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請正確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2020年11月第三周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2020年的主題為「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通過廣泛宣傳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和醫務人員對細菌耐藥危機的認識。
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醫生每天都要面對家長們解釋很多遍關於「使用抗生素」的問題。孩子感冒發燒拉肚子到底該不該用抗生素?用抗生素是不是一定會產生耐藥性?如何才算「不濫用」抗生素?
近日,5歲的小湯圓在小區裡玩耍後回到家洗完澡,被媽媽發現發燒了,在一旁的爸爸還不相信,「剛剛還玩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發燒了?」一量體溫39.2℃,咋辦?「有點經驗」的媽媽想給小湯圓直接服用抗生素,爸爸卻說:「不行不行,不能隨便用抗生素,還是去查個血吧,抗生素用多了,以後生病用什麼藥都沒用了。」於是,爸爸媽媽趕緊帶著小湯圓來到重醫兒童醫院門診就診,經醫生檢查發現小湯圓的扁桃體紅腫化膿,血常規明確提示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聽了醫生的話,爸爸還是有些猶豫,「醫生,如果不用抗生素,是不是孩子就會一直發燒啊?我總覺得給孩子服用抗生素不好。」
其實不只是小湯圓的爸爸會有這樣的疑問,那麼我們來聽聽專業藥師是如何解答的呢?
「平常我們口中的抗生素,專業名詞稱為『抗菌藥物』,屬於抗微生物藥物的一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藥學部劉彬副主任解釋道,「家長們要正確認識抗微生物藥物,當孩子生病時,一定要嚴格遵醫囑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那麼,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呢?
1.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用於治療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抗微生物藥物主要包括抗菌藥、抗病毒藥、抗真菌藥,是抗擊疾病的重要工具。
2.常見的抗微生物藥物有哪幾類?
根據抗微生物藥的作用對象,可分為:
(1)抗菌藥:如頭孢曲松、阿奇黴素、氨苄西林等,抗菌藥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藥物,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或支原體、衣原體等非典型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2)抗真菌藥:如卡泊芬淨、制黴菌素、伏立康唑等,主要用於治療淺表或深部真菌感染;
(3)抗病毒藥:如奧司他韋、金剛烷胺等,主要用於治療由病毒引起的感染。
如何正確的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呢?
劉彬副主任這樣說:
1.不隨意購買和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多數抗微生物藥物是處方藥物,當孩子生病時,首先是看醫生,經過醫生的專業診斷和相關檢查後確定是否需要使用抗微生物藥物,需要使用哪一種抗微生物藥物,憑處方購藥。
有些家長還會對孩子使用過的、見效快的抗微生物藥物形成「偏愛」,當孩子下次生病時,這些藥物也常常會成為這些家長的首選,不考慮症狀先用上試試。但其實細菌病毒分型複雜,孩子接觸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上次用著合適的藥,這次再用不僅可能無效,還增加了細菌耐藥的風險。還有些家長將自己吃的藥把劑量減少後給孩子吃,忽略了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2.按時、按量、按療程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大部分家長遇到要給孩子吃藥的時候,總是各種謹慎糾結,待孩子病情稍有好轉,立即減小劑量或停藥。其實,藥物起效到發揮作用是需要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的。擅自減小劑量或停藥,削弱了藥物的效果,增加了細菌對藥物的適應時間,容易導致耐藥的產生。發生細菌感染時,吃過幾天抗生素,感染的症狀就會明顯減輕,但這個時候細菌一般還沒有被徹底清除。如果隨意停藥,不僅細菌沒辦法完全消滅,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會因為這些殘餘細菌而再度加重。
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生病,恨不得給他吃一次藥就馬上能好,不按醫囑或是說明書擅自給孩子加大劑量,這種操作很可能就會導致藥物超量,甚至達到毒性劑量,危害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使用抗微生物藥物一定要按照醫囑或說明書中標註的劑量和療程使用。
3.兒童有哪些需要注意使用的抗微生物藥?
(1)四環素類:不建議8歲以下兒童使用。藥物與鈣絡合沉積在牙齒和骨骼中,可致恆牙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骨骼生長抑制等不良反應。
(2)磺胺類:不建議2月以下患兒使用。磺胺類藥物替代膽紅素競爭血漿蛋白的結合位點,新生兒和小年齡嬰兒用藥後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
(3)氟喹諾酮類:不建議用於18歲以下兒童使用。動物毒理學實驗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未成年動物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軟骨病變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