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狂人」當心突然耳聾

2020-11-22 驅動之家

愛耳日(3月3日)前夕,上海市衛生部門昨天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每年新增萬餘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其中年輕人長時間打手機、地鐵裡用耳機聽音樂、煲電話粥等致耳聾的患者倍增。

據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遲放魯介紹,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是「耳機狂人」,不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在地鐵車廂內,耳機總是不離耳朵。由於地鐵裡持續不斷的車站廣播等聲音本身已經達到了70-80分貝,加上耳機聲音後,大量集中的外部聲源對耳膜等部位形成衝擊,時間長了會嚴重損害聽力。

專家做過測試顯示,在地鐵站候車時,車輛呼嘯而過的時候分貝高達100左右,如此時有人正好用耳機在通話,分貝就達到120以上,在停止通話後,一瞬間往往會感覺不到周邊的聲音。

統計顯示,近年來在年輕人群中因長時間打手機、地鐵裡用耳機聽音樂等致耳聾的患者倍增,臨床上,這種情況的患病率已達20%左右。此外,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過大也會引起血管痙攣、耳朵缺血等,從而引發突發性耳聾;部分人因感冒遭遇病毒侵襲後也會致病。

上海康復醫學會會長、華東醫院院長俞卓偉教授昨天指出,年輕人每戴1小時耳機後,應摘下耳機讓耳朵休息10多分鐘。(文/新聞晨報)


地鐵內戴耳機聽音樂會對聽力產生很大傷害

 

相關焦點

  • 抽菸時突然爆炸致耳聾 神經性耳聾能治好嗎?
    15日,大同市恆安新區一姓段男子給本報反映,稱其近日抽菸時,手裡的香菸突然爆炸。同煤總醫院診斷其右耳耳鳴,感音神經性耳聾,現在仍在治療中。15日下午,記者在大同市恆安新區一麻將館內,見到了剛從同煤總醫院輸完液過來的段先生。據他講,11月4日下午,他和別人在該麻將館玩牌。應他們要求,麻將館館主給附近的小賣部打電話要煙。
  • 孩子感冒用藥要當心藥物性耳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醫療知識的提高,現在城市中已經很少再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我們的孩子距離藥物性耳聾這個魔爪已經越來越遠。然而在某些小診所,還有不少的農村地區,仍然有人還在使用這些抗生素。即使在城市中,新黴素滴耳液還在使用,對於鼓膜完整的患者並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對於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一樣有可能導致耳聾。
  • 耳聾奇案 一個吻致耳聾
    核心提示:所有的結果證明:她女兒衝著她的外耳道口的突然親吻和患者內耳的外毛細胞損壞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其中巨大的吸力可能導致患者的鐙骨肌結構受損,該耳鐙骨肌反射閾無法引出便是證據之一。   美國和全球超過100多家的新聞媒體廣泛報導一件和聽力學相關的醫學新聞:親吻導致耳聾!
  • 耳聾的分類分級及常見病因
    耳聾是各種原因(包括聽覺傳導徑路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引起的聽功能損害的總稱,程度較輕者也稱為重聽,顯著影響正常言語交流者稱為耳聾。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生下來時一切正常,長大後不小心磕了碰了就突然進入了「無聲世界」的原因。既然說的是基因,是不是父母雙方聽力都沒問題就不用擔心寶寶聽力了呢?一旦發生突變,造成的聽力損失程度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在兒童非症候群耳聾中佔40%,是中國人最常見的致聾基因。
  • 警惕突發性耳聾 7天內治療效果好
    近日,年輕的女記者小晴(化名)一覺醒來,右耳幾乎聽不到聲音,而且伴有耳鳴,走路感覺眩暈,到醫院檢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近年來,突發性耳聾患者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趨於年輕化。」  警惕:突聾就在你身邊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突發性耳聾沒有明確原因,但不代表沒有誘因。」
  • 什麼是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能恢復嗎
    #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內耳毛細胞、螺旋神經節、聽神經、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或者喪失。主要由遺傳、藥物、噪聲、年齡、外傷等因素引起。小編簡單的給大家說下。01遺傳因素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神經性耳聾中,遺傳因素所佔比例大約佔55%,病因不明約佔45%。
  • 關注藥物性耳聾
    目前已發現耳毒性藥物達100多種,因此,對藥物性耳聾應引起高度重視。 能誘發藥物性耳聾的藥物稱之為耳毒性藥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兩類。其中又以耳毒性抗生素最為常見。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對內耳前庭部分損傷比耳蝸部分更容易。
  • 神奇藥物讓耳聾的小老鼠再次聽到!
    雖然目前不能表明該方法能治好人類,但至少提高了人們恢復聽力的預期,特別是那些部分耳聾的人。當動物聽東西的時候,內耳中的毛細胞(暫且根據它的外觀來命名),會一直在那裡嗡嗡作響,把聲波引起的機械振動轉換為神經衝動。但對人類來說,噪音過度會破壞毛細胞,而且一旦聽力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先天性耳聾就是胎兒在母腹中發生的耳聾。先天性耳聾 遺傳性耳聾系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如親代帶有的致聾基因是隱性的,則只有在基因成雙時,亦即在純合子時,耳聾才能表現出來,稱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若男女都為隱性基因(雜合子),理論上有1/4子女有遺傳性耳聾,l/2後代為遺傳基因的攜帶者。若為隱性純合子,則全部子女耳聾。隱性遺傳性耳聾佔遺傳性聾的大多數。 伴性遺傳性聾。如致聾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稱為伴性遺傳性耳聾。它可通過顯性或隱性遺傳傳遞。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耳聾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障礙。
  • 家人患藥物性耳聾
    □ 實習生  王琳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因為錯誤服用某種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這些容易導致耳聾的藥物,被統稱為耳毒性藥物,常見的有鏈黴素、慶大黴素,以及紅黴素、阿司匹林等。濫用這些藥物,很可能會損害聽神經,造成耳聾。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該項成果「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致病機制及出生缺陷幹預研究與應用」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目前,由國家科研經費支撐,湘雅醫院耳聾門診可為耳聾家族史人群和孕產婦等人群提供免費檢測服務。  聽力障礙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據統計,我國聽力殘疾者高達2780萬,其中300萬重度耳聾患者中,約80萬為7歲以下兒童,每年新增耳聾患兒高達6萬名左右。
  • 怎麼治療耳聾效果好?
    核心提示:如果要是出現耳聾的話,可以用一些藥物或者是手術治療能恢復部分的聽力,有的人病程是比較長的,他們是感應神經性耳聾,可以利用殘餘的聽力佩戴合適的助聽器,有的人如果是全聾的話,就需要做一個人工耳蝸的植入,耳聾一般分為三種,分別是傳導性耳聾,感應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 如果要是出現耳聾的話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耳聾基因篩查揭示耳聾背後的秘密
    普通人中,大約有5~6%的人也會攜帶隱性狀態的耳聾基因突變,也就是20個正常人中至少有一個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篩查刻不容緩。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於2020年7月引進當今最先進的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對四個耳聾基因20個位點進行篩查,目前共篩查新生兒706例,發現突變45例(多數遺傳自父母,個別為新發突變),陽性檢出率高達6.4%,其中確診3例藥物性耳聾患者,此類患者則終生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否則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 廣東一廚師突發耳聾,警惕這種病
    廣東一位廚師手上有傷仍堅持工作,不料剁切生豬肉後突然發高燒,噁心嘔吐。幾天之後,他突發耳聾。12月4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獲悉,這位患者得的是一種少見的人畜共患病——豬鏈球菌腦膜炎。該病不會人傳人,也不會致死,但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不在聽力下降3月內及時幹預,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張靚穎落淚自曝10年前右耳已間歇性耳聾,這七點你也要注意
    消息一出,很多張靚穎的粉絲和網友表示關切,希望她能夠唱得更久,也有很多網友對「間歇性耳聾」表示疑問: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病?有的網友也會出現突然聽不到的現象,需要注意什麼呢?張靚穎患上的間歇性失聰到底是一種什麼病?
  • 突發性耳聾黃金救治時間是72小時 應儘早到醫院排查原因
    本文轉自【廣州日報】;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簡文楊、李饒堯、譚豔)如果時常處於壓力過大、情緒焦慮的狀態,很容易導致突然性耳聾。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一位年輕的耳鼻喉聽力室技師「中招」。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為了讓這些悲劇不再上演,北京、成都、大連、長治、鄭州等16個城市紛紛啟動了耳聾基因篩查示範應用項目,三年來已對近百萬名新生兒進行了耳聾基因檢測,從而避免了包括家族親屬在內的23000多名藥物性耳聾敏感人群發生藥物性耳聾。以每名耳聾患者一生要耗費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計算,我國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僅藥物性耳聾單個檢測指標就已產生162億元的經濟效益。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