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京華時報》消息稱,我國每年因醫療損害事件造成的非死亡人數,是交通事故的4倍。而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顯示,這一人群高達40萬,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藥。據藥劑專家介紹,兒童藥品數量遠遠少於成人藥品,兒童不合理用藥情況多種多樣。不合理用藥除了損害健康,甚至會造成致殘致死的家庭悲劇。本市便發生過因不合理用藥造成兒童藥物性耳聾的事例。
使用抗生素半年後患聽力障礙
不合理用藥究竟會對兒童造成怎樣的危害呢?記者在採訪殘障人士時曾遇到這樣一個例子,8歲的童童(化名),2006年出生時通過了大連市婦產醫院的聽力篩查。 3歲那年,童童因為感冒發燒使用了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家長稱,隨後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很少有反應,問她問題的時候,總要問兩到三遍才能回答,而且一定要看著家長的嘴,才能理解說話的內容。三歲半的時候,童童以前會說的話變得發音不清楚。家長就帶著童童來到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耳鼻喉門診進行聽力檢測。做了ABR檢測,結果發現孩子聽力雙側大於97分貝,屬於極重度聽力障礙,最後確診為藥物性感音神經性耳聾,是濫用抗菌素引起的。
如今,雖然童童自費植入人工耳蝸,進入了正常的小學上學,但家長表示,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要知道,植入人工耳蝸的費用就將近20萬。
濫用四類藥品可致藥物性耳聾
大連市殘疾人康復文體活動中心康復科的尤雪緋老師告訴記者,藥物性耳聾屬於遺傳性耳聾的一種,就是說孩子本身是對耳毒性藥物敏感的。不是說所有的孩子使用某種藥就會致聾,因此尚無較好的預防和篩查方式。「國家曾有統計,藥物性耳聾是新生兒先天性耳聾及成人後天性耳聾的主要原因。 1992年到2000年我們接觸的聽力障礙人士中,70%至80%都是藥物性耳聾。 」尤老師說。
據她介紹,藥物性耳聾表現為聽覺系統的慢性中毒,會引起聽覺神經的損害,一般治療方法沒有明顯效果,不能恢復到用藥前的聽力水平。因此藥物性耳聾是不可逆的。據她所知,四種容易導致藥物性耳聾的藥物分別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鏈黴素等使用過量均有致聾的可能;利尿藥:如速尿、利尿酸、丁尿氨等;抗腫瘤藥;解熱鎮痛藥。因此兒童服用這些藥物時要格外謹慎,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兒童在分食藥片時小心中毒
據210醫院臨床藥師姜鑫鑫介紹,由於藥品研發時間長,兒童藥品的利潤低於成人,再加上兒童和成人的生理特點不同,兒童藥物的臨床試驗較少。目前上市的藥品中,只有10%左右是為兒童量身定做的藥物。這也導致很多家長在孩子生病時選擇把成人吃的藥減半給孩子吃。
「兒童服藥可不是藥量減半那麼簡單。兒童耐受性與成人不同,不但存在藥劑上的差別,而且有的藥還屬於兒童禁用。 」因此,她建議,遇到無法用物理方法解決的疾病時,要及時就醫,選擇已證實對兒童安全有效的藥物。
此外,還有家長認為,孩子吞服整片整粒的藥物很困難,就自行將藥片掰碎,膠囊打開服藥。「這樣是很危險的。緩釋製劑、控釋製劑需要整片吞服,是為了發揮長效作用;腸溶膠囊是因為藥物需要在腸道吸收,或者是為了減少對胃部的刺激。隨意破壞藥物劑型的,輕者降低藥效,嚴重者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甚至造成藥物中毒。 」她建議,家長應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用藥。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黃鳳桐)
盤點兒童用藥六宗罪
濫用退熱藥
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藥病就好了。因此,她們動不動就給孩子吃退熱藥。實際上,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蓋症狀,使疾病難以診斷。小兒發熱時應查明原因,再作對症治療或病因治療。
濫用抗生素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麼原因便使用氯黴素、鏈黴素。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
一病多藥
孩子患一種病,家長往往多種藥物齊頭並進。殊不知,藥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
濫用補藥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不可自作主張。
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
濫用中草藥
一般而言,中草藥的安全性比西藥大一些。但只是相對而言,如果隨便服用同樣可導致對嬰幼兒健康的損害。
(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