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訊 如果說,「媽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稱謂,那麼計恩芳一定很幸福,因為她有45 個「孩子」,每天都會被「媽媽」「媽媽」聲包圍著。每一聲呼喚,都是計恩芳用點滴愛心、耐心換來的。
一歲女兒患上藥物性耳聾
說起計恩芳的故事,還得將時間撥回17 年前。2000 年,大女兒雯雯出生了,夫妻恩愛,寶寶健康,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形成了。
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雯雯很可愛,不過,一直不會說話,而且對外界的聲響並不敏感。在1 歲多的時候,爸爸抱著雯雯,計恩芳拿著撥浪鼓搖晃,叫著雯雯、雯雯,可女兒似乎無視了這一舉動,不笑也不看。夫妻倆來回試了好幾遍,撥浪鼓都吸引不了女兒的目光。
第一次將女兒帶到醫院檢查,結果讓兩人震驚了。「藥物性耳聾!」這是計恩芳第一次聽說,可愛的女兒竟然是一個耳聾患者,而她能回憶起的女兒症狀起因,大約是女兒不滿一歲時,曾發燒不止,持續了一周多,最終靠藥物控制住。「當時聽了像天塌下來一樣,也是怪自己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對她好內疚。」時至今日,再次提起這段往事,計恩芳依然止不住流下了淚水。
一聲「媽媽」遲來兩年多
從那時候起,計恩芳抱著孩子走上了四處求醫的道路,中醫、西醫、偏方、土方,只要聽說可以治好孩子的毛病,她都試過了。她曾抱著雯雯找到一位老中醫,做了半年針灸。醫生給不到兩歲的雯雯針灸,一根根銀針扎在雯雯的頭上,直到像個「小刺人」,計恩芳的心都碎了,「 就像扎在我的心上一樣。」不過,這一切努力都沒有換回女兒的聽力。
計恩芳沒有放棄,她開始將女兒送到一家康復機構,然後,由老師對雯雯進行訓練,計恩芳也堅持與女兒「對話」,即使沒有回音。直到雯雯3 歲多的時候,一聲遲來兩年的「媽媽」,給了計恩芳無限動力。
那是2003 年11 月,合肥已經漸冷,計恩芳在外出攤,她突然接到康復機構周老師的電話:「你女兒會說話了。」這個電話,讓計恩芳又驚又喜,她騎著自行車,套上丈夫的一件厚廠服,在馬路上狂奔了一個多小時趕到康復機構。在教室裡,3 個月沒有見面的女兒雯雯看到她後,真的帶著哭腔喊了兩聲並不算清晰的「媽媽」。計恩芳衝了上去,一把將女兒抱起來,緊緊摟在懷裡不肯放。
常年大聲對話致聲音沙啞
那一天,計恩芳將女兒帶回了家。不過,為了雯雯更好地康復,再加上家裡還有一個剛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要照顧,計恩芳狠下心又將雯雯送回了康復機構。
漸漸地,藉助助聽器,雯雯可以聽到聲響了,計恩芳不厭其煩,每天除了睡覺外,就是不停與雯雯說話,雖然計恩芳往往要大聲說好幾遍才能引起雯雯的注意,但她仍然不願放棄。
曾經細聲細語的計恩芳,因為常年頻繁大聲講話,導致聲音沙啞,一直到現在,依然不能恢復。
耐心照顧下女兒已正常入學
雯雯的常年康復訓練,也給這個四口之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計恩芳無法全心照顧兩個女兒,除了將大女兒送去康復機構,才出生沒多久的小女兒也交給鄰居代養,自己去城隍廟進貨擺攤,起早貪黑。「其實對兩個女兒都是很愧疚的。」計恩芳說,大女兒曾說過她沒有童年,她的童年都是在做康復。
而小女兒的童年,她也很少能有時間去陪伴。「有時候把大女兒送去康復,就把小的也放在那裡陪著大的,自己就回來擺攤了,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到了入學年齡,雯雯已經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了,不過依然沒法清楚說話。每次從學校回來,計恩芳並不會關心她的成績,而只關注她的情緒,看她開不開心。周末時,雯雯則繼續去康復機構訓練。一直到小學畢業,雯雯才算真正可以清楚說話了。
如今,雯雯已經上高二了,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女孩,每天早上,她不用母親喊,自己頭一晚將鬧鐘放在耳旁,鈴聲一響便起來了。她學習成績中等,對畫畫很著迷,並且畫得不錯。雯雯善良懂事,這讓計恩芳十分欣慰。
她成了40多個孩子的「媽媽」
計恩芳的故事傳出後,很多有類似經歷的母親都找到她,希望幫忙帶帶孩子。一開始計恩芳在家中帶一兩個孩子,幫忙做康復訓練,漸漸地,找她幫忙的孩子家長越來越多。而看到這些無助的家長,計恩芳也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幫幫她們吧。」善良的雯雯也勸說著母親,這也讓計恩芳有了開設康復機構的想法。
2015 年,計恩芳開設了「春語兒童康復中心」,一開始有6 名學員,如今已經有43 人了。有的孩子耳聾、有的則智力低下,還有自閉症孩子。計恩芳招聘特教老師,來幫助孩子們做康復訓練,自己則擔任園長負責日常照料工作。
小然今年7歲,和雯雯一樣也是耳聾患者,不過她沒有那麼幸運,父母離婚後她跟著父親生活。去年,小然的父親將她送到了計恩芳這裡,希望全託。計恩芳一開始拒絕了,不過聽了小然的身世後,她還是將小然帶回了家。她像照顧小時候的雯雯一樣照顧小然,每天不停地與小然說話,出門時也將小然帶著,比如去超市買菜,她會將菜拿到手上,一種一種教小然辨認、發音。計恩芳的愛心溫暖著這個小女孩。一直貼身帶了20 多天,有一天傍晚,計恩芳從幼兒園接回小然後在家做炸雞翅,這是小然最喜歡的食物,香味從廚房飄出,沒想到小然突然喊了一句:「媽媽,好香啊。」
計恩芳聽到後,立即從廚房出來抱住了小然,這是小然第一次叫她「媽媽」。在康復中心,孩子們一開始喊她「計老師」,而如今,都已經和小然一樣,是「媽媽、媽媽」地喊著了。早上7 點10 分,是計恩芳雷打不動到校的時間,孩子們見到她後都會跑過來喊「媽媽」,然後在她臉上狠狠地親上一口。
經過康復,很多家長看到了孩子的明顯變化,「雖然說話還是不太清楚,只能說一兩個詞,但是已經願意主動開口說話了。」一位孩子的媽媽告訴記者。
5 月11 日下午,在合肥七裡塘社區工作站,春語兒童康復中心的40 多個孩子聚在一起,為媽媽們表演了一場秀,還在老師的幫助下,動手縫製了一個可愛的小包送給媽媽們。收到孩子的禮物,有的母親哭了。
用愛心和耐心做好康復培訓
辦學開始後,計恩芳壓力很大,由於收費不高、對一些特殊困難家庭還免學費,每個月的日常開支、房租、工資讓計恩芳吃不消,去年一年計恩芳與另一位老師一分錢工資沒有拿。雖然時常拖欠薪水,但10 多位特教老師卻沒有一位離崗的,這讓計恩芳很感動。
「壓力太大了,有好幾次都想退出,但是這麼多人相信我、支持著,我還想再堅持堅持。」計恩芳說,她曾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如果自己有能力,也希望可以去幫助別人。丈夫與女兒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計恩芳沒有放棄的主要原因。懂事的女兒還對她說:「媽媽,你不要放棄他們,等我長大了,我要來接你的班,和你一起照顧他們。」
女兒的話,讓計恩芳十分欣慰,「其實做康復培訓,最主要的還是愛心和耐心,要與學員不停重複地做交流,女兒有這樣的愛心,我很驕傲。」
侯月雲 新安晚報、安徽網 記者朱慶玲/文劉玉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