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0 日,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能夠設計和製備 mRNA 藥物遞送載體的平臺技術,通過這個平臺,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脂質納米粒載體,可以用來遞送對抗癌症的 mRNA 疫苗。
mRNA 疫苗是一種基於信使 RNA 的新型疫苗,最近幾年,mRNA 疫苗吸引了國際上各大製藥公司的關注,並積極投入到 mRNA 疫苗用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腫瘤的治療研究。
完成這項研究的團隊陣容堪稱豪華。論文通訊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癌症綜合研究所的 Daniel Anderson 教授;而另一位論文重要作者 Robert Langer 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13 位學院教授之一,被谷歌學術列為歷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七個人之一。
研究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助理教授李林鮮,從博士期間便一直從事用於 RNA 遞送的脂質納米粒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其在 2017 年還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李林鮮表示,「和其它 RNA 藥物的問題一樣,mRNA 疫苗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 mRNA 有效地遞送到細胞內,完成抗原蛋白的翻譯製造,並引起足夠的抗原特異性反應。類似人體脂肪組織的脂質納米粒正在被開發作為 mRNA 疫苗的遞送載體,但是由於傳統脂質納米粒的開發過程進展緩慢,目前開發出來的有效遞送載體非常有限。」
(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我們開發了一個新的平臺技術,可以利用平行合成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脂質納米粒庫,然後通過結合高通量篩選技術,我們快速篩選到合適的脂質納米粒作為 mRNA 疫苗的載體。」李林鮮說道。
李林鮮認為,這次發表的載體平臺技術,代表著 mRNA 載體技術最新一代的進展。mRNA 藥物可以說是生物製藥領域的下一個風口,也是各大製藥公司都正在積極布局的賽道。目前有超過二十個 mRNA 藥物在臨床研究階段,相信很快就會有一系列 mRNA 藥物上市。
抗腫瘤的 mRNA 疫苗
在新藥研發領域,針對目標蛋白的靶向療法已經成為主流,針對 DNA 突變的基因療法也正如火如荼,而作為基因和蛋白質之間橋梁的 mRNA,近年來正越來越受關注。
mRNA 是由 DNA 作為模板轉錄而來,攜帶有遺傳信息並指導蛋白質合成的一類單鏈核糖核酸。將 RNA 作為一種藥物,理論上具有諸多傳統藥物不具備的優勢:比如,mRNA 翻譯快速,起效更快,並且本身也有激活免疫反應的作用;同時,mRNA 藥物生產簡單、易於改造、合成快速、成本較低;更重要的是,mRNA 藥物不局限於分裂細胞,沒有整合宿主基因組的風險,且會在體內自動降解。
上世紀 90 年代,科學家首次嘗試將體外轉錄的 mRNA 注射到小鼠體內,結果檢測發現其可在小鼠體內表達活性,並產生相關蛋白。這種直接注射 mRNA 的方法能夠通過表達特定蛋白,產生免疫反應,成為了 mRNA 疫苗的雛形。
(來源:MIT News)
mRNA 疫苗的工作原理,可以理解為攜帶細胞製造抗原蛋白指令的 mRNA,進入人體後被細胞吞噬,細胞內的蛋白質製造工廠便根據指令,將抗原蛋白製造出來,從而激活免疫系統,引起特異性的免疫反應。
與傳統的重組蛋白疫苗、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相比,mRNA 疫苗製備步驟簡單。比如,當一種新型流感病毒開始傳播的時候,在沒有疫苗庫存的情況下,通過雞胚培養批量生產流感疫苗需要九周的時間,而生產 mRNA 疫苗僅需要一周。這對於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有著重大意義。
此外,mRNA 疫苗比傳統重組疫苗更耐高溫也更加穩定。「傳統疫苗需要冷鏈運輸也需要在冰箱保存,如果運輸或者保存不當,都容易造成疫苗失效,而 mRNA 疫苗可以在 40 攝氏度下有效保存一年不失效,在 70 攝氏度下能有效保存三個月。」李林鮮表示。
圖 | 個性化癌症疫苗的流程(來源:uconn.edu)
而且,由於 mRNA 能夠快速合成的特性,mRNA 也成為精準醫學背景下製作個性化疫苗非常合適的選擇,尤其是對於癌症這種異質性極高的疾病。和其它熱門免疫療法類似,針對癌症的 mRNA 疫苗一般起治療作用,而不是傳統的預防作用,目的是促使免疫細胞介導的應答,從而達到清除或者減少腫瘤細胞的目的,目前被認為是極具前途的癌症治療方法。
風投追捧背後的技術較量
雖然動物實驗表明了 mRNA 可以發揮類似疫苗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傳染病和癌症的目的,但由於 mRNA 易在體內降解且缺乏有效的遞送載體,因此從上世紀 90 年以來,核酸藥物遞送體系的開發,就一直是技術突破的關鍵。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以魚精蛋白、陽離子高分子 PEI、陽離子脂質體為代表的第 1 代 RNA 遞送系統,到九十年代末以可降解可離子化高分子為代表的第 2 代遞送系統,再到近些年出現的第 3 代可離子化脂質納米粒載體,RNA 藥物遞送載體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 RNA 製藥產業的蓬勃發展。
目前全球 mRNA 製藥領域,已經形成非常年輕卻都充滿傳奇色彩的三巨頭——成立於 2010 年,去年底創下史上最大規模生物技術 IPO 的 Moderna Therapeutics;歐洲最大生物技術獨角獸,今年 7 月 10 日完成歐洲生物技術公司有史以來最大一筆融資的 BioNTech;以及 mRNA 製藥行業的領軍企業 CureVac。
圖 | 創下史上最大規模生物技術 IPO 的 Moderna Therapeutics(來源:Moderna)
作為 mRNA 藥物的核心技術與門檻之一,最先進 RNA 製劑和遞送的技術較量,一直是這些新興 RNA 製藥巨頭研發領域的重中之重。
其中,Moderna 採用的是可以較好維持 RNA 穩定性的脂質體納米粒(LNP)遞送技術;BioNTech 採用的是脂質體運載 Lipoplexes(LPX)技術;而 CureVac 最初使用的是魚精蛋白製劑技術,不過由於該技術對 RNA 的保護較弱,因此 CureVac 通過與 Acuitas Therapeutics 合作也獲得了 LNP 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的重要作者 Robert Langer 教授,正是 Moderna 的聯合創始人;而通訊作者 Daniel Anderson 也是推動技術產業化的高手,他作為聯合創始人的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是繼張鋒創辦的 Editas Medicine 和 Jennifer Doudna 創辦的 Intellia Therapeutics 之後,第三家 CRISPR 上市公司。
Robert Langer 和 Daniel Anderson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已經開始主攻 RNA 藥物遞送領域,並曾開發了聚 beta 氨基酯遞送系統。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Daniel Anderson、Robert Langer 和李林鮮等人開發的新型 mRNA 疫苗遞送系統,可以認為是第 3.5 代 RNA 藥物遞送系統。因為之前第 3 代系統主要側重於不同組織和細胞的蛋白表達量和載體毒性,而這次報導的遞送系統不單是提高蛋白的表達量,還能夠促進 STING 信號通路介導的免疫細胞活化。
STING 被認為是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中心調節因子。當受到刺激時,STING 會誘導 I 型幹擾素、細胞因子和 T 細胞募集因子的表達,從而導致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天然效應細胞(如 NK)以及腫瘤特異性 T 細胞的激活。
mRNA 疫苗在體內表達抗原的同時還能激活 STING 信號通路,顯著增強了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在腫瘤動物模型上,也觀察到了更好的腫瘤抑制效果。這也意味著,mRNA 疫苗可與其它癌症治療方法,如檢查點抑制劑和免疫激動劑相結合,以獲得更全面的癌症治療效果。
圖 |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助理教授李林鮮(來源:受訪者供圖)
李林鮮表示,團隊下一步將開展相關臨床試驗,將 mRNA 疫苗推向市場。團隊還會成立新的公司,進行下一代 mRNA 藥物的開發。「三大 mRNA 製藥公司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疫苗上,這次我們開發的遞送技術比目前三個公司的 mRNA 疫苗遞送技術更好,是下一代的 mRNA 疫苗遞送技術。」
對於 RNA 藥物的未來前景,李林鮮認為,作為生物體自身的重要生物分子,將 mRNA 作為藥物有其獨特的先進性,近十年來載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得 mRNA 藥物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