶,出生時聽不到外界的聲音。
    林倩介紹,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聽力殘疾者達2780萬人,每年新增聾兒大約3萬例。通過聽力篩查,可以在新生兒期就發現寶寶是否有聽力問題。
    「寶寶出生時還不能用語言交流,但出生後48小時,就可以通過聽力篩查及早發現可能存在的聽力問題。」林倩說,孕婦所處的外界環境汙染、某些藥物及宮內感染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聽力障礙,還有60%的聽力障礙由遺傳因素導致。
    林倩解釋說,我國耳聾的遺傳因素主要由GJB2、SLC26A4、12SrRNA、GJB3這四個基因突變引起,正常人群中大約5%攜帶耳聾基因致病突變,不過,不一定發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雜合攜帶者會有50%的概率,將突變基因遺傳給寶寶。也就是說,若父母攜帶同一基因突變,自身不表現聽力障礙,但可能將各自突變的基因遺傳給寶寶,從而導致寶寶生下來就耳聾。
    林倩告訴記者,檢查發現,趙先生夫妻二人都攜帶耳聾基因,並遺傳給孩子,造成寶寶一出生就有聽力障礙。由於新生兒及嬰幼兒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為了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孩子出生後,建議進行新生兒聽力與耳聾基因的聯合篩查。
    掏耳不當會造成外傷
    「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提前幹預,避免或延緩耳聾發生。」林倩說,對測出有藥物性耳聾基因突變攜帶的新生兒,通過及時用藥指導,規避耳毒性藥物,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耳聾。對攜帶遺傳性耳聾突變基因的夫妻,通過孕前指導、遺傳諮詢,也能降低生出聾兒的風險。
    林倩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聽力障礙的發病率還在上升。引起聽力障礙的原因除了遺傳,後天環境也不容忽視。
    「超過85分貝、持續2小時以上的噪聲,可造成聽力損傷。」林倩說,手機或音響的耳機若使用不當,也是很大的噪聲來源。林倩說,如果外界噪聲較大,比如在馬路、公交車上,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把耳機聲音調大;如果長時間佩戴聲音較大的耳機,耳朵的外毛細胞得不到休息,就會受損,影響聽力。
    林倩提醒,除了感染性因素,慢性中耳炎等也會影響聽力,在臨床中,嬰幼兒最常見的是耳外傷,其中,「掏耳朵」不當造成的耳外傷就不少見。
    「很多孩子並不是因為耵聹多被掏耳朵,而是媽媽感覺耵聹在耳朵裡不乾淨,需要掏。其實,耵聹是耳道耵聹腺分泌的正常產物,耳道內的纖毛會將耵聹從耳道裡慢慢清除,人的耳朵本身有自潔功能,正常情況下不需要掏耳朵。」林倩說,如果耵聹比較多,也不建議家長自行處理,最好找醫生幫忙。
    聽力問題越早幹預越好
    「有聽力障礙,並不意味著孩子一定就什麼都聽不見。」林倩說,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耳聾基因篩查,及早發現寶寶聽力問題,從而給予相應的早期診治,可以將聽力障礙導致的不良後果降至最低。
    研究表明,對先天性聽力障礙的最佳幹預時間,是在出生後3個月內診斷、出生後6個月內配戴助聽器,並進行語言康復治療;聽力障礙程度為重度以上、助聽器效果欠佳的,1歲左右就可施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讓孩子重獲聽力,保證語言、認知等正常發展。
    林倩告訴記者,給孩子配戴助聽器時,要了解孩子精確的聽力狀況,需要「量體裁衣」式檢查、調試,而不是僅僅買一個助聽器。當然,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自然具備正常的語言功能,還需要全面康復訓練,特教或康復老師會指導家長幫孩子建立聆聽的習慣,鍛鍊口、唇、舌部的肌肉靈活度,訓練孩子聆聽、發音的能力。
    「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即使是極重度聽力障礙寶寶,也能獲得正常的語言功能。」林倩說,若孩子交談時老是要求對方重複、稍遠距離叫名字不答應,就要到醫院檢查,警惕遲發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