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 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的秘密

2020-11-25 騰訊網

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通過檢測一點點血,在1-2小時內就可以預測出人體上千種疾病發生的風險。這就是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研發的生物晶片技術。由北京市委組織部指導並牽頭策劃,北京電視臺承制的全國首檔聚焦城市人才發展的紀實節目《為你喝彩》,今日22:00將走近程京,隨他一起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的秘密。

地下室裡走出中國生物晶片第一步

為造福千萬百姓花費20年苦心專研

程京,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程京曾兩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創新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以及中國醫學領域著名獎項「樹蘭醫學獎」。20年前,時任國外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的程京辭去職務回國,在清華大學老生物樓不足20平米的地下室裡專研曾在1998年被評為世界科技十大突破之一的生物晶片技術。在程京帶領團隊日以繼夜的研發下,經過幾年的努力,生物晶片的製備技術終於完成。

生物晶片技術被稱為第三代基因檢測技術,只需要一滴血,通過一張一釐米見方的玻璃片上的探針,在幾分鐘內對人體基因進行檢測,並精準發生突變的基因位點,提前眾多包括耳聾、糖尿病、心臟病等上千種因為遺傳基因突變而引發的疾病扼殺在患病之前。正是由於這些特點,生物晶片第一次具有了將基因檢測技術引入日常診療的可能。為了將這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真正應用到百姓的生活中,程京花費了整整20年的時間。

成立科研中心研究生物晶片應用方向

政府扶持為企業打入「強心針」

2000年,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生物晶片的應用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當時博奧生物集團的合作單位中國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的戴樸主任找到程京,希望他們能夠研究出治療耳聾的生物晶片。根據301醫院的調查,國內耳聾患者可能有數百萬之多,但在2013年以前,檢測耳聾的方式有著諸多的局限性。一方面有需求,一方面有技術,所以二者一拍即合,耳聾基因晶片成為了當時生物晶片的首個應用方向。

從技術到產品的研發,再到新產品的審查,博奧生物集團開拓的道路並不總是平坦順暢。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了讓更多寶寶健康成長,在充分了解耳聾基因晶片的作用和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基於對博奧生物集團技術的認可,決定支持耳聾基因篩查在北京市所有醫院進行推廣。這一舉措,猶如給博奧集團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耳聾基因晶片的大面積應用,正式標誌著中國在生物晶片耳聾基因篩查領域成為了全世界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如今,程京應用工程學技術開發出了一系列針對老年人的醫護設備,更深入到中醫工程化的領域,進一步將博奧生物精準醫療和大健康兩個領域有機的聯繫在一起。作為產學研結合的先行者,程京期待著下一代人更創輝煌。今日22:00,北京衛視《為你喝彩》期待與您一起了解生物晶片技術,看程京與博奧生物集團的發展歷程。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開創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
    一枚只有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藏有80多萬個基因探針,能預測13大類,近150種疾病……這枚神奇晶片裡,還凝聚著一位中國研發者的全部心血。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一個開創了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的人。程京主要從事DNA晶片、蛋白晶片、細胞晶片和晶片縮微實驗室的研究開發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診斷、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以及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大健康管理相關研究。他主持建立了國內急需的疾病預防、診斷和預後分子分型晶片技術體系,領導研製了基因、蛋白和細胞分析所需的多種生物晶片,實現了生物晶片所需全線配套儀器的國產化。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海歸院士程京:讓生物晶片見證中國「加速度」
    2009年12月,程京當選中國工程院新院士。但更讓程京內心躁動的不是天氣,而是對於他未來命運的一次抉擇。做醫生的母親、姑姑以及一直想學醫的哥哥都希望程京以後學醫,於是他的10個大學志願都被填上了醫學院。程京偷偷把志願改成了上海鐵道大學,對於外面世界的嚮往以及曾坐火車旅行的經歷,讓他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決定。那一年,他16歲。
  • 程京:我觸摸到了生物晶片桂冠上的明珠
    「搭載新冠病毒檢測車的全集成晶片實驗室,已進入國家藥監局應急通道審批,預計可在9月底投入使用。」7月23日,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前一天晚上,程京與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尚紅院士就移動實驗室相關話題交流了近一個小時,尚紅院士肯定其技術先進性和細緻入微的人性化的考慮,同時也就移動實驗室的改進和申報提出意見和建議。當晚10點,程京和博奧生物集團五個研究院院長共同開會研究如何改進。
  • 博奧生物總裁程京:中國本世紀或成為主導國家
    程京:機遇和威脅是成對來的,外國人則把這個叫做「危機」和「機會」。中國的迅速發展具體來說,比如說在進出口貿易上,就給不少進口國家帶來了一些「麻煩」,但這不是國外的政治家害怕的,真正讓他們害怕的是中國的發展太快了,就讓發達國家很提防我們,像在高科技的航天等領域。
  • 恭喜,這11位中國學者當選2020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11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評選過程極其嚴格。
  • 恭喜,這11位中國學者當選2020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11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評選過程極其嚴格。
  • 締造"中國芯"!從四川大山裡走出,他創造多項世界第一,46歲當選院士
    年僅46歲(2009年)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程京主要從事DNA晶片、蛋白晶片、細胞晶片和晶片縮微實驗室的研究開發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診斷、食品安全檢測、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以及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大健康管理相關研究。"再戰疫情,我們從容了許多。"程京說,當年博奧生物的大樓還未建成,團隊大部分研發和生產都是在"小作坊"裡完成。
  • 張先恩當選2020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近日,據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官網發布的消息,今年選舉產生了156位成員當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Fellow,以表彰他們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開源晶片為我國晶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當前我們發展晶片產業,開源晶片對中國和世界來講,是一種機遇。」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表示,希望把開源軟體成功經驗應用到晶片領域,但同時要建立起開源的生態系統很不容易。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付伯平稀土調研深遠究,工程大業不停休。百年耘墾結金穗,乘鶴長徵昊宇遊! 2020.09.23夜附: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諾貝爾獎得主傑哈·莫羅來了
    程京,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他站在國際生物晶片研究前沿,主持建立了國內急需的疾病預防、診斷和預後分子分型晶片技術體系,領導研製了基因、蛋白和細胞分析所需的多種生物晶片,其中部分晶片已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進入臨床應用,實現了生物晶片所需全線配套儀器的國產化,並打造了以中醫現代化為核心的大健康管理平臺。此次論壇,他將帶來「技術創新,護衛健康」主題演講。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英特爾和ARM之外,中國做開源晶片有機會突圍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李永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進入晶片領域之時,世界已經形成了壟斷體系,英特爾和ARM兩大家之外,「我們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機會。」11月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的2020年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國在開源晶片方向上有可能取得突破,並規避美國可能採取的限制政策。倪光南認為,開源晶片雖然難度很大,但可以借鑑開源軟體的成功經驗,實現突破,目前已經看到一個很好的開端。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教授到訪玉柴
    7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恆一行到訪玉柴,玉柴股份副總裁梁清延、董事長高級技術顧問陳金源熱情接待了來訪客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恆(右二)參觀玉柴工廠盧秉恆一行先後參觀了玉柴快速製造基地、試驗中心、船電動力事業部生產車間
  • 生物酵素技術產業化應用研討會今日在京召開
    央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記者雅萍)8月13日上午,由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生產力創新品牌產業聯盟和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物酵素技術產業化應用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隆重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馬儒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張大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哈爾濱市農委主任劉軍;張家口市市長馬宇俊、下花園區區委書記王小軍;中國生產力創新品牌產業聯盟副主任副主任宋文芳等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報導稱,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院士峰會|聽聽院士怎麼看「AI+醫療健康」前景
    會上,七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圍繞著「AI+醫療健康」的主題做報告,涵蓋了醫學智能裝備智能化、AI在中醫藥技術進步中的應用、大數據在新冠防控中的應用、智能健康系統建設等內容。院士支招,智慧碰撞,這場學術前沿的交流將會擦出怎樣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