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用於壁畫保護:我靠科學修文物—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團隊學生在模擬壁畫上嘗試新材料。


 

李炫華老師(中)帶領學生觀察新材料。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提起文物保護,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特長。但是,在西北工業大學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卻有一群熱心於壁畫保護的材料科學家,他們專攻「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新材料與新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

那麼,當材料應用於壁畫保護,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近日,《先進功能材料》刊發了該中心的論文,詳細闡述了石墨烯增強納米材料對壁畫保護方面的研究進展。

當壁畫保護遭遇材料危機

古代館藏壁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壁畫主要包括建築壁畫、石窟壁畫和墓葬壁畫。墓葬壁畫的時間和範圍分布都很廣泛,從4200年前的石峁遺址壁畫到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發現墓葬壁畫,尤其唐朝,無論數量和質量上都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

但是人類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目前有大量墓葬壁畫出現很多病害,亟須修復。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李炫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壁畫的結構由外而內主要包括顏料層、白灰層、草泥層、磚牆層,白灰層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碳酸鈣。隨著時間流逝,白灰層容易失效,從而導致壁畫表層受損,因此需要有效保護。」

目前壁畫保護材料主要分為有機和無機材料兩大類,但是有機保護材料與壁畫本體兼容性差,長時間使用容易老化、變脆變黃,導致機械性下降。同時,由於形成的膜不透氣,壁畫最終會膨脹、粉化,從而對壁畫造成不可修復的致命傷害。

而類似於氫氧化鈣的無機保護材料,具有兼容性好、耐老化的優點。「在施加到壁畫表面後,氫氧化鈣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並與白灰層融為一體,從而提高白灰層的強度,起到保護作用。」李炫華說。

2000年,義大利學者提出利用納米氫氧化鈣保護壁畫。由於納米尺寸效應,氫氧化鈣的化學、物理特性會發生改變,表面活性及穩定性大幅增加,保護效果會獲得顯著提升。因此,無機納米材料成為了新的壁畫保護材料研究方向。

這個想法實踐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李炫華告訴記者,中外學者用了近20年的努力,嘗試了水溶液法、醇溶液法、微乳液法和鈣金屬法等方法來合成納米氫氧化鈣,但是截至目前合成的氫氧化鈣仍存在著尺寸大、滲透性差、穩定性差、難以純化、操作複雜、成本高等缺點。

「氫氧化鈣的碳化慢、加固強度低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根本原因是還沒有釐清氫氧化鈣成核生長動力學規律,進而難以實現納米氫氧化鈣可控制備等關鍵技術的有效突破。」李炫華說。

發現石墨烯量子點新用途

圍繞這個困擾了科學家近20年的問題,課題組提出了一個新思路——引入石墨烯量子點。他們利用石墨烯量子點表面活性劑的限域效應,有效調控了氫氧化鈣的成核生長動力學速率,讓氫氧化鈣納米材料「可控合成」。

李炫華表示,納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氣相法、固相法(如磨礦)和液相法。相比於其他兩種方法,液相法具有明顯優勢。「這個方法操作方便,合成工藝簡單、成本低,特別是水溶液具有綠色環保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壁畫保護材料通常需要分散到溶液中,利用噴塗、刷塗、注射的方式施加到壁畫表面,這也有利於大規模壁畫保護的實際應用,極大提高使用效率。」

因此,科研人員用水溶液方法巧妙地合成了「氫氧化鈣/石墨烯量子點」雜化納米材料。研究結果顯示,該材料顆粒約為80納米,尺寸均勻,並且對壁畫顏料具有強的黏附性,具備抗紫外線能力。更重要的是,由於石墨烯量子點的增強作用,氫氧化鈣納米材料完全碳化成一種穩定的「方解石」相,對於壁畫加固十分重要。

讓中國考古科學走向世界

陝西省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2014年,西北工業大學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魏秉慶教授發揮團隊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的優勢,提出了「材料科學與文物保護研究」這一新的研究方向。

李炫華坦承,受西方國家文物保護思想和技術的影響,我國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材料技術大都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因此,如何發揮我國理工科學者的優勢、與傳統文物保護有機結合,並且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理念是材料科學與文物保護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4年多科研工作中,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強強聯合」,取得了壁畫保護材料新突破,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授權2項,並成功將研發材料運用到3處著名唐墓壁畫的加固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炫華透露,在後續工作中,課題組還會繼續研發性能更加優異的壁畫保護材料,並進一步擴大這些材料的應用範圍,希望有更多亟待修復的古代壁畫獲得有效保護,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示範。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探討這些材料在其他石質文物、紙質文物、骨質文物乃至整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可能性。

「我們團隊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將目前的前沿科學研究和古老的文物保護聯繫在一起,使文物保護變得科學、嚴謹而有趣,力爭扭轉當前文物保護存在的重人文輕科學和被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的局面。」李炫華說。

《中國科學報》 (2018-10-15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 高光譜成像 一雙慧眼「看」透千年壁畫—新聞—科學網
    而在此協議籤訂之前,我國並沒有對古代畫作特別是壁畫的顏料光譜特徵開展過系統的研究。因為與其他文物的修復工作相比,壁畫修復的工作起步較晚。「壁畫的考古發掘工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至今也不過只有六七十年的時間。國內開展顏料測定工作時間更短,所以目前並沒有系統的顏料資料庫。」王佳解釋說。
  • 納米石墨烯與無機納米氫氧化鈣「搭檔」修復古畫的神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使得我們對於各種文物的保護工作更加的重視起來,就連保護工作中也要用到高科技,可以說高科技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無處不在,我們也看到了科技使得古老文明在我們這個時代重新煥發生機,今天小編帶您一起去看看吧!納米級結構材料簡稱為納米材料,廣義上就是指三維空間中至少一維處於納米尺度範圍超精細顆粒材料的總稱。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球形原子力探針是眾多類型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中的重要成員,球形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進而有利於後續的科學分析。球形探針,十分適合界面力學的精準測量,因為接觸面積是球面,可以精確預測接觸面積和力的關係,因此可以精準的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且不容易破壞樣品,在生物領域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的力學測試,膠體科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隨著科研發展的進程具有明顯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針,如何讓球形探針粘上去不掉下來,成為擺在科學界面前的難題。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新聞—科學網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都有為、琚宜文、王焰新、陳天虎、孫巖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科學網 潘鋒報導】以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 《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在我上學的年代,對文物保護行業還沒有過多的概念。開始學習之後,我體會到了這個行業的有趣,近距離接觸到了以前在書本上看到的各類古建築、古墓葬等等。深入學習之後發現文物保護工作者並不僅僅是要親臨文物,同時肩負的是讓文物以健康的姿態被更多人看到的責任。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深圳晚報記者 楊端端 鹽田紫禁書院《我在故宮修文物》講座剛一結束,被封為「故宮男神」的王津就被一群聽眾圍住,要求合影並加微信。那邊廂另一位講座嘉賓故宮副院長宋紀蓉被「攔截」在洗手間內,幾個年輕女觀眾正熱切地詢問「怎麼成為故宮志願者」等問題。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實現了對釩基正極材料的有效保護,極大緩解了釩溶解問題,獲得了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水系鋅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然而,目前所知,在納米尺度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多級結構尚未見報導。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開幕 千人齊聚直播間—新聞—科學網
    4月25日,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拉開帷幕,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講述納米催化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時,有聽眾在直播間直呼過癮。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催化與材料」和「能源環境」兩大專場,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術大咖在線與觀眾分享科研故事。
  • 「盜墓世家」挖出國寶級壁畫
    經遼寧省文物組專家鑑定,該墓葬是遼代漢人貴族墓葬群,如此大規模家族墓葬群國內罕見  核心提示  62歲的爺爺,18歲的孫子,葫蘆島一個「盜墓世家」的祖孫三代四人來錦州盜墓,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挖掘工作」,一個遼代漢人貴族的家族墓葬群得以重見天日,墓室中出土的石壁畫經遼寧省文物組專家鑑定,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 擴散| 「我心中的國寶」——天津美術館第八屆文物主題夏令營招募...
    擴散| 「我心中的國寶」——天津美術館第八屆文物主題夏令營招募開始了!為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在構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這個夏天,天津美術館將推出「我心中的國寶」文物主題夏令營,邀請少年兒童走進美術館,聆聽國寶故事,體驗傳承技藝。通過有趣的動手實踐詮釋匠人精神,感受中國古人的聰明智慧,弘揚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受到這項藝術的啟發,摺疊操縱經常被巧妙地用在很多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用來構築形狀與功能各異的結構、器件甚至機器。比如,在生物學領域,生物學家可以將DNA單鏈摺疊成複雜的二維形狀。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
  • 納米材料讓天更藍水更清—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