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獲新成果

  本報北京3月1日電 (記者餘榮華)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晶片應用取得新成果,北京等地眾多被檢測出攜帶耳聾基因的新生兒,將可避免「一針致聾」。由清華大學程京院士領銜的生物晶片研究團隊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從待檢測的人身上獲取一點血液,就可以檢測其是否攜帶耳聾基因突變位點。截至目前,北京市由政府提供專項資金,已為39萬新生嬰兒免費檢測,查出有耳聾基因的嬰兒1.79萬餘人。

相關焦點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耳聾基因晶片技術 展現強大應用前景
    與會人員親身體驗了耳聾基因篩查等先進生物技術在疾病預防上的成果,感受了精準醫療在耳聾預防上的應用前景。記者在現場看到,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外觀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體驗者只需把從血樣中提取的DNA放在上邊,它的神奇便凸顯出來了。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內部設計就像一個「微型實驗室」,它可以將相關指標的檢測工作完全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工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很快取得檢測結果。
  • 基因晶片技術在非症候群性耳聾快速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我們與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在大規模全國聾病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基礎上,針對國人非症候群性耳聾的突變熱點,將等位基因特異性引物延伸PCR 與通用晶片相結合,合作開發了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並用其檢測了158 例非症候群性耳聾患者,對其在臨床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初步研究。 1.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的特徵 耳聾基因檢測為耳科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它具有幾個重要的特徵:(1)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對一定比例的耳聾患者進行準確的分子病因分析,而以往非症候群性感音神經性耳聾診斷只能通過病史和排除法推測病因;(2)基因檢測技術可以早於症狀以及常規測聽技術或影像技術發現耳聾易感人群;(3)基因檢測可以作為部分病例常規測聽或影像技術的輔助和補充檢測技術
  • 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獲臺灣地區醫療器械許可證
    博奧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對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進行培訓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特異性、靈敏性高,重複性高的特點。自2009年至今的應用實踐中,該產品在婚育指導、產前篩查、新生兒和高危人群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等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推廣到全國包括臺灣在內的30個省市及越南,共成功檢測140餘萬人份,並在國內16個省市納入政府民生工程中,通過提前幹預,極大程度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為提高我國人口質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撐作用,共節約衛生資源近700億元,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2.4億元。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科學家開發出了治療先天耳聾的新基因療法
    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編譯,轉載需經授權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耳聾治療方法。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詳情>>
  • 張冠斌:「中國晶片」助力耳聾進入全面防控時代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新華網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部分獲獎者進行了專訪。張冠斌清華大學博士,成都博奧新景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上市藍鳥生物(bluebird)是一家行業領先的基因治療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在德國推出Zynteglo,這是一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用於適合造血幹細胞(HSC)移植但沒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匹配的HSC供體、年齡在12歲以上、非β0/β0基因型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患者的治療。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耳聾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障礙。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期:中國基因編輯雙胞胎很可能已獲「強化...
    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此前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掀起了軒然大波,也讓低調的基因產業走入人們的視野,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
  • 你是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嗎?
    藥物性耳聾  和人體線粒體基因上的兩個位點突變有關  「唐氏篩查已經在人群中形成了很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對於藥物性耳聾基因篩查知道的卻並不多。」 秦淮區婦幼保健所兒童保健科侯潤馨科長介紹,中國人群藥物性耳聾的基因位點主要是線粒體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這兩種突變。
  • 多重等位基因特異性PCR通用晶片在聽力篩查中的應用
    In addition, we also developed a simplified assay by using streptavidin-coated magnetic beads instead of fluorescence for signal display that can be assessed through a conventional light microscope.
  • 中種集團宣布:將首次種植「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新稻種
    中國證券網訊 4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融眾集團在武漢籤約,宣布將在黑龍江省種植我國首次利用「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技術培育的新型水稻品種--「中綠香多系」。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在籤約儀式上說,過去幾十年,新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全基因組育種晶片的誕生和育種應用為培育新型水稻,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高新技術手段。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6期:新基因療法或可治早衰症 已在老鼠...
    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發布:成果涵蓋農組等領域11月20日,「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業功能基因在江蘇南京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遴選出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8年中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這10項成果涵蓋農業功能基因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防控、黏菌素耐藥性、植物抗病性機理等研究領域。廣東成立大灣區量子技術創新研究院 正開展晶片和基因計量研究11月16日,量子信息與傳感技術科學論壇在廣州舉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開創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
    程京主要從事DNA晶片、蛋白晶片、細胞晶片和晶片縮微實驗室的研究開發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診斷、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以及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大健康管理相關研究。他主持建立了國內急需的疾病預防、診斷和預後分子分型晶片技術體系,領導研製了基因、蛋白和細胞分析所需的多種生物晶片,實現了生物晶片所需全線配套儀器的國產化。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核心提示: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走近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 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的秘密
    這就是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研發的生物晶片技術。由北京市委組織部指導並牽頭策劃,北京電視臺承制的全國首檔聚焦城市人才發展的紀實節目《為你喝彩》,今日22:00將走近程京,隨他一起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