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孵化,MIT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

2021-01-13 生輝SciPhi

AI + 新藥研發賽道又添新玩家,這家初創選擇了新藥研發鏈條中的藥物遞送環節。

「METiS(劑泰醫藥的英文名)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可以體現我們的目標是將藥物開發變成一個更智能、更智慧的過程。我們首先以藥物遞送切入,而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促成整個醫藥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劑泰醫藥(METiS)創始人兼 CEO 賴才達博士向生輝講解 METiS 的由來。

METiS 劑泰醫藥由知名 AI 藥物晶型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孵化而來,公司繼承了晶泰科技的 AI 實力,並選擇聚焦於藥物遞送、製劑研發賽道,是全球首家以 AI 驅動的藥物製劑開發初創公司。其可以為生物製藥公司提供製劑開發和優化服務,同時也會基於其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搭建製劑新藥管線等。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劑泰醫藥已經累計完成了三輪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中國、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等知名 VC。

(生輝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日前,劑泰醫藥與中國上市藥企華海藥業達成戰略合作,雙方針對製劑優化、製劑新藥管線展開合作。在此之際,就劑泰醫藥基於 AI 優化製劑的底層邏輯,生輝與劑泰醫藥創始人兼執行長賴才達聊了聊。

他告訴生輝,劑泰醫藥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將 AI 大數據平臺用於藥物遞送環節,包括從小分子切入做創新型改良型新藥,再到新形態藥物遞送。這是一個完整平臺,從設計端、開發再到成藥流程,打通了藥物遞送的整個閉環。

晶泰科技孵化,MIT 創始團隊看好 AI + 製劑開發場景

劑泰醫藥由晶泰科技內部孵化而來,與晶泰科技淵源頗深。

劑泰醫藥的創始團隊均來自於 MIT,與晶泰科技的創始團隊可以說是師出同門。

劑泰醫藥創始成員陳紅敏博士目前在公司擔任董事兼科技顧問。她是美國工程學院院士,是藥物製劑開發和遞送專家。她在 MIT 讀博期間師從美國三院院士、藥物控釋大師 Robert Langer 博士,此前還在 TransForm 製藥公司(已被強生收購)擔任製劑研發總監,開發高通量配方技術平臺。

另外一名創始人王文首博士是 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科學家,博士後期間主要研究高分子生物材料合成及其在醫療器械和藥物控制釋放的應用,曾聯合創辦基於機器學習的高精度 3D 列印公司。目前,他在劑泰醫藥擔任 COO,負責 AI 算法與實驗平臺的結合。

圖 | 從左到右分別是劑泰醫藥創始人兼 COO 王文首博士、創始人兼 CEO 賴才達博士、董事兼科技顧問陳紅敏博士、晶泰科技董事長溫書豪博士及 CSO 蔣一得博士(來源:受訪者提供)

「那個時候我看到醫藥產業發展有兩個重大趨勢,一是醫藥產業鏈正在進行數位化、智能化的轉型,包括藥物發現、藥物開發、臨床試驗再到上市銷售。二是,中國作為創新藥新興玩家,正在進入全球市場。」 賴才達這樣描述當時創業的契機。

在這兩大轉型階段,他們決定針對醫藥產業整個鏈條中的某一個環節進行智能化突破,通過 AI 平臺可以加速中國製藥的創新。

自 2017 年以來,賴才達與陳紅敏院士開始在晶泰科技擔任科學顧問,當時在晶泰科技內部討論過程中發現,在新藥研發的全鏈條中,尚無 AI 公司進入製劑開發環節,究其原因是在於大數據壁壘。恰好陳紅敏之前已經發現利用高通量和數據分析可以有效解決製劑開發問題。

「當時,在晶泰科技內部,我們也看到將量子化學計算與 AI 結合,通過數據完成晶型和藥物分子設計。於是,我們決定把製劑高通量平臺與 AI 結合,解決藥物遞送痛點,並通過平臺搭建有價值的管線。」

賴才達告訴生輝,晶泰科技在概念形成、驗證(包括底層算法)和平臺搭建等過程中給予他們很多支持,而且也是劑泰醫藥的創始法人。兩家公司業務相當於上下遊關係,未來在業務和管線開發方面都會有緊密合作。

成立一年以來,劑泰醫藥共完成三輪融資,融資總額超億元。對此,賴才達透露,投資方看重的,一是 AI 技術在生物製藥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將 AI 算法應用到藥物遞送環節;二是中美一二級市場對於 AI 製藥的認可,AI + 製劑是 AI 製藥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據不完全統計,2019 年中國醫藥製劑行業市場規模約為 1.21 萬億元,比 2018 年增長 8.04%,行業增速較快。

據了解,劑泰醫藥在中美兩地設有辦公室,杭州團隊有 20 多人左右負責 AI 平臺開發,員工多為交叉學科背景包括 AI 算法、自動化、化學、網際網路、金融、數學統計等,美國波士頓團隊多為來自藥企、 經驗豐富的醫藥專家主要負責負責藥物立項和臨床開發。

賴才達還告訴生輝,當前劑泰重點投入兩個環節:一是,底層量子化學計算,將量子化學碎片算法和分子對接算法引入到藥物遞送領域;二是通過數學統計方式推動 AI 算法的開發,將底層 AI 算法落地並應用到藥物遞送領域。

「獨一無二」 的 AI + 高通量製劑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 AI 藥物研發公司大約有 20 多家左右,包括晶泰科技、費米子、望石智慧等。從業務範圍來看,包括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化合物合成等在內的藥物發現是 AI 藥物研發最熱門的領域。與 AI 藥物發現相比,AI 製劑開發及藥物遞送細分領域進入壁壘高,在全球領域都尚未有新創公司入局。

在賴才達看來,眾多 AI 製藥玩家尚未湧入製劑領域的原因在於:利用 AI 驅動藥物遞送還屬於 AI 在未知領域的應用,此前沒有先例;AI 製劑行業壁壘更高,藥物遞送環節的複雜性(包括體外穩定性、體內遞送條件等);業內缺乏高質量、高通量資料庫,AI 藥物遞送研發新基建處於早期搭建階段。

「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是我們進入 AI 製劑開發最大的底氣。」賴才達說。據了解,該平臺既可以獲取數據還可以產生數據,針對不同的藥物遞送途徑產生仿真的物理學數據和參數;然後將利用第一性原理量子化學計算獲得的物理參數和實驗數據與 AI 結合完成建模模型;該平臺可以突破傳統大規模的搜尋空間,快速搜尋到複雜分子信息和藥物製劑 1020 或者 1030不同組合群集。

他還透露,該平臺能產生萬倍以上的數據量,並將傳統大量的搜尋空間篩選到1020 參數空間,這是數個數量級的提升。

「40% 在研藥物由於藥物遞送難點而放棄開發,如果將製劑優化和藥物分子結合併放大工藝參數,將有效促進藥物開發。我們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靶點發現、開發過程中,設計並優化藥物遞送(製劑)環節,對藥物分子到藥物遞送進行成藥性評估。」

「從小分子領域切入藥物遞送,這是最接近臨床的應用場景。藥物遞送閉環從遞送到藥物動力學驗證即可完成,快速完成人工智慧的閉環學習。」 賴才達補充道。

「未來 5-10 年中國將迎來對製劑新藥的爆發式需求」

製劑新藥是劑泰醫藥的核心業務之一,開發製劑新藥也被稱為是 「一次站在巨人肩膀的攀登之旅」。

2 類新藥是指在中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藥 / 高端製劑新藥(以下稱為 「製劑新藥」),這是 2016 年我國化學藥品分類註冊改革後的一類化學新藥。具體來講,在已知藥物分子活性基礎上,對其結構、劑型、給藥途徑以及適應症等進行改良,同時改良後的新藥需要具備顯著的臨床優勢。一旦獲得專利,製劑新藥同樣會受到與新藥一樣的專利保護。(註:中國 2 類新藥類似於美國的 505 (b)(2))

一方面,隨著 4+7 帶量採購政策的推行,仿製藥利潤進一步受到壓縮,過去仿製藥高毛利的時代已然結束;另一方面,新藥物分子研發難度增加,研發成本高、時間長,創新藥開發難度日益加大。與新藥相比,製劑新藥研發風險較低、投入成本更少,時間更短;與仿製藥相比,製劑新藥技術壁壘高、生命周期更長。據統計,在 FDA 批准的歷年 NDA/BLA 中,製劑新藥佔據比例最大,2019 年約佔比 57%。

根據 BCC research 數據顯示,2014 年中國新型製劑約佔總體藥品市場的 3.8%,市場規模約為 473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新型製劑在總體藥品市場所佔比例將會達到 10%,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760 億元。高端製劑新藥需求大,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賴才達告訴生輝,「短期來看,國內正處於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過程中,對於製劑新藥產品需求旺盛。2016 年中國剛剛開放了改良型製劑申請路徑,預計國內未來 5-10 年可能會把美國 20 多年的改良型新藥路徑重新走一遍。在此過程中,國內將會迎來對製劑新藥的爆發式需求。」

高端製劑的開發並非小修小改,開發流程相對複雜,需要根據臨床痛點去倒推出如何設計、優化藥物遞送環節。這相當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超越巨人難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國複雜製劑(改良型新藥和仿製藥)嚴重依賴進口,高端具有臨床優勢的差異化製劑新藥可能會是中國醫藥創新的一大突破口。

據賴才達介紹,劑泰醫藥從藥物分子的毒性、便利性、生物可利用性方面實現製劑新藥管線的差異化布局。

一是從藥物毒性問題入手,實現毒性和療效的平衡,通過優化製劑讓藥物更精準地遞送到病灶,減低毒性;二是從用藥途逕入手,突破傳統方式給藥途徑,最大幅度提升病人的用藥便利性和依存性;三是從生物可利用性入手,設計高效且精準的藥物遞送載體,實現藥物可成藥性。

賴才達透露,現在所選擇的適應症主要是針對中國的臨床需求,包括腫瘤、中樞神經疾病、傳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等。目前,其已經根據這些適應症開發了一系列製劑新藥管線,明年將會開啟 IND 進程。

圖 | 在研管線(來源:劑泰醫藥)

「接下來的發展重點是與藥企展開多方面管線的合作,包括自研和共同開發的管線。長期來看,siRNA、細胞療法、CRISPR 療法、多肽療法等新形態療法的核心問題在於遞送環節,所以新形態療法遞送會是劑泰醫藥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參考資料:

https://www.prnasia.com/story/285939-1.shtml

-End-

相關焦點

  • ...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IND丨專訪劑泰醫藥
    METiS 劑泰醫藥由知名 AI 藥物晶型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孵化而來,公司繼承了晶泰科技的 AI 實力,並選擇聚焦於藥物遞送、製劑研發賽道,是全球首家以 AI 驅動的藥物製劑開發初創公司。其可以為生物製藥公司提供製劑開發和優化服務,同時也會基於其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搭建製劑新藥管線等。
  • 晶泰科技融資超3億美元,創AI藥物研發領域融資最高紀錄
    據晶泰科技介紹,本輪融資將用於進一步發展晶泰科技的智能藥物研發系統,從算力、算法、數據三個維度構建AI賦能的數位化藥物研發新基建,並服務於全球藥企、生物科技公司和合作夥伴,滿足藥物工業迫切的提效增速需求。「過去幾年,我們專注於打造和完善自主開發的ID4智能藥物研發平臺。
  • AI製藥賽道火熱,劑泰醫藥完成數千萬美元Pre-A和天使+輪融資
    [億歐導讀] 劑泰醫藥由晶泰科技孵化而來,是全球首家以人工智慧驅動「藥物製劑優化」的企業。其中,Pre-A輪融資由光速中國領投,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跟投,老股東加碼;天使+輪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峰瑞資本、源碼資本、晶泰科技、Forcefield Venture跟投。劑泰醫藥由晶泰科技孵化而來,於2019年8月正式成立。
  • 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獲超3億美元C輪融資,家庭金融科技創企...
    12億美元Part.1本周國內外熱門融資事件國內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完成3.188億美元C輪融資以數位化和智能化驅動的人工智慧(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2020年,「人工智慧發現分子」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人工智慧與藥物工業均為萬億級產業,二者的結合將會爆發出巨大潛力。此輪募資標誌著從麻省理工學院 (MIT) 校園走出的晶泰科技已逐步成為全世界範圍內AI製藥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 A輪融資8800萬美元,原強生班底欲用新型蛋白質平臺破解RNA藥物遞送...
    其還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領導團隊,在藥物發現和臨床開發方面碩果纍纍。我們將支持他們開發出新型療法,給患者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變。」 目前他已經加入了 Aro 董事會。Aro 由原強生團隊 Susan Dillon 博士和 Karyn O'Neil 博士於 2018 年聯合成立,值得一提的是 Karyn O'Neil 也是強生技術平臺 Centyrin 專利的共同發明人。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AI+藥物研發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探討
    二、AI+藥物研發市場三類主體IT巨頭、AI+藥物研發創新企業、大型藥企目前,AI+藥物研發市場有三大類公司,IT巨頭、AI+藥物研發創新企業和大型藥企。圖2:AI+藥物研發企業圖譜AI+藥物研發企業多以技術優勢切入一個或多個應用場景,大型藥企則以組建自有技術團隊或與AI技術公司合作的方式
  • 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9 月 30 日,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能夠設計和製備 mRNA 藥物遞送載體的平臺技術,通過這個平臺,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脂質納米粒載體,可以用來遞送對抗癌症的 mRNA 疫苗。
  • 為什麼AI製藥這麼火,為什麼是現在?
    賴力鵬:藥物研發大概分兩個階段,臨床研發階段和臨床前。晶泰科技做的是生物醫藥的新基建,從計算的角度為藥物研發提供基礎設施,尤其在數位化和智能化兩方面進行技術研發和貢獻。晶泰科技主要的業務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藥物的開發環節,通過對藥物的晶型和固相的準確預測減少藥物開發實驗測試的成本。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公司管理團隊由一批來自美國頂尖製藥公司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目前,聖諾製藥已構建了豐富的核酸幹擾創新藥物產品線,治療領域覆蓋腫瘤和抗纖維化治療。 RNAi 成藥關鍵在於遞送系統,而聖諾的多肽納米導入技術具備獨特優勢。 為什麼這麼具有突破性意義的 RNAi 藥物前期研發不順呢?原因在於將 siRNA 導入靶細胞一直是個難題。siRNA 進入細胞之前,很容易被腎臟過濾與清除,所以需要一個遞送系統保護它安全地進入細胞當中。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藥物遞送通常選用納米顆粒、細菌、病毒等遞送載體來保護藥劑,防止降解,並靶向到目標位置。然而目前大多數的納米粒子都會在目標組織之外積累,對人體產生副作用並且消耗了遞到所需位置的藥物量,降低了遞送效率。遞送載體的尺寸、形狀、表面化學、硬度、化學組成都會對遞送系統產生影響,但是如何實現到達某一特定生物目標的設計仍然是個難題。且目前關於藥物遞送的設計和研究往往從化學、材料性能角度出發,而少有生物視角。在從藥物進入到抵達目標疾病位置的路徑中,與納米顆粒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統會產生屏障來控制藥物遞送的過程。此篇綜述將從生物學和生物屏障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為設計能夠將藥劑傳遞至目標位置的納米顆粒提供指導。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抗病毒藥概念股」重慶博騰股份籤約晶泰科技搞新藥 股價坐上過山車
    3月10日晚間,「抗病毒藥概念股」重慶博騰股份(300363)公告,當天公司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晶泰科技)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藥物結晶技術和工藝研究開發、藥物智能開發平臺、生物及製劑市場開拓等領域開展多項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為全球製藥企業提供「計算實驗工藝開發製造」這種全新的藥物設計與固態研發及工藝開發製造服務
  • STAR顆粒增強藥物的遞送
    STAR顆粒增強藥物的遞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0 14:03:32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Mark R. Prausnitz研究小組發現,STAR顆粒可增強局部藥物和疫苗的遞送。
  • RNA藥物前途無限,遞送系統成研發瓶頸
    其中,Moderna創下了生物科技IPO規模最大的紀錄,其價值在2018年約為76億美元,備受投資者青睞。可見,遞送技術平臺是mRNA藥物的關鍵之一。目前mRNA還是需要依靠納米製劑遞送,所以肝臟、脾臟以外的組織還是難以靶向,同時,mRNA藥物過膜性低也導致出現懸殊的個體差異,如果藥物過膜性是1%,那麼1%的個體差異會導致兩倍有效藥物濃度差異,但如果過膜性是50%,那麼1%的個體差異則無關緊要。
  • 中國科學家用10年解決mRNA遞送難題,回國創業開啟新徵程
    圖丨李林鮮(來源:受訪對象)「不做中國的 Moderna」Moderna 是近幾年聲名鵲起的 mRNA 疫苗、藥物研發公司之一,也是波士頓知名風投 Flagship Pioneering 參與孵化、美國新冠疫苗研發的領跑者。2009 年誕生至今的 10 餘年間,公司已從戰略合作者和投資者手中籌集了超過 26 億美元的資金。
  • 受章魚啟發 中國學者研發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載體
    在研發過程中,研究團隊受到章魚的啟發,成功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手臂」滲透素。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0月11日電 (孫國根 陳靜)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記者11日獲悉,經過近8年攻關,復旦大學藥學院魏剛教授研究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對治療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本導基因蔡宇伽:突破遞送難題,才能引發基因治療市場的二次革命
    無論是基因治療還是核酸藥物,遞送技術都是決定其應用前景的「命門」。即便強如 Moderna,至今也未能解決 mRNA 遞送瓶頸,低調務實如 Alnylam 也沒能掙脫給藥的「肝臟牢籠」。遞送難題亟待收穫自己的答案。基於此,生輝採訪了本導基因聯合創始人蔡宇伽,本導基因成立於 2018 年,近期剛剛完成宣布完成千萬級 pre-A 輪融資。
  • 科學家破解了一個密碼,有助於研發高療效低副作用藥物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藥物製劑技術在疫苗遞送領域的應用
    報告題目:藥物製劑技術在疫苗遞送領域的應用報告人:孫遜 教授 四川大學報告時間:12月6日 上午9:30報告平臺:騰訊會議會議ID:767 593 344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個人簡介:孫遜,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藥劑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