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幹預,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林捷

最近,黑龍江、青島、成都等地發現零星新冠肺炎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出現傳播路徑新情況,即新冠病毒從原來的人傳人到現在通過環境傳人。冷鏈外包裝上的病毒濃度究竟達到多高,就會感染人呢?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都是新課題,需要我們研究找出規律,以及怎麼預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侯凡凡、陳潤生、盧煜明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流感高發季節為診斷帶來挑戰

「我喜歡講四早: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實際上早診斷、早隔離非常關鍵。早隔離要嚴格,嚴格了以後,我們復工復產才有保證。中國能夠在抗疫上取得勝利,關鍵在於控制了上遊,不讓它廣泛傳播。」鍾南山透露,這幾天世界衛生組織在討論什麼才算是新冠肺炎首例,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必須要有實驗室的診斷證明。

他同時指出,現在正值冬天,也是流感的高發季節。流感症狀與新冠肺炎基本一致,「診斷錯了不得了,診斷對了很快就恢復健康,所以要能夠儘快把新冠肺炎和流感區分,這也給診斷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出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鍾南山說。

以金域醫學為例,截至12月中旬,其已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展核酸檢測,完成檢測2900萬人份,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有益補充。目前,其正在研發快速、低成本的病原體臨床檢測技術,可滿足各地在必要時快速開展大規模篩查。

醫學大數據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國家正式公布2035年健康中國建設遠景目標,以及將數據資源列為生產要素的大背景下,醫學大數據應用前景廣泛,既有助於發現新知識、認識新規律,更可實現精準醫療,提升醫療價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學大數據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

「正因為有早期1000多例病人的數據,我們才能很快總結出10條最基本的臨床和實驗室表現,能夠用評分的方法來預測病人愈後情況,提供精準化的醫療救治,減少輕型普通性患者發展成為重症。」鍾南山特別提到了大數據、AI等技術在疫情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不單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對一些病人病情進行討論,起到很大作用。這些技術也使得我們從循證醫學的RCT轉到另一個模式——真實世界研究(RWS),互相補充後,將對精準化的個體治療以及各方面的個體診斷、個體治療起到積極作用,這是必然要走的一個技術方向」。

「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以疾病診斷和健康服務為中心,數據和技術驅動實現醫檢服務全程智能化、生物醫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開放式生態平臺。」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在研討會上首次提出「醫檢4.0」。

對於如何把大量的醫療大數據用「活」,鍾南山說:「需要緊密與臨床結合,了解數據背後病人的情況,才能夠真正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鍾南山呼籲,希望通過學術交流與相關行業建立起更多的聯繫,並建立實質性的合作。「不單是服務,而是要研發,取得更準確的診斷後再推廣,這是我們的下一步任務。」他說,「健康的含義是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裡面的關鍵在於醫療技術的提升。如果很多疾病能夠實現早期發現,早期幹預,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鍾南山等人用 LSTM 力證「早發現...
    這是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強力幹預,也沒有考慮春節後的延遲復工,我們也做了預測模型,2 月中旬或下旬達到疫情高峰,確診病例約六、七萬人,投到國外權威期刊,被退了回來,感覺和上面的預測水平差太多,還有人給我發微信說「你的話幾天之內就會被碾個粉碎」。但事實上,我們的預測更接近權威。西方的傲慢與偏見?鍾南山院士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議。
  • 婦幼常識微課堂(五)|重視聽力篩查,早發現、早幹預。
    婦幼常識微課堂(五)|重視聽力篩查,早發現、早幹預。神經衝動最終沿著聽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大腦皮層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進行處理,並知曉聲音所表達的含義,隨之產生相應反應,這就是人聽到聲音的基本原理。總之,聲音是通過外耳、中耳、內耳和聽神經,一直傳達到大腦皮層,我們才完成了整個聽覺的過程。
  • 歐洲同行求助,鍾南山全程英文分享中國經驗:四個「早」是防控疫情...
    疫情發展趨勢預測 鍾南山提出,很多研究團隊公布的預測模型並沒有納入「政府及時幹預」等參數,因此預測結果並不準確。鍾南山所在團隊此前設計的預測模型(模型使用的數據截至2月9日)納入了更全面的參數,包括國家強力幹預、春節後回流高峰消除等。
  • 鍾南山:H7N9病毒出現耐藥變異株,調整治療方案為時尚早
    鍾南山:H7N9病毒出現耐藥變異株,調整治療方案為時尚早 嚴慧芳、歐旭江/南方日報 2017-02-26 09:46
  • 帕金森病 提倡早發現早治療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早期發現,並堅持全程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周健康周刊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 提升疾病認知 提倡早診早治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進展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 全國人大代表查豔:將慢性腎臟病列入主要防治範圍 早篩早治可降低...
    查豔表示,針對這一問題,已在「兩會」期間提交了議案,建議將慢性腎臟病列入國家主要慢性病防治範圍,全面推進慢性腎臟病全病程慢病管理的概念,通過早篩、早診、早治療,進一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患病機率。所以,我們要在患者未進入到尿毒症的早期,建立好防控體系。如果將關口前移,進行規範化建設,早期做好宣講、體檢和篩查,就能減少患病機率。」「慢性腎臟病還是導致高額醫療費用的重要原因。以2015年為例,中國住院慢性腎臟病患者費用為237.8億元人民幣,住院慢性腎臟病患者中位費用約為1.4萬元。按平均治療費用估算,每年耗費衛生資源約4000億人民幣。」查豔強調。
  • 關注身高,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兒童期矮身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超過半數家長不相信身材矮小的孩子最終成人也矮於正常;近1/3家長沒有科學測量身高的習慣;三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家裡沒有矮小的「根」,孩子身高就不會矮小;75%的家長不知道矮身材兒童應該去生長發育門診進行檢查和及時幹預。
  • 鍾南山發布會講話全文來了!全程高能
    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回溯非典廣州經驗,介紹廣醫疫情防治特色和經驗,並回答記者多個問題。對此提出兩個應對措施:一是武漢一定要控制住,大大加強支援武漢的醫護力量和物資力量;加強全國聯防聯控,「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沒有發生全國性的大爆發。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對病情預測怎麼樣?
  • 劉文華院長: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WHO:1/3癌症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治癒。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劉文華院長指出:要防止初發癌症的發展,主要在「早」字上下工夫,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及時發現並治療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症,將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從而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早發現和早治療才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於是,韓博士萌生了投身癌症早篩早診領域的想法。 在美創業多年,BioChain Institute團隊積累了很多發現和診斷早期癌症的靶標、專有技術、產品和豐富的經驗。2006年,核心團隊回國創立博爾誠,專注於癌症等重大疾病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
  • 早發現早治療 今年不少單位將梅毒檢查列為常規體檢項目
    主要目的是早發現早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診斷書上「梅毒陽性」四個字,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要不是單位體檢,48歲的董女士(化名)估計還不知道自己感染了這種難以啟齒的毛病。  董女士,48歲,杭州人。檢出梅毒陽性,她的內心很複雜。
  • ...個是早發現,一個就是早隔離;這兩條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2020-01-28 19:18:15來源:FX168 鍾南山應對疫情要抓住兩個要害,一個是早發現,一個就是早隔離;這兩條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發熱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有針對性的藥物,但是科研和醫學工作者已經想了不少的解決辦法,死亡率肯定會再降低的。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協作組的成立旨在提升對溶酶體貯積症這一類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共同探索並建立國內溶酶體貯積症的篩查、診斷、治療全流程體系,加強臨床和檢驗人才培養,使得患兒能夠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惠文研究員在大會發言中提到。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迅速宣布「人傳人」,鑑別中國境內疫源區並採取「封城」及交通限制等,是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的前提,也是遏制大流行病迅速蔓延的關鍵步驟。確定傳播途徑和感染源,迅速部署非藥物幹預措施,為控制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提供參考策略。目前如何管控境外輸入病例,從而避免局部地區疫情的相繼暴發仍是一個挑戰。
  • 鍾南山院士分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略和進展
    鍾南山團隊提到,鑑別中國境內疫源區並採取「封城」及交通限制等,是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的前提,也是遏制大流行病迅速蔓延的關鍵步驟。而北京、大連、青島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發現得早,規模也越來越小,說明我們在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大腸癌的發病趨勢不容忽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受益?「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
  • 鍾南山院士:我們中國疫苗研發比較早,在全世界也算比較早的,但是...
    文 / 蘇懷瑾2020-12-29 22:44:40來源:FX168 【鍾南山說已有多國證明中國疫苗安全有效】鍾南山談新冠病毒變異:新的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是肯定的,但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變異會引起病毒對疫苗的抵抗。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鍾南山團隊論文詳情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鍾南山團隊論文詳情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 鍾南山又出最新判斷!
    視頻據央視新聞鍾南山對香港疫情的判斷,也登上微博熱搜:鍾南山:目前香港疫情還在發展已出現社區傳染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南山:香港的患病率大概是37/10萬,死亡率是0.7/10萬,所以這個數據不算多。現在香港的疫情的情況還是在發展。2月份、4月份那個時候我們覺得香港是做得很漂亮的,做得很成功。
  • 鍾南山提出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現在我們八九百人在這裡開會,應該說是身處和平環境,很不容易!」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話風一轉,提出一個新課題:「環境傳人」,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