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晶片技術再獲突破 醫學科研應用前景廣闊

2020-12-05 電子產品世界

  近期,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2016年器官晶片移動大會上,美國CN生物醫療公司展出了價值2600萬美元的人體內臟晶片系統。雖然此前已有集合肝臟、肺和一部分腸道的生物晶片,但此次展出的系統首次連接了7個主要器官晶片,實現高度模擬人體生理機能的功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223.htm

  單個器官晶片的製作技術和微型集成電路晶片製作技術類似,但額外添加了多孔型隔膜和營養液,使晶片能模仿人類血液流動和細胞生長。CN生物醫療研究人員表示,首先考慮將晶片系統用於新藥臨床試驗,有望代替現在藥物測試的志願者和臨床動物實驗。在此次大會上,哈佛大學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團隊同時表示,已擁有可以測試輻射研究的骨髓晶片。未來將參考CN生物公司的技術,生產類似的人體晶片系統用於測試人體對核廢料反應。

  器官晶片作為近幾年出現的新科技,今年已被世界經濟論壇列為2016年度十大新興技術之一,和區塊鏈、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並列入選。分析人士認為,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生物晶片技術是繼基因克隆、基因自動測序技術後的又一次革命性技術突破,未來在醫學科研及臨床藥物設計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國外不少科研團隊已經著手用器官晶片進行藥物開發合成、病毒測試和藥物篩選等研究。今年初,美國範德堡大學研發出可替代的人工腎臟晶片,將其植入身體後能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煩惱,相關人體實驗有望在2017年底啟動。同時,美國國防部也對生物晶片抱有極大的興趣。在美國微生物協會舉辦的大會上,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表示,已開始對炭疽病毒植入兔子肺部晶片進行研究。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有意願使用人體晶片系統進行炭疽測試。

  我國對生物晶片領域也已開展研發,如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團隊利用晶片技術構建了腫瘤細胞培養模型。長江證券研報認為,生物晶片市場正在以年複合增長率19%的速度擴大。目前,我國生物晶片總銷售額超過3億元,已出口到美國、歐洲等14個國家和地區。我國生物晶片主要集中在基因晶片和DNA晶片檢測領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研究領域擴張,生物晶片產業未來商業潛力巨大。


相關焦點

  • 生物晶片行業應用前景廣闊 5股前途無量
    AR行業將迎來全面爆發 龍頭股一覽  =====閱讀全文=====  至誠網(www.zhicheng.com)7月15日訊  器官晶片技術再獲突破醫學科研應用前景廣闊  近期,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2016年器官晶片移動大會上,美國CN生物醫療公司展出了價值2600萬美元的人體內臟晶片系統。
  • 幹細胞醫學美容率先在抗衰老應用上有所突破
    幹細胞醫學美容是現代醫學美容與幹細胞前沿技術的完美結合,目前臨床上最主要的應用是美容抗衰老。隨著老齡化問題突顯,以及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變革,幹細胞醫學美容率先在抗衰老的應用上突破,開啟了醫學美容的新藍海。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生物晶片的基石,它通過多學科交叉將化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所涉及的樣品預處理、生化反應、分選及檢測等過程集成到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從而實現從樣品前處理到後續分析的微型化、自動化、集成化和便攜化的技術。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目前,微流控被認為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分子檢測可以大大縮減新冠病毒檢測時間。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讓大眾更深刻認識到微流控技術在疾病檢測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們有幸在長三角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上遇見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專家毛紅菊研究員並對其進行了專訪。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主要從事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智能生物質材料創製(非仿製)以及生物質材料在醫藥生物,電子傳感,智能包裝等高端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一項,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一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光譜分析檢測技術應用廣泛,前景廣闊
    作為通用分析儀器大家族中不可或缺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光譜類儀器,在生物、化學、色度計量、環境檢測、成分檢測、醫學、化工等等領域運用十分常見。小編盤點了下光譜分析檢測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希望能給廣大的光譜研究者以啟發。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機體/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器官晶片,作為一種基於微加工技術的的微流體器件,近年來在體外器官模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由於它可能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採用微流體裝置技術模擬體外環境,因此維持可以通器官晶片來維持細胞功能和形態,並複製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 俄中在核醫學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利用核反應堆對付癌症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科研企業旗下的各醫學中心生產和提供鎝發生器。獨特的診斷方式俄羅斯核材料領域專家亞歷山大·烏瓦羅夫(Alexandr Uvarov)介紹說:
「使用同位素對患者進行醫療診斷無痛、安全,而且效果非常好。從身體發出的微弱無線電波可提供有關體內各器官及其病理的確切信息,通過其他方法獲取此類信息需要進行成本高昂的研究或者外科介入,或者根本不可能。」
  • UNSW科學家摘得生物醫學科研大獎
    UNSW科學家摘生物醫學科研大獎,來看看這位厲害的人物吧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捷報連連。我們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劉國珍副教授,憑藉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炎症晶片」技術,摘得2020年度喬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醫學女科學家獎!為我們酷颯的科研女神點讚。
  • 生物晶片或助人類終結透析 生物晶片概念股一覽
    這一技術或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該校醫學中心腎病學家、醫學副教授威廉姆·費塞爾說,他們正在創造一種生物混合設備,能模擬腎臟清除廢物、鹽和水,讓病人不再需要透析。  據悉,這一設備的關鍵是矽納米技術微晶片,其工藝與計算機微電子行業中的晶片一樣。這種晶片並不昂貴,卻很精密,可作為理想的濾膜。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特別是,該晶片系統首次實現了對原代腎小球組織超過2周的原位培養與功能維持,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方法難以實現體外原代組織長期培養的技術瓶頸問題,為臨床開展少量腎組織分析鑑定以及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 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傳感、超材料等開闢更廣闊應用前景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人造分子」,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於今日(9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主刊。「人造分子」的想法雖好,但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打開APP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10 10:14:26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   微流控晶片檢測器的性能要求檢測是微流控晶片裡相對特殊的一一個操作單元,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捕捉並放大微流控晶片某一部分產生的信號。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團隊中遠期目標是發展其他器官,包括腎單元、肝小葉、心肌球、尿管、椎間盤、膀胱、卵巢等12種組織及器官的精準成型作移植應用。研究團隊由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伍振民基金(骨科生物工程)教授呂維加教授和楊偉國教授帶領,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
  • 生物晶片概念橫空出世 或助人類終結透析
    這一技術或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該校醫學中心腎病學家、醫學副教授威廉姆·費塞爾說,他們正在創造一種生物混合設備,能模擬腎臟清除廢物、鹽和水,讓病人不再需要透析。這種晶片並不昂貴,卻很精密,可作為理想的濾膜。微晶片的關鍵用途還不止過濾,它們還是活腎臟細胞安身的支架。這種設備的組織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所以不會被身體排斥。費塞爾說,但它和器官移植不同,它不是適應免疫的匹配,而是天然地依靠病人血液運作。且它所需能量可完全由病人自己的心臟供給。很多需要透析的病人都渴望能加入將來的人體實驗,目前已有一串長長的名單,人體實驗有望2017年底開始。
  • 耳聾基因晶片技術 展現強大應用前景
    由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舉辦的「愛耳日——生物科技體驗活動」近日於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生物醫藥園舉辦,活動邀請了眾多媒體人士、行業醫療專家參加。與會人員親身體驗了耳聾基因篩查等先進生物技術在疾病預防上的成果,感受了精準醫療在耳聾預防上的應用前景。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賀永說,與現有生物製造方法相比,其特點是實現了在微小空間內三維結構的可控成型,為體外重建類器官、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