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晶片技術在非症候群性耳聾快速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高通量、高效率的基因突變檢測方法,以實現臨床快速檢測或大規模人群篩查。而伴隨基因組計劃出現和發展的基因晶片技術,以其固有的高效平行檢測特點,與耳聾基因高遺傳異質性的特點相契合,是一種極具潛力的耳聾基因檢測工具。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原標題: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本報北京3月1日電 (記者餘榮華)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取得新成果,北京等地眾多被檢測出攜帶耳聾基因的新生兒,將可避免「一針致聾」。由清華大學程京院士領銜的生物晶片研究團隊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從待檢測的人身上獲取一點血液,就可以檢測其是否攜帶耳聾基因突變位點。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的特徵 耳聾基因檢測為耳科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它具有幾個重要的特徵:(1)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對一定比例的耳聾患者進行準確的分子病因分析,而以往非症候群性感音神經性耳聾診斷只能通過病史和排除法推測病因;(2)基因檢測技術可以早於症狀以及常規測聽技術或影像技術發現耳聾易感人群;(3)基因檢測可以作為部分病例常規測聽或影像技術的輔助和補充檢測技術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基因晶片技術進展及應用
基因晶片主要技術流程包括:晶片的設計與製備;靶基因的標記;晶片雜交與雜交信號檢測。(2)原位合成法:該法是在玻璃等硬質表面上直接合成寡核苷酸探針陣列,目前應用的主要有光去保護並行合成法,壓電列印合成法等,其關鍵是高空間解析度的模板定位技術和高合成產率的DNA化學合成技術,適合製作大規模DNA探針晶片,實現高密度晶片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待分析樣品的製備是基因晶片實驗流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靶基因在與晶片探針結合雜交之前必需進行分離、擴增及標記。
-
張冠斌:「中國晶片」助力耳聾進入全面防控時代
01 近年來,中國生物晶片研發技術已有怎樣的進步當前,在中國,生物晶片技術的應用已走進醫療領域中國現已擁有體量龐大的耳聾基因檢測資料庫,目前已經入庫的僅以新生兒為主的個人基因數據超過440萬例。下一步,我們將把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做成全集成式的生物晶片,在一線的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投入應用,助推耳聾進入全面防控時代。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該產品可對中國人群中常見的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熱點進行檢測,從而能夠確定造成耳聾的真正原因。本文報導2個大前庭水管症候群家庭,2個家庭子女均患有雙側感音神經性聾,針對他們的基因型分析均發現PDS基因的雙等位基因突變。
-
生物晶片在聾病分子檢測中的應用
微陣列晶片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晶片,它主要包括基因晶片,蛋白晶片,細胞晶片及組織晶片等。 生物晶片的體積往往非常小,但是由於其特殊的製備方法和檢測方法,使得在一張載玻片大小的晶片上卻可以檢測多至成千上萬個基因,從而達到高通量,快速,簡便的進行檢測的目的,使得「方寸之地,生機無限」。
-
生物晶片入門(一):生物晶片及應用簡介(生物晶片,基因,藥物,晶片技術)
生物晶片技術被單列作為一個專門項目進行規劃。總之,生物晶片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藥業、農業、環境科學等凡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領域中均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生物晶片技術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Human genome project,HGP)取得了人們當初意料不到的巨大進展。
-
多重等位基因特異性PCR通用晶片在聽力篩查中的應用
The ASPUA platform was validated by accurately analyzing 141 patient sample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genotyped for GJB2, GJB3, SLC26A4, and MTRNR1.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為了讓這些悲劇不再上演,北京、成都、大連、長治、鄭州等16個城市紛紛啟動了耳聾基因篩查示範應用項目,三年來已對近百萬名新生兒進行了耳聾基因檢測,從而避免了包括家族親屬在內的23000多名藥物性耳聾敏感人群發生藥物性耳聾。以每名耳聾患者一生要耗費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計算,我國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僅藥物性耳聾單個檢測指標就已產生162億元的經濟效益。
-
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獲臺灣地區醫療器械許可證
博奧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對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進行培訓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特異性、靈敏性高,重複性高的特點。自2009年至今的應用實踐中,該產品在婚育指導、產前篩查、新生兒和高危人群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等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推廣到全國包括臺灣在內的30個省市及越南,共成功檢測140餘萬人份,並在國內16個省市納入政府民生工程中,通過提前幹預,極大程度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為提高我國人口質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撐作用,共節約衛生資源近700億元,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2.4億元。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打開APP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10 10:14:26 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最初只是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的一個補充,在經歷了大肆宣傳及冷落的不同時期後,最終卻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微流控晶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晶片實驗室」,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晶片」,隨著材料科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和微電子學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微流控晶片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還是遠不及「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半導體發展速度。
-
光子晶片的技術原理以及應用前景
打開APP 光子晶片的技術原理以及應用前景 OFweek電子工程網 發表於 2021-01-13 17:21:55 在當下,主流的晶片製造材料依然是以矽為主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耳聾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障礙。
-
走近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 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的秘密
生物晶片技術被稱為第三代基因檢測技術,只需要一滴血,通過一張一釐米見方的玻璃片上的探針,在幾分鐘內對人體基因進行檢測,並精準發生突變的基因位點,提前眾多包括耳聾、糖尿病、心臟病等上千種因為遺傳基因突變而引發的疾病扼殺在患病之前。
-
技術解析: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大?
通過在微尺度下流體的控制,在20世紀80年代,微流控技術開始興起,並在DNA晶片,晶片實驗室,微進樣技術,微熱力學技術等方向得到了發展。微流控分析系統從以毛細管電泳分離為核心分析技術發展到液液萃取、過濾、無膜擴散等多種分離手段。其中多相層流分離微流控系統結構簡單,有多種分離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已有多篇文獻報導採用多相層流技術實現晶片上對試樣的無膜過濾、無膜滲析和萃取分離。同時也有採用微加工有膜微滲析器完成質譜分析前試樣前處理操作的報導。
-
器官晶片技術再獲突破 醫學科研應用前景廣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223.htm 單個器官晶片的製作技術和微型集成電路晶片製作技術類似,但額外添加了多孔型隔膜和營養液,使晶片能模仿人類血液流動和細胞生長。CN生物醫療研究人員表示,首先考慮將晶片系統用於新藥臨床試驗,有望代替現在藥物測試的志願者和臨床動物實驗。
-
科學家通過注射基因治好了小鼠的遺傳性耳聾?或許有天我們也可以...
DFNB9聽力障礙是先天性遺傳耳聾的常見形式。由於缺乏編碼耳畸蛋白的基因,患有DFNB9耳聾的人通常是重度耳聾。耳畸蛋白在聽覺感覺細胞突觸傳遞聲音信息時必不可少。通過給患有DFNB9耳聾的成年小鼠注射缺乏的這種基因,科學家們成功地將小鼠的聽覺突觸功能和聽覺閾值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水平。這些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未來對DFNB9患者進行基因治療試驗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