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2021-01-21 DeepTech深科技

9 月 30 日,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能夠設計和製備 mRNA 藥物遞送載體的平臺技術,通過這個平臺,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脂質納米粒載體,可以用來遞送對抗癌症的 mRNA 疫苗。

mRNA 疫苗是一種基於信使 RNA 的新型疫苗,最近幾年,mRNA 疫苗吸引了國際上各大製藥公司的關注,並積極投入到 mRNA 疫苗用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腫瘤的治療研究。

完成這項研究的團隊陣容堪稱豪華。論文通訊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癌症綜合研究所的 Daniel Anderson 教授;而另一位論文重要作者 Robert Langer 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13 位學院教授之一,被谷歌學術列為歷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七個人之一。

研究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助理教授李林鮮,從博士期間便一直從事用於 RNA 遞送的脂質納米粒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其在 2017 年還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李林鮮表示,「和其它 RNA 藥物的問題一樣,mRNA 疫苗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 mRNA 有效地遞送到細胞內,完成抗原蛋白的翻譯製造,並引起足夠的抗原特異性反應。類似人體脂肪組織的脂質納米粒正在被開發作為 mRNA 疫苗的遞送載體,但是由於傳統脂質納米粒的開發過程進展緩慢,目前開發出來的有效遞送載體非常有限。」

(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我們開發了一個新的平臺技術,可以利用平行合成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脂質納米粒庫,然後通過結合高通量篩選技術,我們快速篩選到合適的脂質納米粒作為 mRNA 疫苗的載體。」李林鮮說道。

李林鮮認為,這次發表的載體平臺技術,代表著 mRNA 載體技術最新一代的進展。mRNA 藥物可以說是生物製藥領域的下一個風口,也是各大製藥公司都正在積極布局的賽道。目前有超過二十個 mRNA 藥物在臨床研究階段,相信很快就會有一系列 mRNA 藥物上市。

抗腫瘤的 mRNA 疫苗

在新藥研發領域,針對目標蛋白的靶向療法已經成為主流,針對 DNA 突變的基因療法也正如火如荼,而作為基因和蛋白質之間橋梁的 mRNA,近年來正越來越受關注。

mRNA 是由 DNA 作為模板轉錄而來,攜帶有遺傳信息並指導蛋白質合成的一類單鏈核糖核酸。將 RNA 作為一種藥物,理論上具有諸多傳統藥物不具備的優勢:比如,mRNA 翻譯快速,起效更快,並且本身也有激活免疫反應的作用;同時,mRNA 藥物生產簡單、易於改造、合成快速、成本較低;更重要的是,mRNA 藥物不局限於分裂細胞,沒有整合宿主基因組的風險,且會在體內自動降解。

上世紀 90 年代,科學家首次嘗試將體外轉錄的 mRNA 注射到小鼠體內,結果檢測發現其可在小鼠體內表達活性,並產生相關蛋白。這種直接注射 mRNA 的方法能夠通過表達特定蛋白,產生免疫反應,成為了 mRNA 疫苗的雛形。

(來源:MIT News)

mRNA 疫苗的工作原理,可以理解為攜帶細胞製造抗原蛋白指令的 mRNA,進入人體後被細胞吞噬,細胞內的蛋白質製造工廠便根據指令,將抗原蛋白製造出來,從而激活免疫系統,引起特異性的免疫反應。

與傳統的重組蛋白疫苗、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相比,mRNA 疫苗製備步驟簡單。比如,當一種新型流感病毒開始傳播的時候,在沒有疫苗庫存的情況下,通過雞胚培養批量生產流感疫苗需要九周的時間,而生產 mRNA 疫苗僅需要一周。這對於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有著重大意義。

此外,mRNA 疫苗比傳統重組疫苗更耐高溫也更加穩定。「傳統疫苗需要冷鏈運輸也需要在冰箱保存,如果運輸或者保存不當,都容易造成疫苗失效,而 mRNA 疫苗可以在 40 攝氏度下有效保存一年不失效,在 70 攝氏度下能有效保存三個月。」李林鮮表示。

圖 | 個性化癌症疫苗的流程(來源:uconn.edu)

而且,由於 mRNA 能夠快速合成的特性,mRNA 也成為精準醫學背景下製作個性化疫苗非常合適的選擇,尤其是對於癌症這種異質性極高的疾病。和其它熱門免疫療法類似,針對癌症的 mRNA 疫苗一般起治療作用,而不是傳統的預防作用,目的是促使免疫細胞介導的應答,從而達到清除或者減少腫瘤細胞的目的,目前被認為是極具前途的癌症治療方法。

風投追捧背後的技術較量

雖然動物實驗表明了 mRNA 可以發揮類似疫苗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傳染病和癌症的目的,但由於 mRNA 易在體內降解且缺乏有效的遞送載體,因此從上世紀 90 年以來,核酸藥物遞送體系的開發,就一直是技術突破的關鍵。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以魚精蛋白、陽離子高分子 PEI、陽離子脂質體為代表的第 1 代 RNA 遞送系統,到九十年代末以可降解可離子化高分子為代表的第 2 代遞送系統,再到近些年出現的第 3 代可離子化脂質納米粒載體,RNA 藥物遞送載體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 RNA 製藥產業的蓬勃發展。

目前全球 mRNA 製藥領域,已經形成非常年輕卻都充滿傳奇色彩的三巨頭——成立於 2010 年,去年底創下史上最大規模生物技術 IPO 的 Moderna Therapeutics;歐洲最大生物技術獨角獸,今年 7 月 10 日完成歐洲生物技術公司有史以來最大一筆融資的 BioNTech;以及 mRNA 製藥行業的領軍企業 CureVac。

圖 | 創下史上最大規模生物技術 IPO 的 Moderna Therapeutics(來源:Moderna)

作為 mRNA 藥物的核心技術與門檻之一,最先進 RNA 製劑和遞送的技術較量,一直是這些新興 RNA 製藥巨頭研發領域的重中之重。

其中,Moderna 採用的是可以較好維持 RNA 穩定性的脂質體納米粒(LNP)遞送技術;BioNTech 採用的是脂質體運載 Lipoplexes(LPX)技術;而 CureVac 最初使用的是魚精蛋白製劑技術,不過由於該技術對 RNA 的保護較弱,因此 CureVac 通過與 Acuitas Therapeutics 合作也獲得了 LNP 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的重要作者 Robert Langer 教授,正是 Moderna 的聯合創始人;而通訊作者 Daniel Anderson 也是推動技術產業化的高手,他作為聯合創始人的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是繼張鋒創辦的 Editas Medicine 和 Jennifer Doudna 創辦的 Intellia Therapeutics 之後,第三家 CRISPR 上市公司。

Robert Langer 和 Daniel Anderson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已經開始主攻 RNA 藥物遞送領域,並曾開發了聚 beta 氨基酯遞送系統。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Daniel Anderson、Robert Langer 和李林鮮等人開發的新型 mRNA 疫苗遞送系統,可以認為是第 3.5 代 RNA 藥物遞送系統。因為之前第 3 代系統主要側重於不同組織和細胞的蛋白表達量和載體毒性,而這次報導的遞送系統不單是提高蛋白的表達量,還能夠促進 STING 信號通路介導的免疫細胞活化。

STING 被認為是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中心調節因子。當受到刺激時,STING 會誘導 I 型幹擾素、細胞因子和 T 細胞募集因子的表達,從而導致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天然效應細胞(如 NK)以及腫瘤特異性 T 細胞的激活。

mRNA 疫苗在體內表達抗原的同時還能激活 STING 信號通路,顯著增強了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在腫瘤動物模型上,也觀察到了更好的腫瘤抑制效果。這也意味著,mRNA 疫苗可與其它癌症治療方法,如檢查點抑制劑和免疫激動劑相結合,以獲得更全面的癌症治療效果。

圖 |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助理教授李林鮮(來源:受訪者供圖)

李林鮮表示,團隊下一步將開展相關臨床試驗,將 mRNA 疫苗推向市場。團隊還會成立新的公司,進行下一代 mRNA 藥物的開發。「三大 mRNA 製藥公司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疫苗上,這次我們開發的遞送技術比目前三個公司的 mRNA 疫苗遞送技術更好,是下一代的 mRNA 疫苗遞送技術。」

對於 RNA 藥物的未來前景,李林鮮認為,作為生物體自身的重要生物分子,將 mRNA 作為藥物有其獨特的先進性,近十年來載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得 mRNA 藥物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晶泰科技孵化,MIT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
    METiS 劑泰醫藥由知名 AI 藥物晶型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孵化而來,公司繼承了晶泰科技的 AI 實力,並選擇聚焦於藥物遞送、製劑研發賽道,是全球首家以 AI 驅動的藥物製劑開發初創公司。其可以為生物製藥公司提供製劑開發和優化服務,同時也會基於其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搭建製劑新藥管線等。
  • ...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IND丨專訪劑泰醫藥
    METiS 劑泰醫藥由知名 AI 藥物晶型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孵化而來,公司繼承了晶泰科技的 AI 實力,並選擇聚焦於藥物遞送、製劑研發賽道,是全球首家以 AI 驅動的藥物製劑開發初創公司。其可以為生物製藥公司提供製劑開發和優化服務,同時也會基於其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搭建製劑新藥管線等。
  • 中國科學家用10年解決mRNA遞送難題,回國創業開啟新徵程
    David Berry 所指的這家位於亞洲的公司則是由李林鮮博士創辦的深信生物,「深信生物正在改進 mRNA 的遞送技術,以突破 mRNA 療法的瓶頸。他們的目標不僅是製造更有效的疫苗,而且還為遺傳病患者提供治療方法」, David Berry 表示。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公司總部位於美國首都大華府地區,在中國蘇州和廣州建有分公司。公司管理團隊由一批來自美國頂尖製藥公司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目前,聖諾製藥已構建了豐富的核酸幹擾創新藥物產品線,治療領域覆蓋腫瘤和抗纖維化治療。
  • RNA藥物前途無限,遞送系統成研發瓶頸
    其中,反義核酸發現最早,獲批的藥物最多,發展較成熟,但反義核酸藥物不及siRNA藥物高效,siRNA藥物在組織細胞遞送上尚有一定的瓶頸,2018年上市的首個siRNA藥物已經可以有效遞送到器官和組織,隨著藥物遞送系統的進一步突破,siRNA藥物將逐漸替代反義核酸藥物,成為主流RNAi藥物。
  • 受章魚啟發 中國學者研發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載體
    在研發過程中,研究團隊受到章魚的啟發,成功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手臂」滲透素。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0月11日電 (孫國根 陳靜)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記者11日獲悉,經過近8年攻關,復旦大學藥學院魏剛教授研究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對治療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新一代抗體藥物大盤點
    抗體藥物已成為整個製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本文盤點了新一代抗體藥物,包括ADC、工程抗體、多特異性抗體、非免疫球蛋白配體等。新一代抗體藥物盤點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絕大多數都處於Ⅰ期研究中。腫瘤無疑是最主要的領域,其中50%的腫瘤單克隆抗體新藥屬於新一代抗體。這些改變將增加新產品療效,並提供產品差異化和生命周期管理的機遇。
  • mRNA疫苗的三道必答難題:遞送、給藥、專利
    因此,mRNA 疫苗需要有合適的遞送載體將其遞送至體內,才能有更好的免疫效果,開發高效無毒的遞送系統是 mRNA 疫苗成功的關鍵。生輝此前已經總結了上述幾類 RNA 藥物的要點(點擊查看《瓶頸》)。本文將著重分析 mRNA 疫苗的遞送究竟有那幾道難題要解答?
  • 第三代siRNA藥物:核酸修飾+靶向遞送
    基於GalNAc綴合物的直接靶向遞送的siRNA是第三代siRNA藥物,之所以歸入新的一代,是因為跟第二代脂質體遞送足以形成「降維攻擊」的優勢差:「直接」遞送,避免了脂質分子的免疫原性和細胞毒性;「靶向」提高療效的同時增加了安全性。
  • A輪融資8800萬美元,原強生班底欲用新型蛋白質平臺破解RNA藥物遞送...
    據了解,本輪所籌資金將會用於推動 Aro 針對遺傳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在研管線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對於本輪融資,Northpond Ventures 公司的董事 Shaan Gandhi 表示:「Aro 獨特、專有的 Centyrin 平臺在罕見疾病的治療上具有巨大潛力。其還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領導團隊,在藥物發現和臨床開發方面碩果纍纍。
  • 全球mRNA製藥全景圖
    LUNAR-OTC是一種低劑量,全身給藥的mRNA藥物,它利用Arcturus創新性的信使RNA構建體和專有的LUNAR®遞送系統將OTC信使RNA遞送至肝細胞。Acuitas的關鍵技術在於開發基於脂質納米粒(LNP)的核酸治療藥物輸送系統,可應用於開發疫苗、單克隆抗體、遺傳病藥物及基因編輯療法等,將藥物遞送至身體需要的部位。在核酸藥物領域,最大的挑戰就是遞送系統,LNP技術是目前核酸領域應用較為廣泛的遞送技術類型。Moderna和CureVac均曾與Acuitas合作,獲得其LNP技術的授權,但該合作也曾引起專利糾紛。
  • 香港城市大學史家海:細胞外囊泡將顛覆遞送系統的傳統認知丨專訪
    北京時間 7 月 1 日,基於紅細胞外囊泡(RBCEV)的藥物及基因治療遞送平臺 Carmine Therapeutics 宣布與國際製藥巨頭武田製藥達成 9 億美元的藥物研發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針對兩個靶點,共同展開對罕見病的藥物研發合作。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Chan通訊單位:多倫多大學DOI: 10.1038/s41565-020-0759-5背景介紹遞送系統是21世紀最熱點的研究領域之一,能夠將藥劑、造影劑、免疫療法、基因編輯等通過遞送載體從體外輸送到體內特定的位置,其所具有的細胞及分子的精準度為疾病的診療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
  • 中國學者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 可被開發為新型藥物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學者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 可被開發為新型藥物中新社上海5月27日電 (孫國根 陳靜)記者27日獲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教授等研究員人員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對開發新冠病毒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領導的團隊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在蘇州競立制氫設備有限公司及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製造的規模化鹼性電解水制氫中試示範工程設備上實現了穩定運行。
  • 中國學者百家爭鳴
    那麼,近期的中國學術界又有何新進展呢?Nature:中國學者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AD中的作用γ-分泌酶是AD發病過程中的重要致病分子。小分子γ-分泌酶調節劑(GSMs)可特異地抑制Aβ42產生而不影響其他位點和底物切割, 已經成為AD藥物開發有前途的策略之一。
  • 中國藥科大學莫然團隊開發新的水蛭素遞送方法
    一種安全有效的系統,用於通過響應凝血信號的變化來傳遞抗凝劑,以模仿生理學的負反饋機制,為抗凝治療提供了希望和潛力。2020年10月9日,中國藥科大學莫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題為「Self-regulated hirudin delivery for anticoagulant therap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由自調控納米凝膠組成的閉環水蛭素遞送平臺,用於抗凝治療,它可以根據血栓的病理過程精確調整水蛭素的釋放曲線。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領導的團隊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在蘇州競立制氫設備有限公司及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製造的規模化鹼性電解水制氫中試示範工程設備上實現了穩定運行。
  • Angew Chem:新的脂質體遞送系統將大大增強抗癌藥物功效
    2014年5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抗癌藥物輸送方法,在觸發藥物釋放之前,基本上可將藥物「走私」進入癌細胞。該方法可以比喻為殺癌「炸彈」和「雷管」分開,直到他們進入癌細胞裡面,在那裡他們再結合破壞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