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ery:揭示迷走神經調控急性肺部感染免疫的新機理

2021-01-11 生物谷

 

4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蘇梟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迷走神經-脾臟協同調控急性肺部感染損傷的分子機制》(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engaging with AKT1 in α7 nAChR+CD11b+ cells lessen E. coli or LPS‐induced acute inflammatory injury)。

急性肺損傷可以由感染(細菌、病毒等)、酸吸入、創傷等因素誘發,病理表現為肺內嚴重的炎症反應、炎症細胞浸潤、肺上皮和內皮細胞損傷以及氣血屏障的失調。急性肺損傷患者即便有重症支持療法,死亡率仍在30~40%以上。神經系統如何調控感染、炎症和免疫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熱點,許多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回答。

經典的迷走神經對炎症反應的調控通過膽鹼能抗炎症通路實現。該通路認為迷走神經釋放遞質乙醯膽鹼(ACh)可以激活α7 nAChR(ACh受體一種亞型),抑制炎症細胞尤其是單核/巨噬細胞的核因子kB(NF-kB)激活,減少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等促炎症因子的生成。脾臟是該通路的功能樞紐。由於脾臟對接體循環,對全身血液有濾過作用,因此這種調控對解釋全身性炎症反應起著重要作用。肺臟是個對外界開放的器官,肺部感染、炎症產生的炎症因子,一般情況下不進入體循環。因此,肺副交感神經炎症反射弧對肺部病原識別和感染、炎症的控制至關重要。

肺副交感神經炎症反射弧理論是指迷走神經可以支配到遠端氣道,甚至肺泡,支配氣道傳感器。迷走神經依靠氣道傳感器或病原體識別受體感知肺內病原和炎症的變化。感知的信息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傳入支傳遞到橋腦的孤束核(NTS)。整合之後通過肺迷走神經傳出支分泌ACh,激活肺部炎症細胞α7 nAChR,抑制NF-kB活化和下調炎症細胞因子水平,減輕肺部炎症和損傷。因此切斷迷走神經和敲除α7 nAChR可以加重脂多糖(LPS)或大腸桿菌(E. coli)誘導的急性肺損傷。

蘇梟一直從事迷走神經對急性肺損傷調控機制研究。他提出肺副交感神經炎症反射弧調控肺部感染免疫的理論,帶領博士研究生趙才琦、楊茜等研究組成員,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A. Matthay的幫助下,發現了迷走神經-脾臟協同調控急性肺部感染、炎症反應的信號機制(見附圖)。研究組發現LPS或大腸桿菌誘導的急性肺損傷小鼠模型,切除迷走神經可以顯著增加脾臟α7 nAChR+CD11b+細胞(CD11b是炎症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表面標記)遊出和增加肺部α7 nAChR+CD11b+細胞的募集,加重肺部炎症反應。給小鼠應用α7 nAChR激動劑可以糾正迷走神經切除的效應,抑制α7 nAChR+CD11b+細胞的脾臟遊出和肺部募集,減輕肺部炎症反應。迷走神經可以通過激活α7 nAChR促進α7 nAChR+CD11b+細胞的蛋白激酶 B(AKT1)的絲氨酸473磷酸化,並抑制這些細胞的脾臟遊出。骨髓的α7 nAChR+CD11b+細胞並不受該機制的影響。同樣,敲除Akt1可以減少急性肺損傷時脾臟α7 nAChR+CD11b+細胞,相反增加肺α7 nAChR+CD11b+細胞,促進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加重LPS和大腸桿菌誘導急性肺損傷。迷走神經切除和敲除α7 nAChR和CD11b可以減少脾和支氣管肺泡灌洗(BAL)Ly6CintGr1hi嗜中性粒細胞和Ly6Chi單核細胞的AKT1絲氨酸473磷酸化,促進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向大腸桿菌損傷的肺部募集,加重大腸桿菌和LPS誘導的急性肺損傷。因此迷走神經促進α7 nAChR+ CD11b+細胞AKT1磷酸化,抑制脾臟炎症細胞動員和肺部募集,減輕大腸桿菌和LPS誘導急性肺損傷。迷走神經通過α7 nAChR調控AKT1磷酸化影響急性肺損傷發生、發展,為急性肺損傷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百人計劃、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大項目)以及上海市基礎重點等項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scRNA-seq揭示急性HIV-1感染期間多細胞免疫動力學
    scRNA-seq揭示急性HIV-1感染期間多細胞免疫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3:35:15 美國拉根MGH研究所
  • 研究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2後的急性免疫特徵與長期影響
    研究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2後的急性免疫特徵與長期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38:45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Sultan Abdul-Jawa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
  •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新療法:電擊迷走神經,20多年來神經和免疫系統...
    如今,不少研究者認為電刺激治療領域正在擴大,對迷走神經或其他周圍神經的脈衝刺激或可為許多疾病提供治療,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卡特琳是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位70歲的健身教練,她於五年前加入了一項臨床試驗。
  • Cell Rep Med:揭示免疫系統在重症COVID-19感染過程中扮演的關鍵...
    2020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重症COVID-19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激活機制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出了多種細胞類型,其在機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過程以及嚴重病例機體所產生的過度炎症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重大進展 | 同濟大學左為團隊研究揭示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幹細胞可參與肺損傷修復
    因此,左為教授認為,在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發生的肺部上皮組織再生過程中,研究肺幹細胞在其中所發揮的再生修復的作用,如肺泡細胞的再生和上皮屏障的重新構建等。或許能揭示新冠肺炎病人肺部組織再生的機理。從而能夠利用肺幹細胞快速修復損傷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重建穩定的氣-血循環、改善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才能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
  • 2020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這種SARS-CoV-2模型表現出COVID-19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宿主遺傳學特性、年齡、細胞嗜性、Th1細胞因子升高、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表達和肺部功能的損失,這種損失與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 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病理特徵有關。
  • Cell Stem Cell:吸菸如何加劇新冠病毒對肺部的感染
    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i and Edythe Broad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牽頭,並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它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吸菸者的COVID-19風險,並可以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提供信息幫助減少吸菸者患上嚴重疾病的機會。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然而,與這種蚊子傳播的和性傳播的病原體相關聯的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和其他的神經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也給成年人帶來風險。近期的多項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如何感染胎兒腦細胞(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2.016)。
  • 哈佛學者小鼠實驗揭示其兩面性:幫助治療致命疾病
    作為重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之一,該現象已經獲得了廣泛關注;但是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在任何感染的情況下都可能發生,並且長期以來被醫生們視為敗血症的標誌之一,那是一種由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會損傷內臟,常常危及生命。有估計稱,敗血症每年在美國影響約 170 萬人,這個數字在全世界大約是 3000 萬。
  • 【科技前沿】遊富平/王祥喜/秦川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感染誘發抗細菌...
    該研究通過對SARS-CoV-2感染早期恆河猴以及hACE2轉基因小鼠的肺部組織進行轉錄組高通量測序,發現SARS-CoV-2感染早期經典的抗病毒免疫反應低下,而抗細菌相關免疫學事件顯著激活。在未感染SARS-CoV-2的小鼠中,中性粒細胞顯示為CD45+CD11b+Ly6Ghigh,而感染SARS-CoV-2後小鼠肺部的中性粒細胞顯示為CD45+CD11b+Ly6Gvariable,表現出未成熟的特徵。同時,外周血與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也出現了這種異常改變。這很有可能是導致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紊亂以及組織損傷的重要原因。
  • 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潛伏感染新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1, doi:10.1016/j.cell.2020.12.022EBV在B淋巴細胞中建立終生的、潛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類型的發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EBNA1是這些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這是因為它在所有EBV相關腫瘤中表達,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體內沒有類似的蛋白。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SIRT5是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家族第三類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卻知之甚少。本論文發現了SIRT5在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和炎症反應中的新功能。
  • Cell:揭示caspase-6是先天免疫、炎性體激活和宿主防禦的關鍵調節...
    他們發現caspase-6是先天免疫、炎性體激活和宿主防禦的關鍵調節因子。對caspase-6進行調控可能有利於治療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和包括癌症在內的其他炎症性疾病。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3.040。Caspase是一種調節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如何自我毀滅)、炎症和其他生物功能的酶家族。人們之前認為Caspase-6是一種被稱為細胞凋亡的非炎症性細胞死亡的劊子手。Caspase-6也與阿爾茨海默病和亨廷頓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5:2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Scott H.
  • 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新機理
    Current Biology | 武漢大學孫蒙祥團隊揭示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機理責編 | 奕梵Biology發表了題為Three STIGMA AND STYLE STYLISTs pattern the fine architectures of apical gynoecium and are critical for male gametophyte-pistil interac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新機理
  • Cell:研究揭示金屬鈹如何導致致命的肺部疾病
    2014年7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National Jewish Health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金屬鈹如何引發肺部的致命免疫反應。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Cell雜誌上,John Kappler博士和他同事的研究表明金屬鈹引發肺部疾病的情況下,一種免疫系統蛋白質HLA-DP2的分子口袋可以捕獲鈹離子並觸發肺部炎症反應。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肖仕教授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SINAT E3 Ubiquitin Ligases Mediate FREE1 and VPS23A Degradation to Modulate Abscisic Acid Signall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腸道菌通過其強大的代謝能力以降解腸道中複雜多糖與宿主實現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腸道菌的定植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菌的定植勢必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已有研究發現了腸道菌來源的短鏈脂肪酸通過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細胞能否直接感知腸道菌來源的信號而調控胰島素的分泌目前尚無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