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魏剛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納米快報》。
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而基因治療則為保全致盲性眼底疾病患者的視力帶來了希望。
由於基因藥物分子量大、親水性強,眼球特殊的保護機制使其無法在眼部吸收。目前獲準應用於臨床的眼科基因治療藥物均需通過眼內注射給藥,具有潛在風險,副反應發生率高。為改變這一狀況,魏剛團隊利用陽離子聚合物與基因形成複合物並在其表面修飾多肽類眼部吸收促進劑的策略,設計出一系列用於滴眼給藥的基因遞送系統,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
研究人員受到章魚的啟發,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價Penetratin(MVP)作為遞送基因的載體。該載體所帶正電荷使其能夠與帶負電的基因自組裝形成尺寸小於100 納米的複合物,其部分Penetratin手臂用於壓縮和攜載基因,其餘Penetratin手臂向外自由伸展,保持對眼部吸收屏障的高效滲透能力。經滴眼給藥,該基因複合物主要通過非角膜途徑吸收進入眼內,進而有效抑制眼內腫瘤細胞中的蛋白表達,為實現無創眼內基因遞送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策略。
專家表示,與目前廣泛使用的市售陽離子脂質體轉染試劑相比,MVP的安全性優勢突出,基因複合物製備方法簡便、穩定性好,眼部吸收效果更佳,有望成為一種通用的基因遞送載體,促進基因治療技術的臨床轉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9b02596
《中國科學報》 (2019-09-10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