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林捷
最近,黑龍江、青島、成都等地發現零星新冠肺炎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出現傳播路徑新情況,即新冠病毒從原來的人傳人到現在通過環境傳人。冷鏈外包裝上的病毒濃度究竟達到多高,就會感染人呢?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都是新課題,需要我們研究找出規律,以及怎麼預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侯凡凡、陳潤生、盧煜明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流感高發季節為診斷帶來挑戰
「我喜歡講四早: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實際上早診斷、早隔離非常關鍵。早隔離要嚴格,嚴格了以後,我們復工復產才有保證。中國能夠在抗疫上取得勝利,關鍵在於控制了上遊,不讓它廣泛傳播。」鍾南山透露,這幾天世界衛生組織在討論什麼才算是新冠肺炎首例,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必須要有實驗室的診斷證明。
他同時指出,現在正值冬天,也是流感的高發季節。流感症狀與新冠肺炎基本一致,「診斷錯了不得了,診斷對了很快就恢復健康,所以要能夠儘快把新冠肺炎和流感區分,這也給診斷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出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鍾南山說。
以金域醫學為例,截至12月中旬,其已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展核酸檢測,完成檢測2900萬人份,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有益補充。目前,其正在研發快速、低成本的病原體臨床檢測技術,可滿足各地在必要時快速開展大規模篩查。
醫學大數據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國家正式公布2035年健康中國建設遠景目標,以及將數據資源列為生產要素的大背景下,醫學大數據應用前景廣泛,既有助於發現新知識、認識新規律,更可實現精準醫療,提升醫療價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學大數據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
「正因為有早期1000多例病人的數據,我們才能很快總結出10條最基本的臨床和實驗室表現,能夠用評分的方法來預測病人愈後情況,提供精準化的醫療救治,減少輕型普通性患者發展成為重症。」鍾南山特別提到了大數據、AI等技術在疫情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不單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對一些病人病情進行討論,起到很大作用。這些技術也使得我們從循證醫學的RCT轉到另一個模式——真實世界研究(RWS),互相補充後,將對精準化的個體治療以及各方面的個體診斷、個體治療起到積極作用,這是必然要走的一個技術方向」。
「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以疾病診斷和健康服務為中心,數據和技術驅動實現醫檢服務全程智能化、生物醫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開放式生態平臺。」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在研討會上首次提出「醫檢4.0」。
對於如何把大量的醫療大數據用「活」,鍾南山說:「需要緊密與臨床結合,了解數據背後病人的情況,才能夠真正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鍾南山呼籲,希望通過學術交流與相關行業建立起更多的聯繫,並建立實質性的合作。「不單是服務,而是要研發,取得更準確的診斷後再推廣,這是我們的下一步任務。」他說,「健康的含義是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裡面的關鍵在於醫療技術的提升。如果很多疾病能夠實現早期發現,早期幹預,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