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與宿主構成共生關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幫助宿主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各器官間的互作關係有助於在分子水平理解腸道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機制。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腸道菌通過其強大的代謝能力以降解腸道中複雜多糖與宿主實現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腸道菌的定植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菌的定植勢必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已有研究發現了腸道菌來源的短鏈脂肪酸通過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細胞能否直接感知腸道菌來源的信號而調控胰島素的分泌目前尚無報導。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華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魏泓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合作發表文章Intestinal Lysozyme Liberates Nod1 Ligands From Microbes to Direct Insulin Trafficking in Pancreatic Beta Cells,該工作入選2019年Cell Research 第七期封面論文。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胰島beta細胞通過表達胞內細菌肽聚糖受體Nod1來感知腸道菌的配體信號,以協助胰島素囊泡的順勢轉運,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同時發現腸道菌的存在影響著胰島素分泌囊泡在胰島beta細胞中的分布。在SPF小鼠胰島beta細胞中,胰島素彌散分布於整個細胞質,而在失去腸道菌刺激的無菌小鼠(Germ-Free,GF)中胰島素聚集於近核區,與胰島素前體共定位。該現象說明腸道菌信號對於胰島素囊泡的成熟與分泌至關重要。為了進一步解析胰島beta細胞響應腸道菌信號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對GF小鼠回補了不同腸道菌配體,發現只有激活模式識別受體Nod1的腸道菌肽聚糖組分能夠促進胰島素囊泡向近質膜區的轉運。研究者發現,胰島beta細胞中高表達胞質肽聚糖受體Nod1,當在胰島beta細胞中特異性敲除Nod1,SPF小鼠可產生與GF小鼠類似的胰島素轉運、分泌障礙,並明顯降低了小鼠的糖耐受能力,加劇了高脂飲食誘導的高血糖。

  對Nod1促進胰島素囊泡轉運的機制進行深入解析時發現,胰島beta細胞受腸道菌來源配體直接調控。在Nod1配體刺激下,胰島beta細胞Nod1轉位於胰島素分泌囊泡表面,招募下遊的接頭蛋白Rip2及內膜轉運關鍵小GTPase Rab1a至囊泡表面,促進胰島素分泌囊泡的成熟與順勢轉運。有意思的是,該研究發現了腸道溶菌酶是水解腸道菌細胞壁產生Nod1配體的關鍵蛋白。溶菌酶的缺失導致小鼠血液中Nod1配體含量顯著下降,Nod1-Rip2-Rab1a不能定位於胰島素囊泡,進而阻礙胰島素分泌。也就是說,腸道菌調控胰島素分泌的過程依賴於小腸潘氏細胞溶菌酶的釋放,而溶菌酶的敲除切斷了腸道菌-胰島之間信號傳遞。

  該研究工作表明,在常規SPF小鼠中,由腸道來源的nod1配體已經在不斷地幫助小鼠分泌胰島素,維持血糖平衡。缺乏Nod1配體IE-DAP的GF小鼠,及Nod1-Rip2敲除小鼠中,胰島素分泌均出現障礙。給外周缺乏Nod1配體的溶菌酶敲除小鼠回補IE-DAP可有效而直接地恢復胰島響應血糖變化分泌胰島素能力。說明了細菌配體與胰島beta細胞中Nod1受體,對於胰島細胞正常響應血糖變化,維持糖耐受,改善高脂飲食造成的高血糖至關重要。

  該研究工作發現了腸道菌-溶菌酶-胰島軸參與機體代謝的新功能及分子機制,提示腸道溶菌酶產生的腸道菌衍生物分子在機體生理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該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腸道菌通過影響內膜系統的轉運參與代謝的這一更廣泛的分子機制,更暗示了腸道溶菌酶在腸道菌與機體互作間的橋梁作用,為腸道菌調控腸外組織生理活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由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志華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員魏泓為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勤、助理研究員潘瑩和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曾本華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經費支持主要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該研究得到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螢光成像平臺、第三軍醫大學實驗動物平臺、清華大學動物實驗平臺、質譜分析平臺等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機制示意圖:在腸道菌-溶菌酶-胰島軸中,腸道潘氏細胞分泌的溶菌酶(Lyz1)切割腸道共生菌細胞壁,產生Nod1配體。Nod1配體可通過血液循環轉移至胰島,激活胰島beta細胞中Nod1。激活的Nod1與其下遊的接頭蛋白Rip2定位於胰島素緻密核心囊泡,招募Rab1a,促進分泌囊泡的成熟與轉運。

 

期刊封面

  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與宿主構成共生關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幫助宿主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各器官間的互作關係有助於在分子水平理解腸道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機制。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腸道菌通過其強大的代謝能力以降解腸道中複雜多糖與宿主實現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腸道菌的定植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菌的定植勢必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已有研究發現了腸道菌來源的短鏈脂肪酸通過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細胞能否直接感知腸道菌來源的信號而調控胰島素的分泌目前尚無報導。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華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魏泓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合作發表文章Intestinal Lysozyme Liberates Nod1 Ligands From Microbes to Direct Insulin Trafficking in Pancreatic Beta Cells,該工作入選2019年Cell Research 第七期封面論文。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胰島beta細胞通過表達胞內細菌肽聚糖受體Nod1來感知腸道菌的配體信號,以協助胰島素囊泡的順勢轉運,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同時發現腸道菌的存在影響著胰島素分泌囊泡在胰島beta細胞中的分布。在SPF小鼠胰島beta細胞中,胰島素彌散分布於整個細胞質,而在失去腸道菌刺激的無菌小鼠(Germ-Free,GF)中胰島素聚集於近核區,與胰島素前體共定位。該現象說明腸道菌信號對於胰島素囊泡的成熟與分泌至關重要。為了進一步解析胰島beta細胞響應腸道菌信號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對GF小鼠回補了不同腸道菌配體,發現只有激活模式識別受體Nod1的腸道菌肽聚糖組分能夠促進胰島素囊泡向近質膜區的轉運。研究者發現,胰島beta細胞中高表達胞質肽聚糖受體Nod1,當在胰島beta細胞中特異性敲除Nod1,SPF小鼠可產生與GF小鼠類似的胰島素轉運、分泌障礙,並明顯降低了小鼠的糖耐受能力,加劇了高脂飲食誘導的高血糖。
  對Nod1促進胰島素囊泡轉運的機制進行深入解析時發現,胰島beta細胞受腸道菌來源配體直接調控。在Nod1配體刺激下,胰島beta細胞Nod1轉位於胰島素分泌囊泡表面,招募下遊的接頭蛋白Rip2及內膜轉運關鍵小GTPase Rab1a至囊泡表面,促進胰島素分泌囊泡的成熟與順勢轉運。有意思的是,該研究發現了腸道溶菌酶是水解腸道菌細胞壁產生Nod1配體的關鍵蛋白。溶菌酶的缺失導致小鼠血液中Nod1配體含量顯著下降,Nod1-Rip2-Rab1a不能定位於胰島素囊泡,進而阻礙胰島素分泌。也就是說,腸道菌調控胰島素分泌的過程依賴於小腸潘氏細胞溶菌酶的釋放,而溶菌酶的敲除切斷了腸道菌-胰島之間信號傳遞。
  該研究工作表明,在常規SPF小鼠中,由腸道來源的nod1配體已經在不斷地幫助小鼠分泌胰島素,維持血糖平衡。缺乏Nod1配體IE-DAP的GF小鼠,及Nod1-Rip2敲除小鼠中,胰島素分泌均出現障礙。給外周缺乏Nod1配體的溶菌酶敲除小鼠回補IE-DAP可有效而直接地恢復胰島響應血糖變化分泌胰島素能力。說明了細菌配體與胰島beta細胞中Nod1受體,對於胰島細胞正常響應血糖變化,維持糖耐受,改善高脂飲食造成的高血糖至關重要。
  該研究工作發現了腸道菌-溶菌酶-胰島軸參與機體代謝的新功能及分子機制,提示腸道溶菌酶產生的腸道菌衍生物分子在機體生理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該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腸道菌通過影響內膜系統的轉運參與代謝的這一更廣泛的分子機制,更暗示了腸道溶菌酶在腸道菌與機體互作間的橋梁作用,為腸道菌調控腸外組織生理活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由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志華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員魏泓為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勤、助理研究員潘瑩和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曾本華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經費支持主要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該研究得到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螢光成像平臺、第三軍醫大學實驗動物平臺、清華大學動物實驗平臺、質譜分析平臺等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機制示意圖:在腸道菌-溶菌酶-胰島軸中,腸道潘氏細胞分泌的溶菌酶(Lyz1)切割腸道共生菌細胞壁,產生Nod1配體。Nod1配體可通過血液循環轉移至胰島,激活胰島beta細胞中Nod1。激活的Nod1與其下遊的接頭蛋白Rip2定位於胰島素緻密核心囊泡,招募Rab1a,促進分泌囊泡的成熟與轉運。
 
期刊封面

相關焦點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為了更好地理解β細胞再生的正負調控機制,動物模型尤其是斑馬魚成為了我們研究β細胞再生機制的重要材料。美國範德堡大學Wenbiao Chen團隊就當前利用斑馬魚研究β細胞再生的研究進展作一簡單綜述,以饗讀者。 雖然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葡萄糖重吸收抑制劑等藥物已經用於糖尿病等的治療,但療效並不理想且還會引起副作用。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進而激活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最終介導胰島從外殼到核心依次發生的兩波β細胞的功能獲得過程。胰島β細胞在血糖調控與糖尿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數量和功能直接和血糖紊亂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基於幹細胞的胰島β細胞再生治療糖尿病是領域內重要研究方向。但是,通過誘導幹細胞分化為β細胞的方法目前仍然不能產生功能完全成熟的β細胞,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尚不清楚在體內β細胞如何受其微環境包括血管、神經元和其它內分泌細胞等分泌的因子影響實現功能成熟。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從製藥的角度考慮,如果使用GK激活劑通過葡萄糖引起細胞去極化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目前尚無相關批准藥物。線粒體GTP(mtGTP)依賴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循環這條代謝通路對營養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至關重要,它並不依賴氧化磷酸化,所以可能是另一條可靶向的治療契機【2】。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在血糖升高時,胰島β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作用於肝臟、肌肉、脂肪等器官或組織,促進葡萄糖的攝入並減少葡萄糖的輸出,從而把血糖降低到適當的水平。當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組織不能對胰島素產生正常的響應時,就稱為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症候群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徵。
  • 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單細胞圖譜首次被解析
    隨著人體衰老,胰島「工作」異常,血糖調控能力減弱,衰老和胰島調控究竟有哪些關聯?6月10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我國學者論文,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揭示了蛋白穩態失衡是胰島β細胞衰老的關鍵特徵和分子驅動力。
  • 科學家如何靶向作用胰島組織/細胞來有效治療人類糖尿病?
    對於1型糖尿病來說,產胰島素的胰腺細胞簇(胰島)被身體的免疫系統破壞了。由來自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Minglin Ma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可以將數百至數千個胰島細胞移植進患者體內。它們被保護在一層薄薄的水凝膠內,更重要的是,這層報備粘附在一條聚合物線上,這使得當它們不能再被使用時可以簡單地移除和替換。
  • 新細胞誘導法無需幹細胞移植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新方法,無需幹細胞移植,可將患者腸道內的細胞誘導生成胰島素分泌細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66期|寧光院士團隊發表RNA甲基化調控新生胰島β細胞分化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m6A RNA修飾在各種器官的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其在胚胎和出生後胰島早期發育中的作用仍不清楚。Ngn3+胰島內分泌前體細胞RNA甲基轉移酶3/14 (Mettl3/14) 缺失的小鼠(Mettl3/14nKO)在出生後2周即出現明顯的高血糖和低胰島素血症。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八十期|王曉研究員揭示HDAC1-PKA-Tph1信號通過去抑制血清素合成在胰島β細胞功能代償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
    【中文摘要】背景與目的:蛋白乙醯化與轉錄調控及能量代謝密切相關,但是蛋白乙醯化在胰島功能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闡明蛋白乙醯化如何調控β細胞功能並探討其內在機制。方法:分析兩種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處理的大鼠胰島基因表達譜。
  • 從光到電,細胞基因表達調控更精準—新聞—科學網
    從早期注射胰島素、服用藥物等傳統治療方法到近期開發的各種細胞治療方案,科技的不斷發展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希望。5月29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團隊聯合華東師範大學、西湖大學等單位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開發了利用定製的生物電子設備可實時控胰島細胞的蛋白分泌系統,首次使用電信號直接來遠程調控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表達。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Pdx-1是胰島發育過程中的主要調控因子,決定胰腺的上皮發育,在胰腺內、外分泌部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Pdx-1的正常表達與活性是保證β細胞正常功能和完整性的重要條件。在胚胎發育早期,Pdx-1在內分泌細胞和外分泌細胞均有表達,隨著胰腺的發育,Pdx-1的表達最終僅局限在胰島β細胞和δ細胞,成為調控胰島素和生長抑素基因表達的主要因子。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雖然腸道微生物影響T2DM發生發展的機制目前並未完全明確,但就已有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調控能量吸收和脂肪代謝、膽汁酸代謝、影響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產生、調節某些激素的分泌等多個機制影響著糖代謝,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Fredrik B.ckhed教授[42]介紹了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新機制——丙酸咪唑影響(mammalian target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核心關鍵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下調,後者不僅取決於胰島β細胞絕對數目的變化(由β細胞分裂、再生和凋亡共同調節),還受到β細胞身份(beta cell identity)和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ation,即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維持的影響[4,5,6]。
  •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4:19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Matthew J. Merrins和耶魯大學Richard G.
  • Stem Cell Rep:林鑫華等揭示細胞外基質成份調控腸道幹細胞活性的...
    幹細胞維持和發育需要幹細胞微環境(niche)的存在和調控,而細胞外基質對微環境中各種信號配體的分布和活性恰好起到關鍵而重要的調節作用。迄今為止,針對果蠅腸道系統中HSPGs蛋白家族成員的功能和作用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細胞信號轉導與發育機理研究組率先揭示了Perlecan這一HSPGs家族成員,如何通過對幹細胞微環境和腸幹細胞的活性及機能進行調控,進而促進果蠅中腸穩態的正常維持。
  • 中國科學家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近日,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幹細胞移植中心汪成孝教授團隊的一項成果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雜誌上發表。該研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能夠逆轉2型糖尿病人胰島的去分化,修復病態胰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