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衛報告:部分國家濫用抗生素,「最後殺手鐧」恐失效
據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部分國家濫用抗生素情況嚴重。世衛組織警告一旦人體習慣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對抗生素含抗藥性,變為「超級細菌」,一旦強效抗生素失效,人類最終將失去治療手段。
12日公布的《抗生素消耗監測報告》研究了全球65個國家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報告指出,在65個國家中,蒙古消耗抗生素情況最為嚴重,平均每千名國民日均抗生素攝取量達64.41劑。非洲國家蒲隆地消耗量最低,日均攝取量為4.44劑。
世衛2017年推出抗生素分級制,將抗生素分為「可用類」、「慎用類」、「備用類」3級,呼籲各國優先使用屬於「可用類」的盤尼西林類(Penicillins)抗生素,只在其餘藥物無效等情況下,才動用多黏菌素(Colistin)等「備用類」強效抗生素,以避免細菌一旦對強效藥物呈抗藥性,連帶所有抗生素失效。
報告顯示,義大利、西班牙和日本大量使用被列為「備用類」、即本應作為最後治療手段的強效抗生素。義大利每日消耗的抗生素中,2%為「備用類」,較德國高3倍,更較英國高6倍。
日本平均每千名國民日均抗生素攝取量為14.19劑,數目僅為韓國的一半,但在使用「備用類」抗生素上,日本比例卻高達1.1%,遠高於韓國的0.2%。
在歐洲、中東國家中,荷蘭日均抗生素攝取量達9.78劑,英國的用量較荷蘭高一倍,土耳其則較英國再高1倍,日均攝取量達38.18劑。
英國衛生部數據顯示,2017年有38%英國病人即使出現咳嗽、感冒和喉嚨痛等病症時,仍會要求醫生開抗生素處方,但這些病症往往可自行痊癒。由於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持續增加,即使病人接受剖腹產子和髖關節置換等常見的手術,也會面臨生命危險,估計日後約300萬宗普通手術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抗生素自1920年代以藥物使用以來,協助人類治療結核病、腦膜炎等細菌感染疾病,拯救數千萬人的性命。
世衛必要藥物部主任希爾警告,一旦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無法起效,人類將無法治療肺炎等傳染病。希爾呼籲各國儘快採取行動,如規定抗生素必須由醫生開處方使用,以杜絕病人不必要地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