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2018-07-06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7月4日,《自然-通訊》雜誌以Rapid transport of deformation-tuned nanoparticles across biological hydrogels and cellular barriers 為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與傳統的給藥方式相比,將藥物分子搭載到納米藥物載體上可以實現藥物的高效精確傳遞和可控釋放。近年來,這種新型的給藥方式在改善藥物口服吸收和腫瘤治療中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與簡單的體外實驗環境相比,納米藥物載體在到達靶組織和靶細胞之前需要克服生物體內的多重生理病理屏障,如:酶屏障、黏液屏障、細胞間質屏障、細胞屏障以及胞內轉運屏障等。因此,為實現療效最大化,設計和製備能夠克服多重生理屏障並且具備高效的細胞攝入量的新型遞送載體成為納米藥物從實驗室轉向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挑戰。

  前期,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甘勇和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施興華團隊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和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發現棒狀粒子特有的「旋轉-跳躍」運動方式能促進其在網格狀黏蛋白液體內的擴散速度,可有效提高遞藥效率,並提出了一個考慮顆粒黏附效應的障礙-擴散理論模型。相關成果陸續發表於Nano Letters 16, 7176-7182 (2016);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12: 431-457 (2018)。同時,雙方又發現制約納米載體口服遞藥和腫瘤遞藥的共性生理因素:具有網狀結構的生物凝膠(如黏液和腫瘤細胞間質)在藥物載體抵達靶細胞前扮演了重要的阻滯作用,且單一調節載體的尺度、表面性質等往往不能夠有效地克服遞藥過程中的多重生理屏障。

  啟發於腫瘤細胞較正常細胞具有更低的楊氏模量(剛度),加速腫瘤細胞的轉移和擴散,科研人員考察不同剛柔性納米藥物載體在克服胞內外多重屏障的能力。採用微流控技術,設計製備了以磷脂膜為殼、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為核的納米顆粒載體。通過調節載體的力學性能,發現剛度適中的載體在生物凝膠中具有最高的擴散係數,且比不含PLGA內核的脂質體擴散係數提高10倍,進而擁有最優的細胞攝取量和藥物遞送能力。相關高效遞藥效果也在生物體內獲得了驗證。隨後,結合高分辨顯微鏡觀測和分子模擬技術,研究者對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調節其在生物凝膠屏障中擴散的力學機制進行了解析,即顆粒越軟,易於變形,則載體與黏蛋白組織產生更強吸附影響其擴散;而過硬的顆粒不易變形,則容易陷入黏蛋白網絡,也難以實現高效擴散。進而發現剛度適中的顆粒具有適宜的變形能力,易於穿越生物凝膠、細胞膜等多重屏障,具有最優的遞藥能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利用物理屬性(如形狀、力學性能等)設計高效的藥物載體。

  該研究工作是在甘勇和施興華指導下,分別由雙方所在課題組的博士俞淼榮、副教授徐璐(瀋陽藥科大學)和博士田發林等人協作完成。研究工作同時得到了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美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指導建議。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和國家蛋白質中心的研究人員以多種方式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7月4日,《自然-通訊》雜誌以Rapid transport of deformation-tuned nanoparticles across biological hydrogels and cellular barriers 為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與傳統的給藥方式相比,將藥物分子搭載到納米藥物載體上可以實現藥物的高效精確傳遞和可控釋放。近年來,這種新型的給藥方式在改善藥物口服吸收和腫瘤治療中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與簡單的體外實驗環境相比,納米藥物載體在到達靶組織和靶細胞之前需要克服生物體內的多重生理病理屏障,如:酶屏障、黏液屏障、細胞間質屏障、細胞屏障以及胞內轉運屏障等。因此,為實現療效最大化,設計和製備能夠克服多重生理屏障並且具備高效的細胞攝入量的新型遞送載體成為納米藥物從實驗室轉向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挑戰。
  前期,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甘勇和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施興華團隊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和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發現棒狀粒子特有的「旋轉-跳躍」運動方式能促進其在網格狀黏蛋白液體內的擴散速度,可有效提高遞藥效率,並提出了一個考慮顆粒黏附效應的障礙-擴散理論模型。相關成果陸續發表於Nano Letters 16, 7176-7182 (2016);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12: 431-457 (2018)。同時,雙方又發現制約納米載體口服遞藥和腫瘤遞藥的共性生理因素:具有網狀結構的生物凝膠(如黏液和腫瘤細胞間質)在藥物載體抵達靶細胞前扮演了重要的阻滯作用,且單一調節載體的尺度、表面性質等往往不能夠有效地克服遞藥過程中的多重生理屏障。
  啟發於腫瘤細胞較正常細胞具有更低的楊氏模量(剛度),加速腫瘤細胞的轉移和擴散,科研人員考察不同剛柔性納米藥物載體在克服胞內外多重屏障的能力。採用微流控技術,設計製備了以磷脂膜為殼、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為核的納米顆粒載體。通過調節載體的力學性能,發現剛度適中的載體在生物凝膠中具有最高的擴散係數,且比不含PLGA內核的脂質體擴散係數提高10倍,進而擁有最優的細胞攝取量和藥物遞送能力。相關高效遞藥效果也在生物體內獲得了驗證。隨後,結合高分辨顯微鏡觀測和分子模擬技術,研究者對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調節其在生物凝膠屏障中擴散的力學機制進行了解析,即顆粒越軟,易於變形,則載體與黏蛋白組織產生更強吸附影響其擴散;而過硬的顆粒不易變形,則容易陷入黏蛋白網絡,也難以實現高效擴散。進而發現剛度適中的顆粒具有適宜的變形能力,易於穿越生物凝膠、細胞膜等多重屏障,具有最優的遞藥能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利用物理屬性(如形狀、力學性能等)設計高效的藥物載體。
  該研究工作是在甘勇和施興華指導下,分別由雙方所在課題組的博士俞淼榮、副教授徐璐(瀋陽藥科大學)和博士田發林等人協作完成。研究工作同時得到了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美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指導建議。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和國家蛋白質中心的研究人員以多種方式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相變溫度及剛性調控脂質體藥物載體克服生理屏障的機制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Temperature and rigidity mediated rapid transport of lipid nanovesicles in hydrogels 為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 深圳先進院開發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近日,深圳先進院材料所喻學鋒研究員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同時,在粘液中滋生的大量病菌逐漸定植,形成緻密的病菌生物膜以躲避藥物的殺傷,產生耐藥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同時,在粘液中滋生的大量病菌逐漸定植,形成緻密的病菌生物膜以躲避藥物的殺傷,產生耐藥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研發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是當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阻肺疾病難以治癒的主要原因。常規治療藥物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都非特效藥物,長期用藥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毒副作用。此外,常規治療藥物難以有效遞送、藥物的有效給藥效率低是導致慢阻肺疾病不易治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慢阻肺疾病常導致患者肺部發生異常炎症反應,進而引起咳嗽並在氣道分泌粘液形成一道「屏障」,阻隔了藥物的有效遞送。
  • 闢謠特工隊 |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
    對於納米技術的探索,其實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人們對分子之間發生的事情的探索確實由來已久。在這裡我們要澄清原文中對於納米細胞的稱呼,更加準確地名稱應該為: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關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的研究是當今學術界很火的課題,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世界各地都有對其展開的研究課題,我國也不乏對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研究的學者。
  • AM:基於益生菌芽孢的口服納米粒子生成器用於癌症治療
    另外,口服給藥系統存在「易攝取,難轉運」的難題,是導致大多數納米粒不能有效穿透腸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導致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既能發揮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環境的優點,又能在體內產生治療性納米粒克服腸上皮細胞的頂端屏障,實現特異、高效的細胞內運輸是目前口服藥物精準遞送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 《納米快報》可生物降解的聚酯納米粒子的生理相關力學
    儘管有許多關於NP力學對納米生物相互作用(例如內在化,吸收,運輸和降解)影響的報導,但在與聚合物NP利用率相對應的條件下,還沒有系統地表徵聚合物NP力學。這種缺陷的根源在於,儘管原子力顯微鏡(AFM)非常適合表徵納米級材料(即NP),但在生理條件下(例如,緩衝液中的37°C)進行的實驗具有挑戰性,需要專用設備。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認識腫瘤的天然蛋白近幾十年來,人類開發出了多種藥物輸送載體,常見的類型包括納米載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然而傳統納米載體往往與生物體相容性差、輸送效率不理想、毒性較強,而ADC則在藥物攜帶能力和穩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
  • Nat Nanotechnol:浙江大學申有青課題組開發出新型納米藥物,可完全...
    通常而言,在實體瘤中,為了將靜脈注射的納米藥物遞送至癌細胞的細胞質中,就必須克服CAPIR(circulation, accumulation, penetr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release,即循環、積聚、滲透、內化和釋放)級聯事件中的一系列生物屏障,包括(1)血液中的循環;(2)腫瘤中的積聚;(3)深入滲透到無血管腫瘤組織中;(4)細胞內化和(5)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本文雖然只選取了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展示如何構建智能高分子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 但是不難看出, 這一領域備受關注並取得了諸多進展. 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 這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 納米遞送載體的降解和代謝過程需要深入研究.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中美專家攜手研發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可精準打擊腦腫瘤
    新型抗腦腫瘤智能納米藥物,「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示意圖中新網上海6月5電(孫國根陳靜)腦腫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這些屏障如同城牆一般,阻擋著外來藥物進入腦腫瘤組織。記者5日獲悉,復旦大學藥學院陸偉躍教授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良方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經3年艱辛努力,研發出一種新型抗腦腫瘤的智能納米藥物。陸偉躍告訴記者,智能納米藥物可在血循環中長期保持穩定,「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即腫瘤組織,將更多的藥物導入到腦腫瘤並在腫瘤細胞中釋放,對腦腫瘤實施精準打擊。
  • 智能納米材料有望攻克腫瘤耐藥難題
    近日,上海藥物所藥物製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設計、構建了一種細胞內酸敏感型多功能納米膠束共輸送光敏劑和化療藥物阿黴素前藥,初步實現了腫瘤光療和化療有機結合克服腫瘤耐藥。本研究於2016年2月1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ACS Nano。腫瘤多藥耐藥是癌症治療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據報導超過90%的化療患者都會產生自發或獲得性耐藥,耐藥是造成臨床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腫瘤耐藥與腫瘤存在一系列生理屏障密切相關。腫瘤組織存在緻密成纖維細胞包膜,同時淋巴引流系統缺失,導致瘤內滲透壓升高,限制藥物向瘤內擴散。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藥物遞送通常選用納米顆粒、細菌、病毒等遞送載體來保護藥劑,防止降解,並靶向到目標位置。然而目前大多數的納米粒子都會在目標組織之外積累,對人體產生副作用並且消耗了遞到所需位置的藥物量,降低了遞送效率。遞送載體的尺寸、形狀、表面化學、硬度、化學組成都會對遞送系統產生影響,但是如何實現到達某一特定生物目標的設計仍然是個難題。且目前關於藥物遞送的設計和研究往往從化學、材料性能角度出發,而少有生物視角。在從藥物進入到抵達目標疾病位置的路徑中,與納米顆粒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統會產生屏障來控制藥物遞送的過程。此篇綜述將從生物學和生物屏障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為設計能夠將藥劑傳遞至目標位置的納米顆粒提供指導。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該組裝體引入仿生偽裝理念,猶如身穿迷彩服隱身在草地裡的「士兵」,能成功逃脫生物體內免疫系統的清除,顯著改善藥物分子在體內的遞送效率及腫瘤的光治療效果。  近日,該課題組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細胞膜「偽裝」納米載體的研究進展,闡釋人工合成納米藥物載體與天然細胞膜相結合的優勢與重要性,展望了其在未來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潛能。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認識腫瘤的天然蛋白   近幾十年來,人類開發出了多種藥物輸送載體,常見的類型包括納米載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然而傳統納米載體往往與生物體相容性差、輸送效率不理想、毒性較強,而ADC則在藥物攜帶能力和穩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
  • 進展 | 生物合成聚蘋果酸可作為癌症醫學的納米載體
    PMLA可天然獲得,鑑於其極其優良的生物可持續性、生物利用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可被用作多種分子的理想載體,包括核苷酸、蛋白質、化療藥物和顯像劑等。目前,PMLA已被成功應用於針對癌症治療的藥物遞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