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特工隊 |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

2020-12-04 闢謠特工隊

作者 | 張樸堯

編輯 | 譙琬山

插圖 | 鍾於婕

音頻 | 宋姝穎 楊柳青

腫瘤作為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科學家對其治療方法的研究從未止步,各界也一直都懷有治癒的迫切希望。最近,一篇名為《偉大勝利!澳洲今天宣布戰勝癌症!澳洲醫學果然是人類救星!》的文章稱,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新的藥物靶向治療方法:納米細胞上載有腫瘤藥物,精準定位癌細胞,已治癒了多位癌症患者。真的這麼神奇嗎?醫學已經有了如此大的突破了嗎?

納米技術知多少?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納米載體靶向運輸藥物這項在學術界很火的研究。對於納米技術的探索,其實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人們對分子之間發生的事情的探索確實由來已久。

在這裡我們要澄清原文中對於納米細胞的稱呼,更加準確地名稱應該為: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關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的研究是當今學術界很火的課題,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世界各地都有對其展開的研究課題,我國也不乏對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研究的學者。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尋找合適的分子構建一個納米尺度的藥物運載體,使其能夠靶向定位藥物的作用點。靶向共有兩個意思:在時間軸上的優勢是其能夠改變藥物釋放速率,包括對於難溶性藥物的增溶作用及對於藥物的緩釋或控釋作用;從空間軸上來說,其能夠改變藥物的體內分布,使藥物在某些靶器官組織蓄積。

在腫瘤治療的研究中,其目的就是讓抗腫瘤藥物能夠在腫瘤細胞中靶向釋放,從而減少化療藥物對其他健康細胞的傷害,減小傳統化療所帶來的如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簡單來說,對於研究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的學者們來說,對於癌症的治療首先要識別好壞細胞,全局給藥,局部發揮作用。

這項技術聽起來前景大好,但事實上並沒有在臨床中得到充分的應用。1902~2016年4月,PubMed資料庫中與「納米載體」相關的發表物共有1703347件。根據臨床試驗管理機構登記的數據,共有1854件納米醫藥製劑(搜索名詞:脂質體/納米粒/膠束)的臨床試驗,這些製劑中1381件是癌症治療領域,僅佔總發表量的0.08%,而主動靶向的納米載體難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能夠通過臨床Ⅲ期研究的少之又少,基本沒有成藥性。

可以說,這項技術距離被充分應用於臨床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為什麼說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

想理解這項技術的原理,就得先介紹一個在化學當中的基礎理論:布朗運動。被分子撞擊的懸浮微粒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叫做布朗運動。首先液體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是始終存在的,當微粒粒徑較大時,液體分子從各個方向對微粒撞擊可以彼此抵消,擴散作用不明顯;只有微粒小到一定程度,某一瞬間液體分子從各個方向對微粒的撞擊才不會彼此抵消,粒子呈現不規則Brown運動,擴散趨勢才能夠得以體現。

丟2、4、6次硬幣,丟中正面概率不一定是1/2,但丟10000次硬幣,正面的概率一定會接近1/2,由於分子撞擊微粒的方向是隨機的,撞擊大顆粒的分子數量龐大,因此總可以找到相互抵消的方向,就好比地球上時時刻刻都有無數的跳躍、重物掉落、爆炸等從各地給地球施力,但地球巋然不動。納米載體主要強調分子、原子間相互作用距離在納米級別,但尺寸通常在幾十到幾百納米,甚至微米級別,對於液體分子來說是龐然大物,因此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在液體中可以認為其保持靜止不擴散,直到遇到讓其分子結構解體的觸發因素,藥物小分子得以釋放,才有擴散性質體現。

腫瘤細胞不同於正常細胞,因其生長旺盛,在其細胞表面有著不同的分子結構。對於載有藥物的納米分子載體,確實有眾多細胞實驗能夠證實,例如經過挑選的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共同培養,構建一個混合體系,通過對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的分子結構的識別,包含藥物的囊泡可以靶向進入到腫瘤細胞中並解體釋放藥物。

但是這僅僅是細胞層面的實驗,是經過特別設計的,並不具有普適性。在人體環境中,藥物載體靶向會主要會遇到三個方面的挑戰。

其一,載體並不能向小分子一樣擴散,而是隨著血液流動運輸,在人體內的真實情況下,往往分子濃度高的地方並不是靶向分子高表達的地方,而是血流豐富的地方,例如肝臟、腎臟等。

其二,血管中時刻在變化的環境因素,比如pH、血流速度、溫度、離子濃度的變化,都可能使得載體裂解釋放藥物,如此一來便失去了局部給藥的靶向性。

其三,血管到達腫瘤組織,往往需要穿過多層組織細胞,血管壁、細胞間質,都成為了阻擋藥物到達靶向地點的攔路虎,癌細胞表面的位點很難直接接觸載藥體系致使藥物釋放,而載體本身是很難直接穿越這些屏障的。

所以說,這項技術在現如今的研究條件下,並不能夠在人體內達到其完美的預期。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體外細胞實驗階段,在生物體內用納米載體傳輸藥物,會遇到種種問題,有的載藥體系沒有送到癌組織即解體,有的乾脆送不到不到癌組織,有的載體很穩定不能釋放藥物。讀到這裡,對於原文中提及的利用納米分子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並且治癒癌症患者例子,我們可以認為其不足為信。

抗癌路漫漫

人類對於癌症的研究從未止步,目前已有的醫療手段已經很大程度的拯救很多腫瘤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但是,我們距離攻克癌症仍然有著非常漫長的路要走。目前已有的手術、放化療手段仍然是腫瘤治療的主體,縱然有著副作用,我們仍然要依賴並且信賴這些手段。

對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的研究,仍然有眾多學者對其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們相信,未來有一天,藥物靶向釋放會成為現實,會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減少痛苦,會成為醫療發展中的重要裡程碑。

互動環節

你之前對納米技術了解得多嗎?

A.十分了解(專業人士)

B.了解一般

C.不太了解

參考文獻

[1]梅興國, 李明媛, 高廣宇, 馬絲雨, 劉承, 胡小琴.淺析納米載體靶向藥物遞送系統:誤區、壁壘與對策[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6,46(11):1249-1258.

相關焦點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基於天然蛋黃中的脂質製備納米藥物載體
    ,隨著腫瘤藥物研究的深入,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應用日漸成熟。納米藥物可在提升化療藥物腫瘤分布的同時有效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成為腫瘤靶向治療的主要策略之一。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素有「生物飛彈」之稱的腫瘤靶向治療,核心目的在於精確狙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素有「生物飛彈」之稱的腫瘤靶向治療,核心目的在於精確狙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目前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方法。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取得抗癌效果的同時,其毒副作用同樣會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 抗癌藥物發展的「三大革命」: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後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症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症的最合理手段。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指通過一定的微細加工方式直接操縱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分子團,使其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具有納米尺度的物質或結構,一種具有同生物膜性質類似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載體的藥物。   ACS Nano   [IF:13.709]   兒童癌症化療方案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與化療藥物相關的高毒性和由成人推斷的藥物劑量。 納米技術證實具有降低抗癌藥物毒性的能力,在成人癌症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在兒科腫瘤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 服用靶向藥物後沒有感覺到副作用,說明藥物沒有效果?是這樣嗎?
    謠言:服用靶向藥物後沒有感覺到副作用,說明藥物沒有效果。闢謠: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健康。腫瘤的常規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傳統的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有巨大的殺傷力。隨著腫瘤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有觀點認為細胞癌變原因之一是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失調,從而導致細胞的無限增殖。因此,針對腫瘤細胞內異常信號系統靶點發揮作用的腫瘤靶向藥物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進入臨床。什麼是靶向藥物?
  • 【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本周刊將圍繞新型醫用植入材料和介入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新型藥物和基因控釋載體及高效生物診斷材料等領域,展示納米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上的獨特魅力。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藥物擁有一雙識別癌細胞的「眼睛」,並找到病毒的靶心,讓那些「敵我不分」的化療藥物,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指哪打哪呢?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像制導飛彈一樣的納米藥物載體應運而生。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首次在人類組織中證實選擇性藥物的運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納米載體,其金輝在肺部腫瘤區域釋放攜帶的藥物,研究者Silke Meiners教授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開發的納米顆粒首次實現在人類肺部腫瘤組織中的選擇性釋放。
  • 裴志超等設計合成一種全新的智能納米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智能納米藥物siRNA雙負載體系示意圖 本報訊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教授裴志超團隊在智能納米藥物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你真的了解麼?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區別,你知道...
    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但這些常規的腫瘤治療方法一般不良反應較多。 為了減少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腫瘤靶向藥物治療,是除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外,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
  • 澳洲這個團隊帶來納米靶向抗癌藥,將共同打造生命科學城
    山東的迅速發展、濟南的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和濟南人的熱情友好,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簡稱 CSIRO)的郝曉娟博士,她帶領團隊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是「納米靶向抗癌藥物」,即通過納米技術解決癌症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 依靠三磷酸腺苷可將藥物靶向癌細胞
    原標題:依靠三磷酸腺苷可將藥物靶向癌細胞  科技日報訊 據英國《自然通訊》期刊3月12日發表的論文稱,一種利用癌症細胞內部的「能量分子」來引起在腫瘤部位釋放藥物的載體,現被證明可成功治療小鼠的癌症。該成果證實了現有一種新工具可將抗癌藥物直接導入到癌細胞中,或許提供了又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組裝或合成的納米藥物載體,具有尺寸小、選擇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在負載藥物進行腫瘤治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然而,這種藥物載體在生物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幹預,往往會阻礙藥物在體內的輸送。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峻柏課題組發展了一系列基於細胞膜「偽裝」的納米載體。
  • 靶向三陰性乳腺癌的藥物研發進展
    靶向MMPs抑制劑目前也被批准用於晚期癌症治療的臨床試驗。此外,ECM作為物理屏障,還影響免疫細胞、抗體和相關藥物滲透進腫瘤部位。靶向其他成分及聯合治療靶向新型精胺氧化酶(SMO)的小分子抑制劑聯合化療已在晚期TNBC患者中開展Ⅰ期臨床試驗。
  • 靶向輸送後勁不足,納米藥物還是萬金油!
    這些納米藥物或「靶向輸送系統」不僅明顯增加了高脂溶性藥物的水溶解度,減緩藥物的半衰期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且因為實體瘤組織中血管豐富、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造成這些尤其是直徑在10-100納米之間的納米藥物因為EPR效應能在腫瘤組織中富集。
  • Angew.含硒納米藥物在癌症免疫治療、放療和化療聯合治療中的應用
    共104家會員企業在賣,看一看吧 導讀 近日,清華大學的許華平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系列含硒納米藥物,將癌症免疫治療與化療、放療相結合,顯著提高了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活性,為癌症聯合療法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