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7條核酸鏈連在一個環形分子上,形如一隻「七爪魚」。兩隻「七爪魚」「攜手」進入腫瘤細胞中,逃過專門降解核酸的溶酶體的「追擊」,精準命中腫瘤的「命根子」。

最近,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設計出引入小分子偶聯的支鏈核酸藥物,構建出既是載體也是藥物的基因治療型核酸納米複合物。

新型核酸納米複合物「七爪魚」結構示意圖(課題組供圖)

實驗證實,這一新型核酸納米複合物能夠以酸響應變構效應實現細胞內涵體逃逸,並且同時通過兩種已知的「基因沉默」機制,切割腫瘤相關基因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並擾亂其表達,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基於這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通過改變『七爪魚』核酸序列,理論上能夠實現根據需要設計治療不同類型腫瘤的藥物。」丁寶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諾獎」研究「新番」

基因是人體內帶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能夠通過信使RNA,指導蛋白質合成。這便是遺傳學廣為人知的「中心法則」。

許多人類疾病已被證實是源自基因本身的錯誤。基因治療應運而生——如果破壞錯誤的基因通過「中心法則」合成出蛋白質的任何一個中間環節,就能阻止疾病發生。其中一種重要策略被稱為「基因沉默」。

例如,可以用一種小幹擾RNA分子識別並剪切錯誤的信使RNA,從而避免錯誤的蛋白被合成。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的這項工作,此後「基因沉默」便成為醫學界高度關注的基礎研究領域。「反義核酸」則是實現「基因沉默」的另一種機制,和小幹擾RNA不同,它的原理是能夠結合併阻止錯誤的信使RNA翻譯。

多年來,「基因沉默」在理論上不斷得到豐富,但真正做出的藥物卻寥寥無幾。在丁寶全看來,困難正在於如何把小幹擾RNA和反義核酸準確遞送進腫瘤細胞內。「一直以來,許多研究者採用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完成遞送,安全性、穩定性及其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長期從事DNA分子機器研究的丁寶全帶領課題組「腦洞大開」:「不如就用藥物本身來當載體!」正是這個最初的大膽想法,讓他們開啟了「基因沉默」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局面。

「酸響應變構」逃過一劫

研究人員將7條反義核酸連接在環形超分子β環糊精上,形成類似「七爪魚」的結構。同時,將其中每一條「爪」的反義核酸與小幹擾RNA的一端以鹼基對配對的方式聯結,另一端再以配對方式聯結另一隻「七爪魚」的每一條「爪」。這樣,兩隻「七爪魚」反義核酸和小幹擾RNA共組裝成大約100納米的球狀物質。

接下來的任務,便是把這一複合物準確遞送進細胞內。「進入細胞的胞漿,它將面臨的一個強大『敵人』便是溶酶體。」丁寶全介紹,「這個細胞器的任務之一是降解進入細胞的外來核酸,主要依靠核酸消化酶和強酸環境,也就是說有很多質子。」

為了對付溶酶體的強酸性,研究人員又在結構上動了小心思。他們在「七爪魚」中心的β環糊精的中間放進一個稱為「內涵體逃逸肽」(HA)的小分子,以降低核酸藥物的降解率。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小分子HA能夠與質子發生相互作用,產生「酸響應變構」效應,促進內涵體逃逸。

新型核酸納米複合物工作示意圖(課題組供圖)

在另一項研究中,他們則利用了溶酶體酸環境設計出DNA納米機器的抗腫瘤疫苗。利用DNA摺紙技術,研究人員製備出了定量裝載腫瘤抗原和佐劑的納米結構,經皮下注射後富集到淋巴結被樹突細胞吞噬。「在遇到樹突細胞的溶酶體酸環境時,DNA納米機器響應性開啟釋放抗原及多種佐劑,從而有效刺激樹突細胞活化和抗原遞呈,誘發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效殺傷腫瘤細胞。」丁寶全介紹。這項研究今年9月在《自然-材料》上發表。

納米藥物的「未來之星」

為驗證「七爪魚」的威力,研究人員以腫瘤相關基因PLK1為案例開展研究。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觀測到顯著的對腫瘤相關基因PLK1的下調水平,抑制腫瘤的生長。

進一步地,基於這項實驗的原理,研究人員還可以針對不同的腫瘤相關基因,定製化設計由不同核酸鏈組成的「七爪魚」,讓腫瘤精準治療成為可能。

多年來,在丁寶全課題組,核酸藥物已經多次展現出腫瘤治療上的潛力。2018年,丁寶全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該中心研究員聶廣軍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顏顥等團隊合作,基於DNA摺紙技術設計出裝載凝血蛋白酶的DNA納米機器,精確靶向定位腫瘤血管內皮細胞,並在腫瘤位點釋放凝血酶,誘導腫瘤血管栓塞,安全實現「餓死腫瘤」。當年,這項研究與人工智慧、孤性繁殖等一起入選「世界七大技術進步」。

丁寶全相信,核酸是納米藥物的「未來之星」。「核酸分子天然存在於生物體內,而核酸分子自組裝體系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量是明確的,與人體內許多物質的相互作用也有明確的生物學機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所以,作為一種藥物來開發,核酸有著其他人造納米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

目前,核酸藥物基礎研究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如前述幾項研究從啟動至階段成果發表,均耗費數年時間。研究人員指出,從基礎科學到真正開發出藥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21/anie.202011174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這個「七爪魚」,是腫瘤新剋星
    兩隻「七爪魚」「攜手」進入腫瘤細胞中,逃過專門降解核酸的溶酶體的「追擊」,精準命中腫瘤的「命根子」。「基於這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通過改變『七爪魚』核酸序列,理論上能夠實現根據需要設計治療不同類型腫瘤的藥物。」丁寶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 核酸「七爪魚」直擊腫瘤「命根子」
    新型核酸納米複合物「七爪魚」結構示意圖 課題組供圖■本報記者 甘曉7條核酸鏈連在一個環形分子上,形如一隻「七爪魚」。兩隻「七爪魚」「攜手」進入腫瘤細胞中,逃過專門降解核酸的溶酶體的「追擊」,精準命中腫瘤的「命根子」。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解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Cas9核酸酶持續高表達,只有需要時,它才會產生,從而極大地降低脫靶效應;同時,可以利用光本身的優勢實現時空特異性的精準控制。 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原理,將紅細菌中響應遠紅光的蛋白BphS,鏈球菌中的轉錄因子BldD以及釀膿鏈球菌中的Cas9核酸酶經理性設計、組裝和重編程,構成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治療型腫瘤疫苗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亨佳生物創始人、CEO霍衝說,由於基因突變,腫瘤細胞上存在著很多正常細胞沒有的「新抗原(neoantigen)」,但由於它們太擅於「隱蔽」,在人體內不能引起免疫系統足夠的「注意」,人體就不能充分的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 如果人們找到這些新抗原並且合成它們,做成疫苗給病人打進去。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尋找腫瘤功能性的lncRNA 顧殷敏介紹道,DNA甲基化修飾是表觀遺傳的重要調控方式,其複雜而精準地調控基因表達,lncRNA在多個水平上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二者均參與調節腫瘤多種生物學過程。 在目前的腫瘤研究中,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編碼基因譜已被廣泛研究,並證實其驅動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今年4月,邵峰組在《科學》報導,毒性淋巴細胞分泌的顆粒酶A可直接切割和活化GSDMB,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這條通路的激活同樣也可以顯著促進小鼠對腫瘤的免疫清除。 邵峰表示,這些研究證明,毒性淋巴細胞可以通過GSDM家族蛋白介導的焦亡而殺死靶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的重要效應機制。
  • 罕見「七爪」章魚現身華盛頓海灣,好似外星生物,真的少一足嗎?
    章魚是一種常見的軟體動物,因為有8條顯而易見的足,因此也被稱為八爪魚。 而據《每日郵報》當地時間9月21日晚消息,一條不同尋常的「七爪」章魚,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普吉特海灣被發現了
  • 球形核酸探針讓腫瘤細胞「發光」
    記者4月13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智能所智能微納器件研究室張忠平特聘研究員團隊在腫瘤細胞檢測及精準手術導航方面取得突破由於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生長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員就以金納米顆粒為載體,設計出表面負載大量特異性雙鏈DNA的球形核酸探針。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該探針能夠釋放螢光染料進入細胞質中,使腫瘤細胞發出紅色螢光,從而達到腫瘤細胞的可視化檢測。通過螢光信號的變化,實現了十幾種代表性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精確區分、腫瘤細胞惡性程度的鑑別,以及小鼠腫瘤的活體成像、裸眼可視化和組織切片鑑定等。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生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展示了他們的最新技術成果:能每天全自動完成萬份新冠核酸檢測的「火眼」實驗室、健康雲健康一體機、隨申碼運作機制揭秘等。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 七院推出英文版核酸檢測報告
    七院推出英文版核酸檢測報告 2021-01-15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省腫瘤醫院派員參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人員培訓班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王勳松報導:為了進一步提高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更好地配合新形勢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能夠規範、安全、有效、快速地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江西省腫瘤醫院檢驗科近日再增派七名工作人員參加江西省臨床檢驗中心舉辦的「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科學網—探尋核酸的奧秘
    ■本報記者 甘曉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儲存者和傳遞者,是生命得以延續的重要物質基礎。
  • 「魚你在一起」:總部員工及北京各門店巴沙魚核酸檢測全部陰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魚你在一起」:總部員工及北京各門店巴沙魚核酸檢測全部陰性12月24日,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公布西城區位於西什庫大街名邸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魚你在一起)的雜工葉某某新冠核酸檢測弱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