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專家攜手研發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可精準打擊腦腫瘤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新型抗腦腫瘤智能納米藥物,「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示意圖

中新網上海6月5電(孫國根陳靜)腦腫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這些屏障如同城牆一般,阻擋著外來藥物進入腦腫瘤組織。記者5日獲悉,復旦大學藥學院陸偉躍教授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良方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經3年艱辛努力,研發出一種新型抗腦腫瘤的智能納米藥物。

陸偉躍告訴記者,智能納米藥物可在血循環中長期保持穩定,「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即腫瘤組織,將更多的藥物導入到腦腫瘤並在腫瘤細胞中釋放,對腦腫瘤實施精準打擊。陸偉躍表示,智能納米藥物兼具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點。

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上海市教委重大項目等基金支持下,中美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NANO》)上。

據介紹,腦部腫瘤早期存在血-腦屏障,隨著腫瘤組織新生血管形成後,又出現血-腦腫瘤屏障,它們允許營養成分進入腦組織和腦腫瘤組織,但卻能堅如磐石般阻擋外來藥物進入。陸偉躍表示,目前,腦腫瘤治療主要通過手術切除,但由於腦腫瘤發生在中樞神經且邊界模糊,手術難以完全切除乾淨;術後藥物治療受到生理屏障阻礙,治療效果不佳且易導致腦腫瘤復發,而單純提高化療劑量又會帶來嚴重毒副作用,最終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差而使治療失敗。

為解決藥物難以「攻克」血-腦腫瘤屏障這一難題,陸偉躍研究團隊與張良方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合作與探索,決定將高載藥量的納米晶技術、血液長循環的細胞膜包覆技術與病灶組織導航的靶向技術相結合,終於研發成功一種可用於腦腫瘤治療的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智能納米藥物是怎樣工作的呢?科學家們先將化療藥物製備成納米晶體,然後與裝配有主動導航功能分子的紅細胞膜混合在一起,主動導航紅細胞膜成為「偽裝」,相關成分成為機體血液系統的「通行證」,避免被當作「異物」清除。該「偽裝外衣」具有出色的靶向作用,提高藥物在病灶組織和細胞中的分布。據悉,這種智能納米藥物還可以減少藥物全身分布量,有利於提高藥物治療安全程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發生率。

陸偉躍表示,該技術通過單次高劑量的靜脈注射治療即可有效抑制腦腫瘤生長,且製備方法及原材料簡單,有利於產業化。張良方透露,目前用於輸血的設備就可以獲取紅細胞膜材料,體外血細胞培養技術也有助於促進該技術的臨床轉化。(完)

相關焦點

  • 《送你一朵小紅花》熱映丨關於腦瘤治療,聽聽遠美國遠程會診專家...
    中美跨境醫療行業領導者好醫友了解到,惡性腦腫瘤又可分為原發性(腦膠質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等)和轉移性(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腦膠質瘤被稱為「腦癌之王」,不僅是最常見的腦腫瘤(佔了近一半),而且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進展快、病程短、預後極差。  腦腫瘤的症狀與腫瘤位置有關。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新型光學診斷方法與系統,通過融合組織自體螢光光譜(AFS)信息與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信息,實現腫瘤組織的快速精準識別,為腫瘤疾病的臨床精準診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系統腫瘤一直是診療難度最大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世界範圍內每年大約有25萬新增腦腫瘤病例,而其平均五年生存率只有30%。針對大部分腦腫瘤疾病,手術切除仍然是最為有效徹底的治療方式。
  • 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 精準打擊癌細胞
    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融資頻發臨床進展迅速,腦腫瘤小分子藥物迎來爆發期
    璧辰醫藥、贊榮醫藥均於 8 月初獲得 2000 萬美元的 A + 輪融資,且璧辰醫藥、本草八達、潤新生物分別在 6 月、7 月和 8 月完成了所研發的腦腫瘤藥物 I 期或 II 期的臨床試驗患者給藥。 腦腫瘤和腫瘤的腦轉移是臨床上十分棘手的情況。
  • 中美學者研發新材料搭載化療藥物
    新華社南京12月2日電 記者2日從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悉,中美兩國研發人員最新製備出一種可以搭載化療藥物的新型納米材料。這給實現高效低毒的腫瘤治療帶來新希望。  「這種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好比一個盡職的『納米搬運工』。它們準確地把化療藥帶到腫瘤處,再嚴格按照治療需要給藥。」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前不久,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再成的研究小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志剛和景遐斌的課題組,與四川大學高會樂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螢光活體成像系統,觀察了碳點在荷瘤小鼠內的生物分布,為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構建智能化納米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雖然它們在針對肝癌等血供豐富的惡性腫瘤療效明顯,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血管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血管痙攣、無菌性血管內膜炎等副作用。而且,它們堵塞血管的機制均為物理性堵塞,容易因為材料降解造成短期內血管再通。此外,它們無靶向性,釋放入血流中易導致非靶器官的誤栓。因此,尋找新型安全有效的生物栓塞劑具有切實的必要性。
  • 可消滅實體腫瘤細胞!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傳統癌症化療在靶向性、耐藥性、副作用、轉移復發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新型納米機器人有助眼底精準給藥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首次實現讓機器人繞過眼球表面抵達視網膜且不對組織造成損害,未來有望用於精準給藥領域。這種表面潤滑的螺旋形磁性納米機器人直徑僅為500納米,不到頭髮絲粗細的兩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眼球玻璃體中心位置到視網膜的可控運動。論文作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丘天對新華社記者說,常規的眼科藥物遞送主要依靠滴藥或血液運輸完成,但這些方法受到多重生物屏障的阻礙,難以實現向眼球後部(如視網膜黃斑區域)的藥物遞送。
  • 對正常細胞零損傷 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
    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納米研究》(ACS Nano)雜誌上,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納米搬運工」,讓化療更精準
    使用新材料搭載的化療藥在X射線下崩解示意圖(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供圖)記者2日從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悉,中美兩國研發人員最新製備出一種可以搭載化療藥物的新型納米材料。「這種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好比一個盡職的『納米搬運工』。它們準確地把化療藥帶到腫瘤處,再嚴格按照治療需要給藥。」領導此項研究的蘇州醫工所研究員董文飛說。據介紹,新材料主要成分為硒和二氧化矽,可在X射線照射下降解。動物實驗結果表明,使用仿生策略將腫瘤細胞膜包裹在材料表面,就能起到將化療藥物準確引導至患處的效果。
  • 聚焦抗體研發新思路新發現——2018新型抗體藥物論壇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結構複雜不穩定、大規模生產複製困難、研發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等。抗體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抗體藥物研髮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人們通過對抗體結構的改造,發展出了抗體藥物研發的一些新方向,如抗體偶聯物、雙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又稱納米抗體)等新型抗體。多個新型抗體藥物已經在歐美同期註冊或開展臨床。
  • 解讀納米醫療: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
    精準醫療是近年來最熱門的概念。從診斷、治療到預後,醫療的各個環節上都在尋找合適的方式來實現精準醫療。具體到藥物研發過程中,精準治療不僅體現在靶向藥的精確制導,還包括新型生物製劑帶來的精準遞送方式。現在,以納米材料為載體的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影響著原有的藥物研發模式。
  • 新為醫藥攜手海和藥物在華落地新型抗生素 創新藥推動肺結核治療新...
    日前,新為醫藥與海和藥物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已經就新型抗生素「二代惡唑烷酮類似物NP201(Delpazolid, RMX2001)」項目達成合作,新為醫藥將獲得NP201在中國進行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從而為中國的肺結核患者提供國際最新水準的藥物治療選擇。
  • 吳志光副教授團隊研發眼科醫學納米機器人 可鑽入眼球運送藥物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我校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青年教師吳志光副教授與德國馬普智能系統所皮爾菲舍爾(P.Fischer)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實現納米機器人在眼睛玻璃體中可控、高效地集群運動,研究成果以「穿梭眼內玻璃體的群體潤滑微型推進器」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影響因子11.511)。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基於具有細胞穿透肽iRGD的聚合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新型合成蛋白納米顆粒
  • 裴志超等設計合成一種全新的智能納米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智能納米藥物siRNA雙負載體系示意圖 本報訊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教授裴志超團隊在智能納米藥物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