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2020-11-29 健康界

「一針致聾」這樣的「事故」相信大家已不陌生,MT-RNR1耳聾基因也漸漸被人們熟知。

MT-RNR1基因突變是「一針致聾」的罪魁禍首。MT-RNR1基因是線粒體12SrRNA,標準的母系遺傳,即母親若攜帶有該突變基因,那麼兒女也會有;如果父親攜帶該基因則不會遺傳給後代。

這個基因突變會使得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形成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的結合位點,從而影響線粒體蛋白質合成而導致藥物性耳聾。回想起小時候也是福大,打了那麼多針還能聽見世界的聲音,真得感謝老媽的良好基因。

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會為新生兒免費提供普惠性的「耳聾基因篩查」,重點就是檢測MT-RNR1的突變。據北京日報2013年3月2日報導,在北京出生的20萬名新生兒中,發現了522名MT-RNR1基因突變的兒童(約佔0.3%)。通過基因檢測,人們可以提前知曉這個風險,只要終身不注射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藥物,就可以躲開「一針致聾」的厄運。

耳聾病因複雜,致聾的遠不止MT-RNR1基因。

據研究估計,在我國人群中,耳聾基因變異攜帶率約為6.3%,而MT-RNR1突變人群僅佔0.3%。也就是說,除了「一針致聾」,還有許多其他的耳聾基因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聽力損失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喪失聽力,而普惠性的耳聾基因檢測不能檢測出所有的耳聾基因,不得不引起重視。

就說之前網絡上大火的「媽媽再打我一次」,現實生活中可萬萬使不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娃的聽力給打沒了。別說「我家娃壯實,輕輕打一下不礙事」,萬一娃是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呢?

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敲黑板了,是SLC26A4基因突變所致。SLC26A4基因又稱PDS基因,其編碼蛋白在耳蝸可運動的外毛細胞中起分子馬達的作用,誘導細胞長度的變化,從而放大聲音水平。若發生突變就會導致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典型表現為兒童時期的聽力損失,90%的患者為雙側性,聽力損失程度不一,可表現為接近正常或極重度。

擁有這個突變的孩童別說一耳刮子,就是不小心跌倒撞擊都會造成聽力損失,可千萬得小心呵護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生下來時一切正常,長大後不小心磕了碰了就突然進入了「無聲世界」的原因

既然說的是基因,是不是父母雙方聽力都沒問題就不用擔心寶寶聽力了呢?非也,此處應該小心GJB2基因

GJB2基因編碼縫隙連接通道蛋白,該蛋白是支持細胞間通訊和耳蝸液、內淋巴和外淋巴穩態的基礎。一旦發生突變,造成的聽力損失程度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在兒童非症候群耳聾中佔40%,是中國人最常見的致聾基因。

而這個基因遺傳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意味著即便父母聽力正常,也可能生出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寶寶建議備孕家庭在孕前應做好夫妻雙方的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但GJB2基因突變致聾的患者聽覺系統的結構基本正常,因此人工耳蝸植入效果良好。

除了以上三個基因,GJB3基因也是耳聾基因變異中的熱點基因之一。GJB3基因是中國科學家克隆的第一個本土耳聾基因,具有與編碼縫隙連接蛋白基因相同的外顯子-內含子結構,該基因純合突變容易導致兒童後天感音神經性耳聾

由於中國人和歐美人的遺傳背景差異較大,GJB3基因突變在歐美人群中一般並不致病,但在中國人群中則會造成嚴重的問題。這意味著中國人群的耳聾基因檢測並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國家的檢測方案,需有定製化的檢測方案來更準確地反映中國人的耳聾風險。

以中國人群遺傳背景篩選相關變異位點,覆蓋了先天性、遲發性與藥物敏感性耳聾等基因及其特徵性突變,能進一步更全面地篩查、更準確地評估。在免費普惠性耳聾基因檢測基礎上,更全面、更專業的耳聾基因檢測能為聽力帶來更有力的保護。但並不是市面上的任意一家基因檢測公司都能做到,還需進行仔細篩選。

雖然目前人類的科技還無法做到改變全身的基因,但如果能通過生育前和新生兒的全面基因篩查,及早知曉風險,就可以採取相應的方式來避免耳聾。

事實上,目前醫學研究已經能對各種耳聾基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幹預。例如,對MT-RNR1基因無突變但有其他耳聾基因突變的高風險兒童,密切觀察其對聲音的反應,可以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及時予以針對性治療,使遲發性耳聾兒童恢復正常聽力

早期聽力損失的發現,通過及時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可使大部分遺傳性耳聾及其引發的語言障礙得以減輕甚至避免。這些兒童,如果在出生後第一年沒有發現和治療,將會遭受永久性聽力損傷,在語言、認知和教育發展方面存在顯著且不可逆轉的缺陷,而如果在6個月前發現並積極幹預,病情是可以得到相應改善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34/

https://www.babyhearing.org/genetic-hearing-loss

相關焦點

  • 耳聾遺傳概率有多大? 12%國人攜帶遺傳性基因
    「一對夫妻,如果是聽力正常的耳聾基因攜帶者,其子女耳聾機率為四分之一,耳聾基因攜帶率為二分之一,完全正常率為四分之一。因此,父母在產前做遺傳性耳聾的基因篩查很重要,產前篩查不僅可減少耳聾出生缺陷,還可指導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安全用藥,避免「一針致聾」。
  • 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原標題: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本報北京3月1日電 (記者餘榮華)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取得新成果,北京等地眾多被檢測出攜帶耳聾基因的新生兒,將可避免「一針致聾」。由清華大學程京院士領銜的生物晶片研究團隊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從待檢測的人身上獲取一點血液,就可以檢測其是否攜帶耳聾基因突變位點。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核心提示: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有些孩子在出生前就失去了聽力即先天聾,有的孩子對腦部震蕩極其敏感,一巴掌就致聾了;還有一些孩子,和遲發性聾一樣,在傳統新生兒聽力篩查中不能夠被篩查出來,但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由於使用了類似慶大黴素等氨基糖甙類藥物,造成聽力不可逆轉的損傷,嚴重者一針致聾。
  • 闢謠:父母正常真的就不會生出耳聾孩子?產科醫生告訴你答案
    原來,她爸爸媽媽都是正常人,但才四歲的她,因為生病去診所打了一針慶大黴素後,從此,她的世界變安靜了,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經過檢查才發現她和她媽媽都攜帶有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敏感的耳聾基因(即mtDNA12S rRNA ),只要她一接受這類抗生素的注射,結局往往就是「一針致聾」。
  • 愛耳日: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康碼呼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
    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導致耳聾的主要因素有兩種:遺傳基因和外界環境。經聽力障礙病因學研究顯示,全球範圍內約60%的耳聾患者與遺傳基因有關。並且,我國耳聾基因攜帶人群非常龐大,正常人群中耳聾基因的攜帶率約為4%至6%。北京301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曾在全國28個省市做過10880例耳聾基因檢測,發現每100名聽力正常人中,就有6人攜帶了耳聾突變基因。
  • 產科醫生:不做可能致聾
    剛想問她病史的,她卻不慌不忙的在手機上敲打出一段文字:「醫生,等孩子出生後,請幫他做耳聾基因檢測,謝謝!」二胎的她,依然很重視這項檢查,因為她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的「悲劇」。原來,她父母都是正常人,但才四歲的她,因為生病去診所打了一針抗生素後,從此,她的世界變安靜了,她變聾了。
  • 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聽力和前庭功能檢查方法很多,可用手錶聲試驗;也可通過靜止站立與步態姿勢的觀察,來判斷平衡功能的頭部。早期積極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傳導性聾的重要措施。該產品可對中國人群中常見的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熱點進行檢測,從而能夠確定造成耳聾的真正原因。
  • 為什麼聽力正常的孕婦要檢測耳聾基因
    隨著醫學的昌明,現代人對優生優育越來越重視了,很多人在備孕時開始關注基因篩查了。例如,耳聾基因篩查。 什麼是耳聾基因? 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對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突變位點。
  • 耳聾基因晶片技術 展現強大應用前景
    與會人員親身體驗了耳聾基因篩查等先進生物技術在疾病預防上的成果,感受了精準醫療在耳聾預防上的應用前景。記者在現場看到,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外觀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體驗者只需把從血樣中提取的DNA放在上邊,它的神奇便凸顯出來了。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內部設計就像一個「微型實驗室」,它可以將相關指標的檢測工作完全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工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很快取得檢測結果。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其餘42例為耳聾基因攜帶者,此類患者可無表型症狀,會遺傳給下一代。如果夫妻雙方都攜帶相同的耳聾基因,就算聽力正常,也有高達25%的機率會生育聾兒。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顯性的,則位於常染色體上,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基因傳給子代,子代就會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疾病,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理論上講,其後代將有半數耳聾,但實際遺傳性畸形的數字,被轉變基因所修改,即外顯要比理論的數量少。大約1/3遺傳性耳聾合併其它畸形(症候群),顯性遺傳性耳聾伴症候群者,佔遺傳性聾的1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
  • 一對年輕人訂婚後做了基因檢測,結果…孩子到底生不生?
    過去一年多,寧波市婦兒醫院常規開展耳聾基因檢測,檢測人數 2700 多人,發現攜帶耳聾基因的有 5.5%,其中包括聽力正常的人。醫生提醒,耳聾基因檢測除了能第一時間發現由遺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聾兒,還能指導優生優育。
  • 一定要記住這個藥名,有致聾風險!千萬別給孩子吃
    《千手觀音》中的手語主持姜馨田, 3 個月大時患了肺炎,治療注射了慶大黴素,結果導致了中毒性耳聾。圖片來源:網絡慶大黴素,毒性大,易「一針致聾」。曾經就有成千上萬的孩子因此「一針致聾」,近幾年,仍有違規使用導致孩子耳聾甚至死亡的案例。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華大告訴你什麼是遺傳性耳聾基因
    中國人最常見的致聾基因有GJB2 (先天性聾)、GJB3 (後天高頻聾)、SLC26A4 (大前庭水管症候群)、MT-RNR1 (藥物性聾)等。華大基因升級版耳聆可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可檢測項由4個常見耳聾基因、20個高發突變位點拓展至22個耳聾基因、共計159個明確致病突變位點,耳聾基因篩查綜合檢測能力提升60%!所以,建議每一位新生寶寶都應該進行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
  • 改良CRISPR-Cas9將為耳聾帶來精準基因療法
    基因編輯技術的問世,為治療基因缺陷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最近,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優化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耳聾小鼠模型上精確識別並修正內耳的致聾突變,幫助小鼠留住聽力。這一概念驗證的完成有望為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帶來安全的基因編輯療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
  • 遺傳所管敏鑫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線粒體轉錄不對稱剪切缺陷致聾的新機制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a860/5921305),該研究為線粒體基因組轉錄後加工缺陷引起聽力損傷的機制提出了新的見解,為耳聾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 什麼是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能恢復嗎
    #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內耳毛細胞、螺旋神經節、聽神經、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或者喪失。主要由遺傳、藥物、噪聲、年齡、外傷等因素引起。小編簡單的給大家說下。01遺傳因素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神經性耳聾中,遺傳因素所佔比例大約佔55%,病因不明約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