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聾就是胎兒在母腹中發生的耳聾。引起先天性耳聾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三個方面:
遺傳因素導致的
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顯性的,則位於常染色體上,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基因傳給子代,子代就會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疾病,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理論上講,其後代將有半數耳聾,但實際遺傳性畸形的數字,被轉變基因所修改,即外顯要比理論的數量少。大約1/3遺傳性耳聾合併其它畸形(症候群),顯性遺傳性耳聾伴症候群者,佔遺傳性聾的1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隱性的,則只有在基因成雙時,亦即在純合子時,耳聾才能表現出來,稱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若男女都為隱性基因(雜合子),理論上有1/4子女有遺傳性耳聾,l/2後代為遺傳基因的攜帶者。若為隱性純合子,則全部子女耳聾。隱性遺傳性耳聾佔遺傳性聾的大多數。
伴性遺傳性聾。如致聾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稱為伴性遺傳性耳聾。它可通過顯性或隱性遺傳傳遞。遺傳基因結合在x染色體上,伴性隱性耳聾者,其子女半數致聾,半數為致聾基因的載體。在男性的x染色體上有致聾基因(雜合子)即得病,女性則要兩條x染色體有致聾基因(純合子)才會得病。伴性顯性耳聾者,男性患者的全部子女都致聾,女性患者的子女中各有半數致聾。
遺傳性目聾有許多類型,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致聾基因的機會是很少的,而同血統者,則可能相同,所以,近親結婚能增高遺傳性耳聾的發病率。
孕期原因導致的先天性耳聾
母性感染導致胎兒先天性目聾,懷孕期間,
尤其是最初3個月,
是胎兒器官形成最為關鍵的時候,
也是聽覺螺旋器發育的關鍵期。
這期間,孕婦感染了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體、流感病看、腮腺炎病毒等,可通過胎益傳染給胎兒,或因其它物質的毒性作用,如母親孕早期服用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耳毒性藥物,妨礙內耳感覺上皮正常發育,導致先天性耳聾,並且常是不可逆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先天性梅毒性目聾系國體內梅毒螺旋體經臍帶血循環侵犯胎兒聽器所致。缺碘病、地方性克汀病患兒,絕大多數伴有耳聾或形成聾啞。此外,懷孕期的各種中毒性疾病、糖尿病、腎炎等,腹部x線照射、長時間的深度麻醉和各種毒性物質均可影響胎兒內耳聽神經的發育,從而引起先天性耳聾。
產期的損害導致的先天性耳聾
包括臨產期及產後幾天發生的病變,如懷孕後期妊娠毒血症,分娩時的外傷、早產或難產引起的缺氧症、臍帶絞勒、呼吸道堵塞等有可能損害胎兒的耳蝸造成耳聾。少數新生兒貧血、核黃疽和舀子Rh因子不合也可導致耳聾。
預防先天性耳聾:孕婦慎用藥物
專家警告各位女性朋友,孕期用藥一定要遵循醫生的指導,否則不但會影響自己,還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的悔恨。
臨床研究發現,目前能引起耳聾的藥物有60多種,主要有鏈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紫黴素、紅黴素等。如果女性在孕期不正當地服用了這些藥物,藥物的殘留可能會通過母乳以及胎盤影響到胎兒健康,造成先天性耳聾。
後天性耳聾的原因
後天性耳聾有的與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發生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溶血、產時外傷有關。新生兒在出生後如果感染過流腦、乙腦、麻疹、猩紅熱、傷寒、結核性腦膜炎、流感、腮腺炎、風疹、水痘等病毒,也會導致耳聾。
預防後天性耳聾
寶寶慎用藥物
除了孕婦所致的耳聾之外,藥物本身對於寶寶的危害也不小。特別是對於父母具有藥物性耳聾的孩子來說,絕對要禁止使用相同的藥物。藥物致聾是可以預防的。禁止對兒童使用對聽神經損害嚴重的藥物,如新黴素對內耳毒性最大,使用後可引起雙耳感音神經性聾。鏈黴素硫酸鹽與雙氫鏈黴素,前者損傷前庭器官,後者破壞耳蝸器官。必須使用耳毒性藥物時,應密切觀察,特別是注意有無耳鳴、頭暈等現象,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採取措施。此外,還應該在平時的用藥中注意異常現象。
1
兒童避免隨便使用抗生素,必須用時,劑量宜小,療程宜短,儘量不要靜脈給藥,避免聯合用藥。
2
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如出現頭暈、口角麻木、耳鳴和耳聾症狀時要及時停藥。孕婦應禁用耳毒性藥物。
3
用抗生素期間,同時服用神經營養藥,以起到保護內耳、預防藥物中毒的作用。
4
一旦發現藥毒耳聾跡象,應及時就醫治療,治療可持續2-3個月。如果聽力還沒有恢復正常,需早期選配助聽器,加強聽力、語言的康復訓練,以使患兒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以下幾點也是造成兒童耳聾的罪魁禍首
中耳炎
由於耳咽管解剖結構上的特點,幼兒在傷風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噁心、嘔吐時,常常會引起中耳腔的細菌感染,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當中耳腔內膿液不斷增多時,孩子會因耳痛加劇而大哭,中耳腔內膿液增多的壓力也會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如果不及時就醫或治療不徹底,會造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將日趨嚴重。
預防措施:中耳炎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徑感染最多見。感冒是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預防感冒就能減少中耳炎發病的機會。
擤鼻涕方法不正確也可導致中耳炎。正確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另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側。如果嬰幼兒仰臥位吃奶,由於幼兒的咽鼓管比較平直,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奶汁可經咽鼓管嗆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因此母親給孩子餵奶時應取坐位,把嬰兒抱起呈斜位,頭部豎直吸吮奶汁。
外傷
孩子淘氣時,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給孩子幾個巴掌;喜慶佳節,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邊爆炸,巨大氣浪直衝耳道內鼓膜;遊泳時耳朵撞擊水面,以上外力都會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聽力減退。
預防措施:父母應在平時多注意孩子的行動,避免意外。燃放鞭炮時應注意距離,遊泳時注意安全。防揪打,揪耳朵、打耳光都對耳朵有害。
耳周病變
耳朵周圍鄰近器官的病變,有時也會涉及中耳腔,從而引起聽力減退。如鼻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炎等。
預防措施:有了疾病積極治療,不可掉以輕心。
掏耳
當孩子叫嚷耳朵癢時,有些父母會信手取來髮夾、短木棒、毛衣針等物在孩子的耳朵裡盲目掏挖。這時,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他人碰撞,極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處薄薄的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僅引起耳痛、出血,而且還使外耳與中耳腔直接相通,細菌也就乘虛而入,引起感染。鼓膜參與聲音傳導,若鼓膜穿孔會直接影響兒童聽力。
預防措施:掏「耳屎」最好用棉籤,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耵聹可自行出來;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1周左右1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
噪聲
相對於成人,孩子們更容易受到噪聲的傷害,給聽力帶來損傷,而且往往是在沒有任何知覺的情況下使他們的聽力逐漸減退。雖然助聽器可以幫助孩子們聽見聲音,但是,就像近視眼鏡不能治癒視力一樣,助聽器也不能從根本上治癒聽力損傷。
預防措施:避免孩子長時間處於嘈雜的環境中,避開生活中常見的噪聲汙染源,比如電視,或者高音量的立體音響。當孩子周圍有長時間噪聲的時候,父母最好給孩子帶上保護聽力的耳塞,或者帶著孩子遠離汙染源。要確保家裡所有的加熱設備和製冷電器在噪聲方面都能夠達到合格的標準,同時關注孩子在學校和其他生活環境中是否存在噪聲汙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