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納米藥物靶向到腫瘤組織、腫瘤細胞的示意圖。

編者按:隨著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的不斷交叉,納米生物醫用材料逐漸展示出巨大的潛在價值。本周刊將圍繞新型醫用植入材料和介入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新型藥物和基因控釋載體及高效生物診斷材料等領域,展示納米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上的獨特魅力。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藥物擁有一雙識別癌細胞的「眼睛」,並找到病毒的靶心,讓那些「敵我不分」的化療藥物,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指哪打哪呢?

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像制導飛彈一樣的納米藥物載體應運而生。

藥物穿上「納米外衣」

近幾十年,納米技術浪潮席捲全球,對藥物具有運載作用的納米藥物載體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研究熱點。

著名納米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芳瓊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納米藥物載體即運用納米技術直接將藥物製成具有納米尺度的粒子,或將藥物吸附包裹在納米尺度的載體中製成的藥物劑型,通常包括脂質體、膠束、納米乳、有機納米粒、無機納米粒等。

唐芳瓊表示,理想的納米藥物載體既可以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對藥物進行緩釋和控釋,又可以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為了導航藥物使其命中目標,通過靶向作用還可以提高藥物在靶器官和靶組織中的分布,降低其在非靶向組織中的分布,從而減少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毒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無機納米材料可謂生物醫學領域的後起之秀,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性能,以及良好的穩定性、單分散性、產量高、成本低等優勢,其在藥物載體研發領域備受關注。

在唐芳瓊看來,無機納米材料不僅可以作為藥物的載體發揮傳統納米藥物載體的性能,還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光、電、磁學性能直接殺死腫瘤細胞。

不僅如此,種類繁多、性能多樣化的無機納米材料還能提供有效的體內腫瘤影像診斷的手段,將影像和治療功能集中在一個納米顆粒上,形成多功能納米材料,實現腫瘤的診治一體化。

國內研發勢頭強勁

對於我國來說,納米藥物輸送載體的研究雖然要遲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的勢頭卻很強勁,近幾年也取得了不少進展。

據唐芳瓊介紹,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石藥集團中奇製藥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脂質體阿黴素等脂質體納米藥物都已經進入臨床使用階段。

而在基礎研究方面,國內科研人員研發的新型熱敏脂質體納米藥物載體則進一步改善了傳統脂質體的性能。另外,聚合物納米粒、納米膠束、納米乳等幾種形式的納米藥物也是目前研發的熱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無機納米材料的藥物傳遞以及腫瘤診療一體化方面,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唐芳瓊稱,在眾多納米材料中,介孔二氧化矽被公認為是一種良好的複合多功能納米顆粒的介質,它易於合成,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豐富的表面基團,容易與其他納米材料包括金屬、半導體、金屬氧化物等進行複合,也可以通過不同組裝、修飾作用與化學分子共價偶聯。

為了率先將介孔二氧化矽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研究推進到活體水平,唐芳瓊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納米結構的精細調變,創新性地設計出具有獨特中空、介孔結構的夾心二氧化矽納米材料作為抗腫瘤藥物的載體。

研究發現,夾心二氧化矽納米材料不僅改善了多烯紫杉醇、鹽酸阿黴素、米託蒽醌等十幾種抗腫瘤藥物的毒副作用,腫瘤抑制率提高到75%以上,還能有效提高肝癌、乳腺癌、腦膠質瘤等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

不僅如此,針對腫瘤靶向性差的瓶頸問題,研究人員還設計出一種全新高效的腫瘤靶向策略,即利用間充質幹細胞的腫瘤趨巢性,攜帶載藥夾心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實現對腫瘤細胞的追蹤靶向,釋放藥物到腫瘤組織的各個角落,繼而徹底殺死腫瘤細胞。

除此之外,在無機納米材料研製方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宇亮的含釓金屬富勒烯納米藥物、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梁興傑的納米金藥物載體、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英鴿的納米碳球負載藥物等,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臨床轉化應提速

唐芳瓊表示,目前國際上已經進入臨床的納米藥物有脂質體阿黴素、白蛋白紫杉醇、脂質體兩性黴素等。在我國,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幾種納米藥物製劑應用到了臨床,不僅藥物品種單一,價格也非常昂貴。由於此類藥物基本沒有納入醫保,受益患者也十分有限。

對於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唐芳瓊分析,第一,我國對納米藥物載體基礎研究的投入不夠;第二,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劑型從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受到種種條件的約束限制,這包括人們對納米藥物製劑認知度有所欠缺、研發審批手續過繁等。

在她看來,現階段,我國首先應加大納米藥物載體相關基礎領域的科研投入,如納米新型載體、納米載體體內分布代謝等。更要推動具有我國自主產權納米產品和技術的研發,開發出更多藥物品種的納米藥物製劑,降低其價格。

唐芳瓊還指出,我國也應該積極推動納米藥物製劑的臨床認知度,轉變人們尤其是醫務工作者和臨床應用人群對納米藥物製劑的舊有觀念,而這也是推廣納米藥物臨床應用,使更多患者受益的關鍵因素。

此外,對於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政策層面上都對本國研發的新技術給予政策支持,並為此開設綠色通道,以便縮短新藥研發周期與成本,促進納米新技術向臨床應用轉化。

在唐芳瓊看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我國應該依據國情制定相應的政策,在規範藥物研發市場的同時,推動促進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新藥技術向臨床轉化。」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5-15 第5版 生物周刊)

相關焦點

  • 無機納米材料在超濾膜中的合理應用
    為了增加超濾膜的性能,對膜材料進行有機-無機改性是常用的方法,改性後的膜兼具有機和無機膜的優良特徵,其物化穩定性、抗汙染能力、分離特性和滲透性及膜孔結構完善程度均大大提高。近年來,無機納米材料的快速發展為膜材料的開發與設計開闢了新的方向。
  • 中國科學報: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世界之「最」誕生記
    南開大學教授陳永勝團隊「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剛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陳永勝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得知獲獎,自己的心情十分激動。  「這體現出國家對於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競爭,我感受到從事能源材料研究工作對於國家民族發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感和責任感。」
  • 新型納米無機材料 室內空氣治理專家
    2016年6月5日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保產業協會)主辦,崑山隆達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簡稱「隆達」)的首屆「2016中國室內空氣品質與裝飾材料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的樊春海與黃慶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兩種新型的納米載運體系。
  • 納米材料用於壁畫保護:我靠科學修文物—新聞—科學網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李炫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壁畫的結構由外而內主要包括顏料層、白灰層、草泥層、磚牆層,白灰層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碳酸鈣。隨著時間流逝,白灰層容易失效,從而導致壁畫表層受損,因此需要有效保護。」 目前壁畫保護材料主要分為有機和無機材料兩大類,但是有機保護材料與壁畫本體兼容性差,長時間使用容易老化、變脆變黃,導致機械性下降。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滿足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2020-05-14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新型仿生複合材料通過多重機制分別提高強度和阻尼性能,突破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實現了鎂合金的強度、阻尼和能量吸收效率等多種性能的良好結合,綜合性能優於目前已知的工程材料,有望成為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的新型阻尼減震材料。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然而,腦腫瘤化療藥物區分正常細胞與惡性細胞的能力不強,對正常細胞也有毒害,會引起明顯不良反應,隨著化療藥物劑量的加大,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孫再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因此,腦腫瘤的化療療效根據具體藥物、具體化療方法、是否合併應用輔助用藥等而定。目前,針對腦腫瘤原則上是通過化療獲得最大療效,並且儘可能把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降至最低點。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光電轉換效率為23%的高性能四電極鈣鈦礦/無機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無機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的最大挑戰是研發與金屬有機滷化鈣鈦礦材料兼容的高電導透明電極。基於銀納米線的透明電極會和鈣鈦礦材料反應而影響電池的長期穩定性。傳統磁控濺射透明半導體氧化物過程中產生的高能顆粒會破化鈣鈦礦材料而降低電池性能。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東華大學研發成功新型無機納米纖維彈性材料—新聞—科學網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中國科學報】助力「中國牌」晶態材料再攀高峰
    洪茂椿告訴《中國科學報》,項目建立了以基金資助管理體制與專家學術管理體制相結合的管理結構,即設立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建立分工不同、相互協調與互動、相互制約的有序工作關係。  其中,指導專家組主要發揮「專家規劃、頂層設計、科學指導」的學術職能,負責制定實施規劃書、資助計劃和項目指南,主持項目評審、年度交流會,審閱進展和結題報告,遴選集成項目。
  • 【中國科學報】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有多神奇?
    吳凱豐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介紹說,太陽光聚光技術有聚焦型、反光型和螢光聚光三種。其中聚焦型和反光性都屬於幾何聚光,利用的是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對太陽光實現匯聚,比如常見的放大鏡就可以實現幾何聚光;而螢光型聚光涉及的是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太陽光激發發光團,發出螢光,然後對螢光光子進行波導匯聚。
  • 納米石墨烯與無機納米氫氧化鈣「搭檔」修復古畫的神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使得我們對於各種文物的保護工作更加的重視起來,就連保護工作中也要用到高科技,可以說高科技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無處不在,我們也看到了科技使得古老文明在我們這個時代重新煥發生機,今天小編帶您一起去看看吧!納米級結構材料簡稱為納米材料,廣義上就是指三維空間中至少一維處於納米尺度範圍超精細顆粒材料的總稱。
  • 全無機鈣鈦礦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16.1%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倒裝式」結構設計的全無機鈣鈦礦電池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新研發的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16.1%,而獲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認證的效率亦高達15.6%。香港城市大學學務副校長兼化學及材料科學講座教授任廣禹指出,這次研究成果的突破在於找到了簡單方法,用於製造光電轉換效率與穩定性兼具的全無機鈣鈦礦電池。據悉,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團隊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提高全無機鈣鈦礦光電轉換效率的方法。他們在製備鈣鈦礦的過程中添加了特製的小分子6T1C-4F,以減少表面或晶界的缺陷。
  • 【中國科學報】DNA-二氧化矽固態納米孔實現精確製備
    近年來,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DNA自組裝方法——DNA摺紙技術,即以DNA為模板,合成納米材料和分子器件。但如何提高DNA納米幾何結構的力學性能、突破傳統化學合成在材料結構尺度上的限制等問題仍有待解決。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劉小果告訴記者,二氧化矽是自然界生物礦化石中較為主要的一類。
  • 【中國科學報】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與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做成柔性和半透明,整體耗能低很多。」  尋找電池器件材料  20世紀50年代,太陽能電池開始興起並發展至今,現在應用比較普遍的是矽基太陽能電池。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
  • 新型納米材料有哪些
    納米纖維 指直徑為納米尺度而長度較大的線狀材料。可用於:微導線、微光纖(未來量子計算機與光子計算機的重要元件)材料;新型雷射或發光二極體材料等。靜電紡絲法是製備無機物納米纖維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納米膜 納米膜分為顆粒膜與緻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