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近日,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陳萬金、王檸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熊志奇團隊合作,發現並鑑定了MYORG是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的新致病基因。614日,神經科學雜誌Neuron Biallelic mutations in MYORG cause autosomal recessive 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 為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腦鈣化病是一種影響廣泛的神經障礙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發生率高達20%,由於其發病機制不清楚,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以雙側基底節、小腦或其他腦區病理性鈣化沉積為特徵,其臨床症狀主要包括類帕金森氏症的進行性運動障礙、神經精神症狀、構音障礙和認知障礙等。自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靜宇發現首個PFBC致病基因SLC20A2以來, 其他實驗室後續又發現XPR1PDGFRBPDGFB等致病基因。然而仍有50%以上的家族性患者的遺傳因素尚未明確,且基於目前的四個基因也難以較好地構建PFBC的分子細胞病理機制。

  面對這一問題,陳萬金團隊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等多家醫療單位合作,近年來收集了數十個PFBC家系,通過全外顯子測序、Sanger測序等方法,發現了6個隱性PFBC家系與MYORG 基因突變共分離。MYORG 基因,又名KIAA1161NET37,位於染色體9p133上,編碼含有714個胺基酸的蛋白,是糖基水解酶31家族的成員,其功能與相關信號通路研究鮮有報導。

  通過與熊志奇團隊合作,發現Myorg基因特異地表達在S100b陽性的星形膠質細胞中。隨後,在新構建的Myorg-GFP模型小鼠上也證實了這一點。在8-9月齡的Myorg基因敲除的小鼠腦內,觀察到雙側對稱性腦鈣化結節的發生。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此前發現的PFBC四個基因皆為顯性遺傳,而該工作所發現的MYORG基因在PFBC中呈隱性遺傳,在所有的PFBC家系中,MYORG突變比例達11%,為本病第二常見致病基因。有趣的是,MYORG突變在隱性家系中所佔比例高達50%。在機制層面,之前研究認為腦鈣化主要由周細胞及血腦屏障破壞所致,而該研究首次表明膠質細胞也是腦鈣化發生的關鍵因素。

  我國擁有豐富的遺傳病臨床資源,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密切合作有助於高效地取得原創性成果。正是基於這一共同理念,陳萬金、王檸和吳志英(現任職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早在2011年就與熊志奇團隊合作鑑定了發作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PKD)的首個致病基因PRRT2。隨後數年,從分子、細胞、環路和行為層面,採用小鼠和食蟹猴模型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初步架構了PKD發生的分子和環路機制,為開發治療PKD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該研究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博士姚香平、中科院神經所副研究員程學文和福建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王衝、趙淼為共同第一作者,在陳萬金、熊志奇和王檸的指導下共同完成。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多位醫生、醫學生在樣本採集、測序分析等實驗上提供了幫助。福建醫大附屬漳州醫院博士陳雪嬌,山東大學附屬齊魯醫院博士趙玉瑛提供了部分珍貴的臨床樣本。美國北岸大學健康學院教授徐劍鋒、神經所研究員楊輝、上海科技大學教授範高峰提供了指導,神經所光學成像平臺、小鼠動物房和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在小鼠製作、飼養和成像方面提供了大力幫助。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發展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大力資助。

 

    圖註:A. MYORG基因突變隱性遺傳的家系一;B. 2月齡小鼠大腦皮層中,Myorg基因與膠質細胞的標記分子S100b共標;C. 9月齡Myorg基因純合敲除的小鼠大腦內,鈣沉積物染色陽性。

相關焦點

  • 華大醫學完成嬰兒乳白色血樣檢測 致病基因突變終確認
    2014年11月11日,兩例乳白色血液嬰兒的基因檢測結果已經確認,華大醫學在兩位患兒的LPL基因上找到了相關已知致病突變,且這兩個突變分別遺傳自父親和母親。10月31日,當兩例乳白色嬰兒血液及其家庭成員的血液樣本從上海新華醫院送到華大基因深圳總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至此,等待基因技術破解這又一令常規醫學束手無策的罕見病。
  • 幾種常見心肌病的基因檢測要點
    遺傳特性 30%~50%的DCM患者有基因突變和家族遺傳背景;80%~90%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X-連鎖隱性遺傳。目前特發性DCM約有60個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細胞骨架蛋白、肌絲蛋白、核外膜蛋白及離子通道蛋白。 2.
  • 啥是「隱性致病基因」啊 咱跟著這篇報導「漲漲姿勢」
    尚松軍的遭遇讓人痛心,而關於隱性致病基因,普通人知之甚少。為此,東方今報記者採訪知名專家,揭開遺傳基因的神秘面紗。    □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白劉陽/文  記者 張曉冬/圖     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     3月15日,東方今報報導了汝州市尚松軍和妻子趙玉敏,以及小子鶴的悲慘遭遇。
  • 我科學家發現新「疼痛基因」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劉靜宇、姚鏡,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張學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發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疼痛致病原因十分複雜,已發現多個疼痛致病基因,但因疼痛的類型多樣化,存在著遺傳異質性。該合作團隊應用先進的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在兩個大的中國發作性疼痛家系中發現SCN11A基因上存在2個錯義突變,通過家系內共分離分析、1021例大樣本正常對照驗證等,結合SCN11A基因功能研究,最終成功發現並克隆了人類疼痛疾病的又一個致病基因SCN11A。
  • 基因編輯治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在一種新構建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模型小鼠體內部分修復Ldlr基因突變和LDLR蛋白表達,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等表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H)是一種最常見的遺傳性高脂血症,臨床表現為血液中膽固醇水平明顯升高,可導致早期心血管疾病(比如心梗、中風)等,嚴重時危及生命。
  • ...中國大陸臨床、基礎科學家協作發現的第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了全球首次由中國大陸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據悉,這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醫生和浙江大學及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通力協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闡明了受體相互作用絲氨酸/蘇氨酸激酶1(RIPK1)基因突變導致RIPK1無法被切割引起的炎症和周期性發熱,並對這一基因突變在炎症產生、細胞死亡等機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變異。
  •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2019-12-12 19:55: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郭澤華
  • 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 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幹預策略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而老百姓心目中的遺傳病,往往是每一代都有發病的疾病,這是顯性遺傳病,臨床上比例更高的其實是隱性遺傳病。如果父母雙方恰巧是相同基因缺陷的隱性攜帶者,他們的寶寶就有可能患病。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身體健康,子女卻患有罕見病的原因。  缺陷基因不該被消滅  「如果可以提前篩查缺陷基因,那麼罕見病人是不是就不該生下來?」曾有人如此問過黃昱。
  • 通過新基因編輯技術 科學家治癒了小鼠的隱性聽力損失
    由David Liu博士領導的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團隊認為,一種被稱為「基因編輯」的技術可能為遺傳性聽力喪失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Liu的團隊使用了一種新的鹼基編輯技術來修復導致隱性耳聾的Tmc1基因中的一個錯誤。
  • 我國帕金森病基因突變圖譜繪出
    該研究從帕金森病(PD)相關基因的角度,首次針對中國大陸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髮型帕金森病人群進行大樣本遺傳學研究,繪製了中國大陸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突變圖譜,系統地提出中國大陸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發病年齡譜,對帕金森病分子診斷與分型、精準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多認為是老齡化、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遺傳方式之半顯性(semidominant)遺傳-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為例
    半顯性遺傳不是同一個致病基因的兩種遺傳病的糅合。2、 不完全外顯和共顯性不是一回事。共顯性指的是兩個等位基因A和a在雜合子狀態(A/a)時分別表現出了AA對應的表型和aa對應的表型。舉個例子:如果AA的表型是花的顏色是紅色,aa的表型是花的顏色是白色。
  • 夫妻均有隱性致病基因 3個孩子均患病2個去世
    當時,他和妻子進行了基因檢查,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只進行了片段性基因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沒有問題。而當時,趙玉敏已經懷上了尚子鶴。去年10月,在尚子鶴等待配型期間,心有疑惑的尚松軍再次跟趙玉敏一起進行了基因檢查。這次,他們進行了全段基因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他們兩人都攜帶有隱性致病基因,三個孩子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不同的病症原因就在這裡。
  • Cell:發現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TRIOBP
    日本京都大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了導致先天性耳聾的遺傳性重聽(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這一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研究小組調查了巴基斯坦多個患有重聽家族的基因,結果發現被稱為「TRIOBP」的基因如果出現變異,就會患上重聽。遺傳性重聽的發病率約為1000分之一。
  • 出生前已排除家族傳遞致癌基因突變 首例「無癌寶寶」在長沙誕生
    人民網長沙9月24日電 (記者 林洛頫 通訊員 董雷)今天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院長盧光琇教授發布消息,稱國內首例在胚胎階段就接受基因篩檢,排除家族中傳遞的癌症致病基因突變的嬰兒在長沙誕生,並稱其為「無癌寶寶」。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新聞—科學網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揭示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   8月3日,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