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療法治好耳聾
得益於世界上首次治療耳聾的基因療法試驗,2014年6月,一群深度失聰的人終於聽到了久違了的聲音。這些志願者是因疾病或外傷失去聽力的。他們的耳朵中被注射了一種無害的病毒之後,病毒含有的一個基因使耳內的聽覺感受器重新長了出來。
-
科學家開發出了治療先天耳聾的新基因療法
科學家們已能夠防止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惡化。他們認為,這種新的療法可能會在治療出生時有各種突變並最終導致耳聾的兒童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大約有100種不同的基因與遺傳性耳聾相關。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重點關注了由基因SYNE4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幾年前,我們的實驗室在兩個以色列家庭中發現了這種罕見的耳聾,此後在土耳其和英國也有發現,」Karen Avraham教授報告說。
-
改良CRISPR-Cas9將為耳聾帶來精準基因療法
基因編輯技術的問世,為治療基因缺陷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最近,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優化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耳聾小鼠模型上精確識別並修正內耳的致聾突變,幫助小鼠留住聽力。這一概念驗證的完成有望為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帶來安全的基因編輯療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
-
幹細胞療法對耳聾的最新研究進展
耳聾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致殘性感官缺陷,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超過5.3%的世界人口(約3.6億人)患有致殘性聽力障礙;2016年全國聽力障礙與耳病調查顯示,我國中度以上聽障人口達7106萬,耳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芬蘭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細胞中天然存在的小RNA分子—microRNA或許在細胞核中也大量存在;此前,microRNAs被認為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而研究者卻發現,細胞核中microRNA的濃度會因缺氧狀況而發生改變,而且microRNA在細胞核基因的表達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開發新型基因療法至關重要
-
新型基因療法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新型基因療法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2020-03-09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蘇運生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儘管貝多芬聽力喪失的原因未知,但很多案例顯示耳聾實際都和遺傳DNA突變有關,而目前已知的和耳聾相關的基因有近100個。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聾,其中6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遺傳性聾的群體發病率已超過27/1000,在所有耳聾病人中,遺傳性聾約佔50%。這些數據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也吸引了越來越的科學家投身於遺傳性耳聾治療的研究。
-
等位基因特異性基因編輯有望治療遺傳性耳聾
這些被稱為貝多芬小鼠(Beethoven mice)的動物因為具有相同的導致人類進行性聽力喪失(progressive hearing loss)並且最終在20歲左右耳聾的基因突變而接受了這種方法的治療。
-
科學網—新型基因療法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蘇運生)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亨廷頓舞蹈症(HD)小鼠模型中再生新神經元來達到運動功能修復和生命延長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除了以上三個基因,GJB3基因也是耳聾基因變異中的熱點基因之一。GJB3基因是中國科學家克隆的第一個本土耳聾基因,具有與編碼縫隙連接蛋白基因相同的外顯子-內含子結構,該基因純合突變容易導致兒童後天感音神經性耳聾。
-
你是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嗎?
藥物性耳聾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從去年6月至今,南京市秦淮區婦幼保健所為1000多名0-3個月的兒童,進行了新生兒聾病易感基因篩查,目前已檢測出5例陽性患兒,再為患兒母親進行免費篩查,結果同樣為陽性。 藥物性耳聾 和人體線粒體基因上的兩個位點突變有關 「唐氏篩查已經在人群中形成了很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對於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知道的卻並不多。」 秦淮區婦幼保健所兒童保健科侯潤馨科長介紹,中國人群藥物性耳聾的基因位點主要是線粒體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這兩種突變。
-
為什麼聽力正常的孕婦要檢測耳聾基因
隨著醫學的昌明,現代人對優生優育越來越重視了,很多人在備孕時開始關注基因篩查了。例如,耳聾基因篩查。 什麼是耳聾基因? 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對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突變位點。
-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基因療法研究進展
迄今為止,已有150多個基因被確定為非症候群性和症候群性聽力損失的病因。此外,導致聽力喪失的衰老和其他外源性因素(如噪音、耳毒性藥物、感染)也往往與特定基因變異相互作用,決定感覺細胞和神經元損傷的程度。近幾十年來,基因療法成為了新興的疾病治療手段。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
「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科學家能夠防止患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下降。於是他們認為,這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這種耳聾表現為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缺陷基因,出生時聽力正常,但是在兒童時期他們逐漸失去聽力。這種突變會導致耳蝸內毛細胞中細胞核的定位錯誤,而且它們是聲波受體,對聽力至關重要。這種缺陷導致毛細胞變性並最終死亡。於是我們重點研究了由SYNE4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 Avraham教授報告說。
-
新型「基因療法」可延緩機體衰老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對於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未知的衰老調控基因,且其調控衰老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此外,能否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基因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耳聾基因晶片技術 展現強大應用前景
與會人員親身體驗了耳聾基因篩查等先進生物技術在疾病預防上的成果,感受了精準醫療在耳聾預防上的應用前景。記者在現場看到,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外觀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體驗者只需把從血樣中提取的DNA放在上邊,它的神奇便凸顯出來了。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內部設計就像一個「微型實驗室」,它可以將相關指標的檢測工作完全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工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很快取得檢測結果。
-
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
-
華大基因中標河北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0月27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深圳臨檢」)中標河北省2020年-2022年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中標項目預算為1.8億元。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明確病因,預防遲發性、藥物性耳聾發生,幫助臨床及時進行幹預、治療和預後評估;通過對耳聾高頻基因位點進行檢測,能夠提升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率,預防部分聽力障礙的發生,從而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和整體醫療支出,減輕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