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

2020-12-14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高遷移率族蛋白1:是一種高度保守的DNA結合蛋白,與基因修復及轉錄調控密切相關。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也是壞死損傷和缺血損傷的模型中是重要的炎性遞質。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當微生物突破機體的物理屏障,如皮膚、黏膜等時,Toll樣受體可以識別它們並激活機體產生免疫細胞應答。

背景:前期研究發現採用芒針治療可改善脊髓損傷後的炎症反應,降低高遷移率族蛋白1和促炎性因子的表達,抑制核轉錄因子的活性及神經細胞凋亡的發生。

目的:分析脊髓損傷後炎症反應發生機制與HMGB-1/TLR4/NF-κB信號通路的相關性。

方法:參考國際公認的改良Allen’s造模法製作T9-T10脊髓損傷大鼠模型,分別在造模後6 h,24 h,3 d,7 d獲取大鼠脊髓及尾動脈血液標本並進行BBB評分;ELISA分別檢測脊髓及尾動脈血清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水平,確定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最高點及血清與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含量的變化規律。將大鼠分為模型組、甘草酸組(採用甘草酸灌胃200 mg/kg)、空白組、假手術組4組,在高遷移率族蛋白1表達最高時間點獲取脊髓,通過RT-PCR、免疫印跡技術檢測大鼠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的基因和蛋白表達,觀察大鼠脊髓病理形態變化。實驗方案經浙江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批准。

結果與結論:①脊髓損傷後,3 d脊髓及血液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表達量明顯高於6 h,24 h,7 d(P < 0.05);②脊髓損傷3 d時,甘草酸組脊髓中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表達低於模型組,高於空白組及假手術組(P < 0.05);③甘草酸組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蛋白和基因表達顯著低於模型組,高於空白組及假手術組(P < 0.05);④結果說明,脊髓損傷後,血液及脊髓中的高遷移率族蛋白1顯著升高,3 d時處於最高值;通過抑制高遷移率族蛋白1後,發現HMGB-1/TLR4/NF-κB通路是誘發脊髓損傷後炎症反應的重要通路之一。

https://orcid.org/0000-0002-4230-5465 (柴樂)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組織構建;骨細胞;軟骨細胞;細胞培養;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骨質疏鬆;組織工程

關鍵詞: 脊髓, 損傷, 蛋白, 核因子, 通路, 炎症反應, 模型, 鼠

文章來源:柴 樂, 呂建蘭, 胡勁濤, 胡華輝, 許慶軍, 餘進偉, 全仁夫.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8): 1218-1223.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創傷性脊髓損傷後脊髓微環境失衡的研究進展
    SCI後免疫炎症反應並不會逐漸減弱和消失,而是持續存在。將小鼠LTB4基因敲除或BLT1抑制劑可減輕炎症反應、神經元凋亡,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等。但也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可促進SCI的修復。巨噬細胞MSR1可介導吞噬大量髓鞘碎片,由於髓鞘碎片富含脂質,導致自身形成促炎型「泡沫樣」巨噬細胞,通過NF-κB信號通路,上調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導致神經元凋亡,加重SCI。
  • 脊髓損傷後的免疫抑制研究進展
    與神經免疫通路相關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淋巴器官由SNS支配,因此,SCI可中斷介導免疫反應的神經通路,其中最顯著的是中樞自主神經通路的中斷。由於中樞自主神經通路通過脊髓下行,發生SCI後,作為中樞自主神經系統的分支,負責支配免疫器官和腎上腺的神經節前交感神經軸突發出的輸出信號被抑制,從而引起免疫抑制。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脊髓損傷研究文章介紹
    但是,蘆丁對脊髓損傷的神經保護作用目前尚無研究報導。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MAPK)通路是MAPK家族控制炎症反應最重要的成員。去鐵胺是一種臨床上治療鐵離子過載疾病的藥物,有報導稱其在大鼠體內可用於修復脊髓損傷,而且在鐵死亡研究中被認為是一種鐵死亡抑制劑。  中國天津醫科大學的姚雪等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去鐵胺可通過上調Xc-/GPX4通路抑制鐵死亡修復脊髓損傷。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移植時機脊髓損傷的急性期,損傷部位出現急性炎症反應,有神經毒性的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常導致移植的神經幹細胞死亡或向膠質細胞分化,該階段約持續7~9d。Blesch等將神經營養素-3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損傷模型中,2周後發現基因修飾組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投射形成,並且60%分化為神經元,3%分化為膠質細胞。Lian等將EPO增強子和RTP801啟動子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融合後轉入小鼠神經幹細胞,該細胞在缺氧環境中表達VEGF,而VEGF具有神經保護和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因此在脊髓損傷的模型中大大提高了移植細胞的生存率。
  • 急性脊髓損傷(ASCI)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然後採用脊髓打擊器,於暴露脊髓處施加 90 kilodynes 的力造成挫傷型脊髓損傷,SCI 後連續 10 天每天肌肉注射慶大黴素(8mg/kg)防止術後感染,並每天兩次人工膀胱按壓擠尿直至恢復自主膀胱活動為止(防止尿瀦留)。
  • 前列腺素合成酶和環氧化酶在腦損傷炎症反應中的作用
    】顱腦損傷(TBI)所致的神經系統損害,除原發性損傷外,還有繼發性炎症反應和腦水腫等造成二次損傷。日本山梨大學的Hideki Shojo等建立大鼠腦外傷模型,研究前列腺素合成酶(PGE)以及環氧化酶1(COX1)、環氧化酶2(COX2)在腦外傷後的不同時期和不同腦區的分布和作用。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He等研究發現,神經元內與PTEN/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相關的信號轉導通路及與細胞因子信號抑制物3/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SOCS3/STAT)相關的信號轉導通路均與成熟視神經和皮質神經的軸突再生能力密切相關。刺激這些信號轉導通路後,軸突再生能力顯著提高,有助於中樞神經損傷後的重建。可見,神經元再生能力影響脊髓損傷後的自我修復。
  • 8篇CNS文章齊發,此信號通路或是下一個國自然熱點
    在該論文中,作者發現DNA/RNA結合蛋白TDP-43通過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介導線粒體DNA釋放,從而誘導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以及炎症反應的發生,促進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生發展。先前的研究指出TDP-43的大量積累能夠活化NF-kB信號通路和幹擾素信號通路,介導炎症反應應答,從而誘導ALS的發生。但是在機體中,TDP-43究竟如何活化炎症反應目前還不清楚。
  • PCR ARRAY應用——信號通路篇
    ·案例四:小鼠p53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五:大鼠NFκB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六:人MAPK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七:人低氧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八:人DNA損傷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九:人細胞死亡通路發現PCR ARRAY·案例十:DNA修覆信號通路PCR ARRAY案例一
  • CXCL12/CXCR4信號通路與缺血性腦卒中新進展
    研究發現各種腦損傷後白質修復需要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參與,CXCL12在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和銅誘導的脫髓鞘疾病模型中可以調節EPCs遷移和分化,促進腦白質的修復。
  • P2X4R和炎症反應參與帕金森發病新機制
    雖然PD的確切病因仍在探索中,但是最近炎症和氧化應激在其發病機制中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在衰老疾病的發病過程中,NF-κB激活促炎細胞並上調促炎介質如IL-6,因此研究炎症信號通路對PD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戴建武研究組NSR發表綜述總結其在脊髓損傷再生微環境重建的系列...
    戴建武研究組NSR發表綜述總結其在脊髓損傷再生微環境重建的系列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領導的再生醫學團隊從事脊髓損傷再生修復與機理研究17年來,在脊髓損傷後再生微環境重建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他們的研究成果最近以綜述形式發表。 脊髓損傷後會引發一系列生化級聯反應,在損傷周圍產生一個抑制神經再生的微環境。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背景:易損斑塊是致急性心、腦血管缺血事件的病理基礎,建立合適的動物易損斑塊模型以供研究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目前尚無公認的構建易損斑塊模型的方法。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
  • Cell Discovery:揭示迷走神經調控急性肺部感染免疫的新機理
    急性肺損傷可以由感染(細菌、病毒等)、酸吸入、創傷等因素誘發,病理表現為肺內嚴重的炎症反應、炎症細胞浸潤、肺上皮和內皮細胞損傷以及氣血屏障的失調。急性肺損傷患者即便有重症支持療法,死亡率仍在30~40%以上。神經系統如何調控感染、炎症和免疫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熱點,許多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回答。經典的迷走神經對炎症反應的調控通過膽鹼能抗炎症通路實現。
  • NF-κB 信號通路
    在備選(或稱為非經典)NF-κB 通路中,NF-κB2 p100/RelB 複合體在細胞漿中失活。信號轉導通過受體的一個子集,包括 LTβR、CD40 和 BR3,激活激酶 NIK,而 NIK 反過來激活 IKKα 複合體,後者將 NF-κB2 p100 的 C 端殘基磷酸化。NF-κB2 p100 的磷酸化導致其自身泛素化,並且蛋白酶體加工為 NF-κB2 p52。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促進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的恢復
    來自中國溫州醫科大學的張宏宇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夠通過調節自噬流來促進內皮細胞的修復,改善血脊髓屏障的功能,減輕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的障礙。在脊髓損傷後,自噬流被阻斷,內皮細胞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在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給藥後的早期,自噬流部分恢復通暢,屏障蛋白損傷減少,進而促進了血脊髓屏障的修復,揭示了自噬流在損傷修復中的關鍵作用,為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減輕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障礙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 雷公藤甲素幹預脊髓損傷模型Thy-YFP轉基因小鼠調節自噬及抑制細胞凋亡
    背景:研究表明,在腦卒中大鼠模型中,雷公藤甲素治療減少了缺血性病變區域面積、水含量和神經細胞死亡。此外,雷公藤甲素能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小膠質細胞活化和抑制炎症反應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對Thy-YFP轉基因小鼠脊髓損傷後細胞自噬和細胞凋亡的影響,探討雷公藤甲素對脊髓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
  • 一文總結: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新的見解指出卒中血栓和炎症通路聯繫緊密,從而形成了卒中病理的「血栓炎症」概念。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血栓形成研究實驗室 Meyer 教授等人在 Sroke 雜誌發表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綜述,介紹了缺血性卒中血栓炎症通路的最新發現,並討論了針對卒中血栓炎症新治療策略的臨床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