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者(-2SD),或低於第3百分位數(-1.88SD)者,其中部分屬正常生理變異。對於「矮身材」有個形象的比喻:100個同齡孩子排隊,從低到高,排在最前面的3個人,就是矮身材的孩子。兒童期矮身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超過半數家長不相信身材矮小的孩子最終成人也矮於正常;近1/3家長沒有科學測量身高的習慣;三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家裡沒有矮小的「根」,孩子身高就不會矮小;75%的家長不知道矮身材兒童應該去生長發育門診進行檢查和及時幹預。
備註: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中文環境中又常稱均方差,是離均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用σ表示。標準差是方差的算術平方根。標準差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標準差未必相同。
百分位數則是對應於百分位的實際數值。以身高為例,身高分布的第五百分位表示有5%的人的身高小於此測量值,95%的身高大於此測量值。
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兒科開設矮小門診以來收治了很多矮身材的患兒,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兩個病例:
病例1
初診時間2018年2月11日,患兒女,2010年11月9日出生,8周歲3個月,身高119.5cm,體重18kg,遺傳身高155cm(按父母身高預測孩子身高)。每年身高增長小於5cm(正常年身高增長為6~8cm)做生長發育評估、骨齡片、生長激素激發試驗、腦垂體核磁、甲功、血糖、微量元素、維生素AE、維生素D等相關檢測。診斷為原發性矮小,應用生長激素治療,並且每三個月監測身高體重,經過一年的治療,現在的身高131cm,效果特別明顯。
病例2
還有下面一個病例患兒男,2002年2月16日出生,17周歲,身高154cm,家裡共5個孩子,身高都在165cm以上,父身高175cm,母身高168cm,其父說有晚長的家族史,最近一年孩子身高增長緩慢(1年增長1cm左右),拍攝骨齡片,骨齡17周歲骨骼已經閉合。
兒科王亞巖主任介紹:4歲是判斷兒童矮小的黃金分割線。矮身材在臨床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孩子的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空間及潛力越大;
4—10歲是矮身材治療的黃金時期。讓我們共同關注身高,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要讓身高成為孩子的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