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遷移率族蛋白1:是一種高度保守的DNA結合蛋白,與基因修復及轉錄調控密切相關。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也是壞死損傷和缺血損傷的模型中是重要的炎性遞質。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當微生物突破機體的物理屏障,如皮膚、黏膜等時,Toll樣受體可以識別它們並激活機體產生免疫細胞應答。
背景:前期研究發現採用芒針治療可改善脊髓損傷後的炎症反應,降低高遷移率族蛋白1和促炎性因子的表達,抑制核轉錄因子的活性及神經細胞凋亡的發生。
目的:分析脊髓損傷後炎症反應發生機制與HMGB-1/TLR4/NF-κB信號通路的相關性。
方法:參考國際公認的改良Allen’s造模法製作T9-T10脊髓損傷大鼠模型,分別在造模後6 h,24 h,3 d,7 d獲取大鼠脊髓及尾動脈血液標本並進行BBB評分;ELISA分別檢測脊髓及尾動脈血清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水平,確定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最高點及血清與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含量的變化規律。將大鼠分為模型組、甘草酸組(採用甘草酸灌胃200 mg/kg)、空白組、假手術組4組,在高遷移率族蛋白1表達最高時間點獲取脊髓,通過RT-PCR、免疫印跡技術檢測大鼠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的基因和蛋白表達,觀察大鼠脊髓病理形態變化。實驗方案經浙江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批准。
結果與結論:①脊髓損傷後,3 d脊髓及血液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表達量明顯高於6 h,24 h,7 d(P < 0.05);②脊髓損傷3 d時,甘草酸組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表達低於模型組,高於空白組及假手術組(P < 0.05);③甘草酸組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蛋白和基因表達顯著低於模型組,高於空白組及假手術組(P < 0.05);④結果說明,脊髓損傷後,血液及脊髓中的高遷移率族蛋白1顯著升高,3 d時處於最高值;通過抑制高遷移率族蛋白1後,發現HMGB-1/TLR4/NF-κB通路是誘發脊髓損傷後炎症反應的重要通路之一。
https://orcid.org/0000-0002-4230-5465 (柴樂)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組織構建;骨細胞;軟骨細胞;細胞培養;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骨質疏鬆;組織工程
關鍵詞: 脊髓, 損傷, 蛋白, 核因子, 通路, 炎症反應, 模型, 鼠
文章來源:柴 樂, 呂建蘭, 胡勁濤, 胡華輝, 許慶軍, 餘進偉, 全仁夫.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8): 1218-1223.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