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構建類似章魚結構的眼內基因遞送載體

2020-11-2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魏剛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納米快報》。

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而基因治療則為保全致盲性眼底疾病患者的視力帶來了希望。

由於基因藥物分子量大、親水性強,眼球特殊的保護機制使其無法在眼部吸收。目前獲準應用於臨床的眼科基因治療藥物均需通過眼內注射給藥,具有潛在風險,副反應發生率高。為改變這一狀況,魏剛團隊利用陽離子聚合物與基因形成複合物並在其表面修飾多肽類眼部吸收促進劑的策略,設計出一系列用於滴眼給藥的基因遞送系統,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

研究人員受到章魚的啟發,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價Penetratin(MVP)作為遞送基因的載體。該載體所帶正電荷使其能夠與帶負電的基因自組裝形成尺寸小於100 納米的複合物,其部分Penetratin手臂用於壓縮和攜載基因,其餘Penetratin手臂向外自由伸展,保持對眼部吸收屏障的高效滲透能力。經滴眼給藥,該基因複合物主要通過非角膜途徑吸收進入眼內,進而有效抑制眼內腫瘤細胞中的蛋白表達,為實現無創眼內基因遞送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策略。

專家表示,與目前廣泛使用的市售陽離子脂質體轉染試劑相比,MVP的安全性優勢突出,基因複合物製備方法簡便、穩定性好,眼部吸收效果更佳,有望成為一種通用的基因遞送載體,促進基因治療技術的臨床轉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9b02596

《中國科學報》 (2019-09-10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受章魚啟發 中國學者研發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載體
    在研發過程中,研究團隊受到章魚的啟發,成功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手臂」滲透素。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0月11日電 (孫國根 陳靜)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記者11日獲悉,經過近8年攻關,復旦大學藥學院魏剛教授研究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對治療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最後1公裡
    近幾年來,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各種 Cas9 變體、鹼基編輯工具及其變體、Prime Editor 等,層出不窮。但是,這些工具的臨床應用必須回歸到遞送,而迄今為止可選的遞送工具還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三件」:AAV、慢病毒以及納米材料。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蔡宇伽組成功研發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基因編輯治療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性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開發高效、安全的蛋白質胞內遞送技術對於生物醫藥、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有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通常需要對蛋白質進行化學修飾或基因工程改造來幫助其結合蛋白質。這一策略不僅涉及複雜的化學或生物合成,而且可能會導致修飾後的蛋白質結構或生物學功能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研發設計了一種富含苯硼酸的陽離子高分子,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開發高效、安全的蛋白質胞內遞送技術對於生物醫藥、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研究人員發現的這種方式使得富含硼酸的高分子能夠結合不同等電點、尺寸的蛋白質分子,實現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葉海峰介紹,腺相關病毒AAV因為其具有免疫原性低和非整合性等優勢,目前是臨床治療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基因載體。為了實現體內高效遞送,研究人員將FISC系統構建在AAV載體上,利用AAV病毒將FISC系統遞送到tdTomato轉基因報告小鼠中。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開發高效、安全的蛋白質胞內遞送技術對於生物醫藥、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有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通常需要對蛋白質進行化學修飾或基因工程改造來幫助其結合蛋白質。這一策略不僅涉及複雜的化學或生物合成,而且可能會導致修飾後的蛋白質結構或生物學功能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本導基因蔡宇伽:突破遞送難題,才能引發基因治療市場的二次革命
    該公司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基因治療一線科研人員聯合藥物毒理學專家和工業界專家發起創立的。主要利用病毒、非病毒載體,解決上述遞送瓶頸問題,其自主研發的類病毒遞送平臺 virus-like particle(VLP),可以實現 mRNA 和基因編輯工具的遞送,目前相關研究即將在 Nature 子刊上發表。
  • 打通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最後一公裡,蔡宇伽合作團隊十年探索開發...
    然而,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遞送技術發展滯後,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 諾獎得主Jennifer Doudna博士在2020年初給《自然》雜誌撰寫的綜述中,系統論述了基因編輯治療的前景和挑戰。在展望CRISPR美好應用前景的同時,這位諾獎得主發出感嘆:「遞送可能仍然是基因編輯體細胞治療的最大瓶頸。」
  • 納米載體的表面功能化修飾為推進基因神經調控掃除障礙
    該研究系統地探討了聚合物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並通過表面功能化修飾有效地降低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在外磁場靶向作用下,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的納米基因遞送系統顯著提高了原代海馬神經元的轉染效率,為推進基因編輯成為未來神經調控手段奠定了基礎。
  • siRNA質粒載體構建
    siRNA 質粒載體的構建RNA 小片段可以通過化學合成或質粒載體轉錄獲得。質粒載體的構建是將長約70bp的含有特定莖環以及終止信號的DNA分子插入到特定載體中,該DNA分子可以 在細胞中轉錄為含有特定髮夾結構的RNA雙鏈分子。這些髮夾RNA分子在細胞中被切割為19-23nt的雙鏈RNA小片段,從而起到抑制特定基因表達的作用。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文章指出了基於CRISPR利用腺相關病毒(AAV)載體遞送,在人體內編輯基因治療疾病的策略,深入討論了CRISPR治療廣泛應用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持續的研究和技術進步給該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
  • 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這就需要藉助到載體的幫助。根據基因載體來源,我們可以把基因載體分成5大類,分別是質粒載體、噬菌體載體、病毒載體、非病毒載體和微環DNA。其中病毒載體是目前最流行的遞送方式,截至2018年6月,臨床試驗中超過70%的基因藥物載體為病毒。將複合物連接到病毒後,病毒侵入靶細胞的細胞核,CRISPR-Cas9這把「基因剪刀」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能。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最近,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設計出引入小分子偶聯的支鏈核酸藥物,構建出既是載體也是藥物的基因治療型核酸納米複合物。 多年來,「基因沉默」在理論上不斷得到豐富,但真正做出的藥物卻寥寥無幾。在丁寶全看來,困難正在於如何把小幹擾RNA和反義核酸準確遞送進腫瘤細胞內。「一直以來,許多研究者採用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完成遞送,安全性、穩定性及其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長期從事DNA分子機器研究的丁寶全帶領課題組「腦洞大開」:「不如就用藥物本身來當載體!」
  • shRNA序列設計:從載體結構到設計操作案例
    RNAi的實現手段通常是兩種,一種是直接買siRNA寡核苷酸片段,轉染到靶細胞中;另外一種是利用shRNA慢病毒載體構建穩轉的細胞系,shRNA在細胞中被加工為siRNA,進而發揮RNAi作用。2.常見shRNA載體現在shRNA最經典的載體就是Sigma的pLKO.1-puro,貨號是SHC001,在Sigma官網上查了一下,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載體,叫TCR2-pLKO.5-puro,貨號為SHC002,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pLKO.5-puro比pLKO.1-puro多了一個WPRE元件,WPRE元件增強了慢病毒遞送的轉基因的表達,這兩個載體的其他部分完全相同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獨家|基因治療載體AAV「安全神話破滅」?6位專家全方位解讀
    通過 AAV 載體遞送的治療基因會合成一種叫作凝血因子 VIII(AAV-cFVIII)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AAV 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狗的血友病症狀,其中 7 只犬在治療後成功穩定地產生凝血因子 VIII,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