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譜成像 一雙慧眼「看」透千年壁畫—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樂舞圖》韓休墓中的一幅壁畫《樂舞圖》,左側地毯前的男子可以隱約發現改動的痕跡(上圖),經過對高光譜圖像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左側地毯前的男子處原先畫了一個小孩(下圖),後來被修改成了大人。

■本報記者 袁一雪

高光譜成像儀獲取的不再是可見光的圖像,而是顏色光譜反射率的信息,所以不會產生普通相機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呈現相同顏色的色差問題,進而完整且真實地還原色彩與壁畫的狀態。不僅如此,近紅外波段到短波紅外波段對顏料有穿透能力,這意味著高光譜成像儀可以透視壁畫。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與陝西歷史博物館正式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古代壁畫典型顏料庫建設項目和「流動博物館」兩個項目上開展合作。

這次合作的基礎建立在西安光機所擁有的光譜成像技術、光學超高解析度成像等先進的光學技術基礎上。這些曾經在軍工領域大顯身手的前沿技術,在壁畫發掘與保護工作中也脫穎而出,成為記錄壁畫原始信息、辨別顏料成分的「利器」。

看出顏料成分

在古代,顏料多以礦物質、植物等自然物質為主,經過幾千年智慧的積累,同一種顏色可以用不同的物質表達,「比如紅色就包括硃砂、赭石、鉛丹等物質;黃色則可能是纖鐵礦、密陀僧或雌黃等。」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基地辦公室副主任王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舉例說。所以即便看到同一種顏色,也無法立刻判斷到底是哪種物質產生的顏色。「文保工作者看到壁畫的第一時間就想知道顏料的成分。因為壁畫的價值體現在表達內容上,顏料又是表達內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王佳補充道。

既然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得到結論,那麼儀器分析就必不可少。「我們一直在嘗試,通過光學顯微鏡、X射線螢光、雷射拉曼等手段分析,只是精確的儀器往往體積比較龐大,無法帶到發掘現場。所以只能從壁畫上刮取樣品帶回去檢驗。這樣的取樣化驗的方法不可避免會對畫作造成損害。」王佳無奈地說。

高光譜成像儀的出現,讓這些「無奈」迎刃而解。「高光譜成像儀分析顏料成分時完全不需要刮取顏料,是通過與壁畫保持一定距離而進行非接觸式掃描實現的。它判斷顏料成分的依據是不同礦物質具有的光譜特徵不同。可以說,光譜反射率是物質的『指紋』,可以用來識別物質。」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張朋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而且,相較於精確度與體積無法「兼得」的大型儀器,高光譜成像儀經過西安光機所的不懈努力,已經可以適應較狹窄的場地,進行現場勘測。這些都為建立顏料庫提供了基礎。

而在此協議籤訂之前,我國並沒有對古代畫作特別是壁畫的顏料光譜特徵開展過系統的研究。因為與其他文物的修復工作相比,壁畫修復的工作起步較晚。「壁畫的考古發掘工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至今也不過只有六七十年的時間。國內開展顏料測定工作時間更短,所以目前並沒有系統的顏料資料庫。」王佳解釋說。

發現高光譜成像儀可以分辨顏料成分起源於2013年,當時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考古人員正在發掘唐朝宰相韓休的墓葬。韓休墓的發現,與一起盜墓案密不可分。

記錄原始色彩

2006年,陝西省西安市民警破獲了一起盜墓案,在查看被收繳的硬碟時,發現了一組壁畫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壁畫繪製精美,人物神情惟妙惟肖。通過衣著體態和面容形象,專家判斷這是盛唐時期的墓室壁畫。經過幾年的審問,盜墓人終於吐露,這是從位於西安南郊郭辛莊村的一處古墓內拍攝的。

2013年,這一墓葬在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辦郭辛莊村被發現。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該古墓是唐代官員韓休與夫人合葬之墓。墓葬深約11米,坐北向南,墓道至墓室總長約40米。雖然遭到嚴重盜擾,但墓葬形制基本保存完整,還出土了雞、鴨、牛、馬、駱駝等陶質文物140餘件。更讓考古者們驚喜的是墓中的壁畫幾乎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且精美絕倫。

墓室內,東壁繪製的是樂舞圖,西壁是6幅條屏式的樹下高士圖,南壁是玄武圖,在北壁的東部則發現了山水圖。但遺憾的是,西壁的6幅圖中有兩幅不翼而飛,南壁的玄武圖也被破壞殆盡;幸運的是,東壁滿繪的樂舞圖是近10年來,陝西省發現的最完整的樂舞圖,圖中男性胡人樂隊和女性唐人樂隊就像鬥舞一般,在春日的閒暇時光裡為墓主人表演,「這幅壁畫恰巧反映了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為現代『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證據」。王佳說。更重要的是,北壁東部發現的山水畫也將我國山水畫成熟期提前。「以前,專家們一直認為山水畫的成熟期是在宋代,但是這幅壁畫中山水的畫法顯示,在唐朝山水畫已經進入了成熟期。」王佳說。

為了更好地將壁畫完整地記錄下來,陝西歷史博物館邀請西安光機所加入到保護壁畫的工作中。「因為墓穴打開後,空氣會讓顏料的成分不穩定,進而產生變化。高光譜成像儀可以第一時間將顏色記錄下來。」張朋昌解釋說。

透視塗改痕跡

高光譜成像儀果然不負眾望,其可以接近100%復原壁畫的被發掘的狀態,甚至可以還原壁畫曾經修改的部分。這雙「慧眼」得益於高光譜成像儀可以覆蓋範圍更廣的光譜。

從原理上講,光是一種電磁波,但是人眼可見的波段有限,即400nm至760nm波段,普通相機拍出的照片呈現的便是可見光的部分。而在760nm~2500nm的波段,雖然人眼看不到,卻可以被儀器捕捉到,比如一些紅外相機等就可以呈現一部分波段的圖像。

高光譜成像儀則覆蓋了光波更廣的範圍,包括可見光、近紅外(760nm~1000nm)和短波紅外區域(1000nm~2500nm)。「我們可以再將400nm至2500nm區間的波長劃分為寬度為N納米的區間。對於同一幅場景,我們按波長從小到大依次用每一個區間波長的光去拍攝圖像,將得到2500~400/N幅圖像,這組圖像作為整體被稱作高光譜圖像。」張朋昌解釋說。

正因為高光譜成像儀獲取的不再是可見光的圖像,而是顏色光譜反射率的信息,所以不會產生普通相機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呈現相同顏色的色差問題,進而完整且真實地還原色彩與壁畫的狀態。不僅如此,近紅外波段到短波紅外波段對顏料有穿透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透視壁畫」。張朋昌說。

在對樂舞圖進行掃描時,張朋昌等人就發現左側地毯前的男子隱約有改動的痕跡。經過對高光譜圖像的進一步分析發現,證實了研究人員的想法:左側地毯前的男子處原先畫了一個小孩,後來被修改成了大人。更有意思的是,墓室壁畫中類似的塗改還有多處,比如,在壁畫右側地毯左下角還有一處被塗改掉的兔子。那麼,為何墓室的壁畫會被塗改,這些被塗改的內容與後來的成人有何關係?高光譜成像儀的發現為後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除了「看到」畫中被塗改的痕跡,高光譜成像儀還能夠將細小的裂紋完整呈現,「這些細節反映了壁畫的健康狀況,對後期對其修復和保護工作都能提供思路,如果被忽略則可能錯過重要的信息」。張朋昌說。

為了完美地將細節復原,高光譜成像儀對工作環境的要求也是極高的,「首先要摒除一切環境光的幹擾」,張朋昌說。所以在工作時,他們會將墓室內的環境光屏蔽,同時打開自己攜帶的光源,「將無關光源擋住後才能保證高光譜成像儀採集的數據準確。」張朋昌繼續解釋道。

效力後續文保

參與韓休墓壁畫的發掘工作讓張朋昌難忘,因為這是對高光譜成像儀應用領域開拓的嘗試,同樣將這次經歷銘記於心的還有王佳,他說:「這是我第一次進入真正的墓室,之前我一直在博物館內的文物修復室工作。」他還記得在發掘的不到兩年時間內,作為發掘人員,他們經歷了地上接近40攝氏度高溫,墓葬中卻只有十幾攝氏度的高溫差。「當時是夏天,室外溫度極高,但墓室內因為在地下11米的地方,所以溫度不高。而且裡面空氣不新鮮,我們每隔半個小時就要爬到地面上透透氣。」王佳說,「計算下來一天的爬上爬下的距離與攀上30層樓相差無幾。」而且,很多在實驗室可以使用的材料在墓室內卻失效了。於是一邊開發尋找新的材料,一邊抓緊時間進行壁畫揭取工作。當王佳看到壁畫安全運到博物館並修復完成後,「覺得吃再多苦都值得」。

壁畫的發掘工作的成功也讓雙方看到了進一步合作的前景。於是就有了籤訂協議建立顏料庫的一幕。「我們將會從館藏壁畫入手,慢慢擴展。」王佳說,「希望最終形成中國古代壁畫的顏料庫。」目前,我國古代壁畫一般被分為三類,包括墓葬壁畫、石窟壁畫和建築壁畫。但有些壁畫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保留在原地,就會被搬遷到博物館或其他文保單位進行修復保護,被稱為館藏壁畫。「目前,我國陝西地區大部分被發掘的唐代墓葬壁畫都在陝西歷史唐代墓葬壁畫博物館內。」王佳介紹說。

在發掘現場,韓休墓中的壁畫除了一部分被高光譜成像儀掃描過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為較為脆弱,不適宜當場掃描,直接被揭取後收入博物館進行修復。現在,壁畫的修復工作接近完成,接下來又到了高光譜成像儀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們也是邊實踐邊研究,關於算法的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張朋昌說。

王佳也表示,除了顏料資料庫的合作外,還能通過科技進行哪些文保工作需要具體再探討。「我們將繼續與西安光機所召開研討會,先介紹我們修復的手段和過程,雙方再從過程中尋找科技的靈感。」

《中國科學報》 (2018-02-0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高光譜成像 一雙慧眼「看」透千年壁畫
    未來,雙方將在古代壁畫典型顏料庫建設項目和「流動博物館」兩個項目上開展合作。  這次合作的基礎建立在西安光機所擁有的光譜成像技術、光學超高解析度成像等先進的光學技術基礎上。這些曾經在軍工領域大顯身手的前沿技術,在壁畫發掘與保護工作中也脫穎而出,成為記錄壁畫原始信息、辨別顏料成分的「利器」。
  • 【中國科學報】擦亮高光譜遙感這雙慧眼
    而這樣的做法放到今天已不再神奇,高光譜遙感技術會把這些偽裝統統撕掉。  它的獨特魅力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副所長張兵始終為之著迷。在他看來,這項技術在國防軍事、精準農業、水環境監測、地礦勘察等諸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他願意畢其一生去擦亮高光譜遙感這雙慧眼。
  • 借肝病醫生「一雙慧眼」—新聞—科學網
    而此次推出的最新MigTE技術(基於瞬時彈性成像技術)的無創檢測有望解決現有技術在臨床上的不足。 「這就相當於我們肝病醫生多了『一雙眼睛』,可以更方便準確地做出肝硬化和肝纖維化診斷。」徐小元說。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發布的iLivTouch產品支持全球獨有的MigTE多通道影像引導瞬時彈性成像技術。
  • 打造一雙「慧眼」去看星光璀璨
    人眼的瞳孔調節範圍是2-8毫米,能看到的最暗天體只到6.5等,用裸眼觀測土星時,我們看不到它的美麗光環,更看不到木星由4個大衛星圍繞旋轉的畫面,所以地心說統治了地球兩千年。另外,製造鏡片,要求材料均勻且透明度高,它的生產非常困難,並且折射材料會產生色差。天文學家繼而轉向研究反射式望遠鏡,並不斷革新製造技術:鏡面拼接技術採用較小的子鏡拼接代替一整塊主鏡;薄鏡面技術讓鏡面厚度由米級下降為釐米級,重量大大減輕;主動光學技術與自適應光學技術,則讓成像的像質更加精細。科學家們還發明了幹涉技術,將多臺望遠鏡通過幹涉技術,達到更高的解析度。
  • 「慧眼」直測宇宙最強磁場—新聞—科學網
    慧眼衛星藝術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10億特斯拉!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通過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科研人員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的一次暴發進行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強度可達10億特斯拉。目前,人類在地球實驗室可製造出的最高磁場強度為幾十特斯拉,二者相差數千萬倍。
  • 離黑洞最近的噴流,慧眼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2018年3月,黑洞X射線雙星MAXI J1820+070爆發,成為一百多天裡空中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
  • 多光譜與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區別
    多光譜、高光譜甚至是超光譜首先是應用於衛星的遙感,遙感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獲得地球以及其他星球信息重要的手段之一。利用遙感成像系統得到的地球資源信息已成為人類開發、合理的利用、管理和監測地球資源及環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在農業、地質、森林、水利、土壤、海洋、環境、大氣研究等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什麼是高光譜成像技術?
    高光譜成像技術是近二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基於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數據技術,其最突出的應用是遙感探測領域,並在越來越多的民用領域有著更大的應用前景。它集中了光學、光電子學、電子學、信息處理、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是傳統的二維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門新興技術。
  • 女科學家講科普:來自太空的「慧眼」——航天遙感紅外探測器
    有首歌唱得好:「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 要看清世界萬物,更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需要那些超越人類視力極限的智慧之眼。 01 為什麼要到太空去看地球? 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世界無限,人眼的視野卻是有限的。
  • 高光譜成像技術及其應用(附:IR近紅外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高光譜生產廠商Specim的中國區代理,易科泰生態技術公司可以提供全面的高光譜成像技術應用創新方案。MWIR和LWIR等  可選配Thermo-RGB紅外熱成像  應用案例:  案例1:2015年發表的論文「Hyperspectralopticaltomographyofintrinsicsignalsintheratcortex」一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鼠大腦皮層的高光譜成像,研究者發現有氧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分別在529nm
  • 癌症患者的福音,給放療安裝一雙「超聲的慧眼」!
    因為,放療缺乏一雙「精準的眼睛」。在放療的過程中,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離子束需要準確地照射到腫瘤位置,通常位置的誤差要求小於5%。目前的做法是,醫生讓病人體位固定好的情況下進行在X線或CT等的影像學成像確定靶位,然後在病人的體表皮膚或固定用的器具上畫上各種標誌線。放療時根據這些標記線進行身體的再次固定。
  • 高光譜成像的傳感器和相機要求
    通過適當的組件選擇,高光譜成像技術可提供可見光範圍以外的有效圖像捕獲。高光譜成像(HSI)技術最初用於地球觀測,已擴展到各個領域,從工業分類到醫學研究,例如科學家利用該技術生成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資料庫。隨著圖像傳感器和照相機的改進,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正在發現越來越多的高光譜成像應用,包括食品質量控制,製藥過程控制,塑料分選和生物測量。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簡介及其應用概述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結合在一起,在探測物體空間特徵的同時並對每個空間像元色散形成幾十個到上百個波段帶寬為10nm左右的連續光譜覆蓋。它以高光譜解析度獲取景物或目標的高光譜圖像。在陸地、大氣、海洋等領域的研究觀測中有廣泛的應用。
  • 「全深海慧眼」系統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的「滄海」號上「全深海慧眼」實現全海深超高清拍攝、3D拍攝並支持實現萬米深海電視直播 「滄海」號是給「奮鬥者」號在萬米洋底「打光拍照」的「專用攝影師」。 該研究團隊圍繞全海深成像技術中深海高壓下光學幹艙密封、水體折射率變化帶來像差、水體中成像色彩失真等關鍵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工作,通過構建多參數像差校正的水下成像光學系統及水下圖像增強模型,突破大開孔結構、超彈性密封件接觸應力分布、超高耐壓觀察窗等關鍵工藝,突破多路超高清視頻實時採集及傳輸、高精度3D同步拍攝等關鍵技術,使攝像機具有水下光學變焦、實時本地存儲、實時傳輸、實時觀看、遠程控制等功能
  • 光譜儀廠家/GLMY告訴你高光譜儀器發展前景
    看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眾或許會對如下場景有印象:技術人員用一臺儀器掃描古字畫,掃描信息經過專業處理後,文物修復專家就能發現字畫上肉眼看不見的信息,甚至還能分析出繪畫技法和當時用的顏料。其實這臺機器的就是我們所謂的「高光譜儀器」。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鏡頭的選擇和鏡頭參數計算
    鏡頭是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關鍵設備,它的質量(指標)優劣直接影響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整機指標,因此,鏡頭的選擇是否恰當關係到高光譜成像光譜儀整機的質量。  1、鏡頭的分類  (1) 以鏡頭安裝分類  所有的高光譜成像光譜儀鏡頭均是螺紋口的,CCD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鏡頭安裝有兩種工業標準,即C安裝座和CS安裝座。
  • 光譜成像知多少
    光譜成像技術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前身是多光譜遙感成像技術。由於光譜成像具有良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光譜成像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經發展出多種光譜成像技術,成像光譜儀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二元光學元件既是色散元件也是成像元件,利用單色面陣探測器沿光軸方向對所選波段成像範圍進行掃描,每一位置對應相應波長的成像區。
  • 淺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世界名畫賞析領域的應用
    高光譜圖像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檢測技術,它能夠同時探測目標的二維幾何空間與一維光譜信息,獲取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的圖像數據。我們可以根據獲得的高光譜數據,分析得到具有診斷性意義的物質光譜特徵,建立代表物質特性的「指紋光譜」(每種物質都有的自己獨特的光譜特徵),接著便可以針對高光譜圖像中每個像元的光譜反射率曲線,基於光譜匹配與特徵分析,利用光譜信息直接識別目標物質。
  • Camlin高光譜成像系統實測分享
    上周我們收到很多客戶郵寄過來的樣品,給大家分享幾個用高光譜成像系統測試的結果從下圖的高光譜圖像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皮下脂肪組織和血管分布情況。同時,圖4中食指被項圈緊扎5分鐘後,在高光譜圖像中可以明顯看出食指血管已充血。
  • 高光譜成像技術在菸草行業的應用總結
    近年來,隨著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發展,基於高光譜原理的無損傷測試技術已經逐步在農業上得到應用,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多種作物進行了光譜反射率及化學組分的相關性研究。高光譜預測在菸草上的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李向陽等採用逐步回歸方法建立了K326烤菸葉片菸鹼含量的回歸方程,認為一階導數光譜回歸模型的模擬效果較好,但要達到田間實時實地檢測,還要考慮外界環境的影響[7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