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2020-12-06 澎湃新聞

摘要:胰島β細胞功能修復和細胞再生是治療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人胰島β細胞的增殖在體內較難實現。為了更好地理解β細胞再生的正負調控機制,動物模型尤其是斑馬魚成為了我們研究β細胞再生機制的重要材料。美國範德堡大學Wenbiao Chen團隊就當前利用斑馬魚研究β細胞再生的研究進展作一簡單綜述,以饗讀者。

雖然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葡萄糖重吸收抑制劑等藥物已經用於糖尿病等的治療,但療效並不理想且還會引起副作用。而恢復患者β細胞群功能被認為才是治癒I型和II型糖尿病的「康莊大道」。然而遺體捐獻最終止於免疫排斥,而胚胎幹細胞或者誘導多能幹細胞體外誘導的方法雖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大家兜兜轉轉許多年,最後拿到的β樣細胞仍然無法與供體提供的β細胞相提並論(上帝:我的作品豈是這麼好模仿的,愚蠢的人類)。於是人們調整了策略,把β細胞誘導再生的過程放到了體內環境,效果卻有了驚人的提升。

體內β細胞再生涉及三方面的生物學機制,即:一、增殖,β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實現數量的增多,主要發生在晚期原腸胚到個體成年階段,是β細胞在體內發生最主要的生物學機制,不過隨著個體逐漸衰老,β細胞增殖能力消耗殆盡,據說這與細胞DNA甲基化水平增加有密切關係;二、祖/前體細胞分化,在整個發育階段和成年個體中均有發生;三、轉分化,可在某些極端條件如β細胞嚴重缺失或受一些藥物刺激等情況下,由胰內分泌細胞、肝臟細胞或腸內分泌細胞等發生轉分化產生β細胞。上述這些發現來自於噬齒類動物的研究,而成人的β細胞增殖能力卻並不強,在青年期達到增殖能力的高峰後,人的胰島細胞團基本就保持穩定了。雖然有證據表明成人胰島在面對胰島素抵抗時具備一定的可塑性,但為什麼會如此,又是通過哪些調控網絡來刺激細胞增殖能力的,均不清楚。

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點包括強大的生殖能力、卵生帶來的基因編輯易操作性、轉基因或突變株製備成本低廉、胚胎易觀察易篩選、快速的生長發育節約研究時間等方面。斑馬魚的胰臟是具備強大再生能力的。下圖展示了斑馬魚β細胞再生過程中涉及到上述三種生物學機制的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圖中的參考文獻還請大家有興趣查閱原文)。

從發育角度來說,斑馬魚的胰臟和哺乳動物一樣,來自表達pdx1的前腸內胚層背側芽和腹側芽。受精後18小時,背側芽細胞開始分化出內分泌細胞,受精後24小時,這些分散的內分泌細胞開始聚集形成主胰島。這些細胞是不分裂的,功能也並不成熟。到受精後 40小時開始,腹側芽的細胞開始分化出內分泌細胞。主胰島頭部開始形成並產生腺泡和導管細胞。發育到第2至第5天的時候,主胰島隨著來自「受成纖維生長因子應答的胰腺外管」(FGF-responsive extrapancreatic duct)的內分泌細胞的增殖而進一步增長。發育至5天以後,胰腺Notch應答細胞分化形成次級胰島和胰腺尾部。β細胞的增殖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通過對β細胞分化發育的了解,β細胞的生理刺激包括胰島素信號通路、營養和腸道微生物這三個方面。

胰島素信號通路的缺失是可以增加β細胞的數量和提高葡萄糖穩態控制的功能。目前已經得到證實的案例包括將insra和insrb這兩種胰島素受體功能失活、過表達IRS2、AKT2抑制劑處理,均可令胚胎斑馬魚在受精後24小時就出現大量的β細胞。另外在骨骼肌組織中阻斷胰島素信號通路,同樣可以提高β細胞的數目。

β細胞對營養是很敏感的,有兩例報導顯示,將幼年斑馬魚(發育6或18天)放在5%新鮮雞蛋黃中培養8小時後,β細胞數量大幅增加,但這並不是增殖帶來的結果,而是由那些前體/祖細胞分化實現的。類似的,高能量餵養條件下發育第15天的斑馬魚幼魚的次級胰島要比低能量餵養條件下的幼魚大的多。而禁食或者雷帕黴素處理可以阻滯β細胞的分化。這個結果好像提示我們成年人如何要獲得更多的β細胞得吃好喝好營養好,胖子們看到這個狂吃不胖的理由估計要喜極而泣了。但在此先聲明人β細胞受高能量過營養條件刺激促進增殖分化的研究暫時沒有(該忌口節食的還得繼續堅持哦)。

近來又有一些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可以分泌一種叫β細胞擴增因子A(β-Cell Expansion Factor A, BefA)的蛋白。如果把斑馬魚腸道裡的細菌用抗生素處理過後,發現斑馬魚的β細胞會少很多。反過來在培養液中補充BefA重組蛋白,可以通過促進細胞增殖來提高幼魚的β細胞數量。

人們通過對發育2.5天到5天這個階段的幼魚進行超過3000多種化學物質的篩選,鑑定到一些小分子藥物可以通過化學刺激促進β細胞再生,包括雙硫侖(Disulfiram, DSF)、黴酚酸(mycophenolic acid, MPA),還有一些是NF-κB、Notch、CDK5、葡萄糖通路、血清素、維甲酸的抑制劑等。其中CDK5抑制劑促進β細胞再生在小鼠以及人誘導多能幹細胞中也得到了證實。

最後一種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破壞胰島來誘導β細胞再生。這裡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像Sox9b如果發生突變,破壞胰島的方法就不可行,因為Sox9b在發育過程中對Notch應答細胞和中央棘突細胞的形成發揮重要作用。還有甲基轉移酶DNMT1的突變反而可以促進破壞後誘導的β細胞再生。這和前文中提到的DNA甲基化增加令β細胞再生能力消耗殆盡的現象不謀而合。此外,破壞β細胞後,可以促使胰島中其他細胞向β細胞轉分化,這裡Igfbp1介導的IGF信號通路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用化學手段破壞β細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甲哨唑。除此之外,還有乙基醯胺基腺苷 (5′-N-ethylcarboxamidoadenosine, NECA)、BX795和PIAA,後兩者是針對TBK1/IKKε信號通路的特效抑制劑。

總之,體內β細胞再生在治療I/II型糖尿病方面還是很有潛力的。人們對斑馬魚進行藥物篩選以期獲得更多小分子化合物有效地刺激β細胞再生。當然斑馬魚離人還有一段距離要走,當下我們通過斑馬魚把β細胞發育、分化和再生的調控網絡與信號通路了解清楚,相信在不遠的將來,β細胞的臨床治療會不約而至。

原文連結

https://cellregeneration.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13619-020-00052-6#auth-Wenbiao-Chen

2019年,《細胞再生》(Cell Regeneration)經過了編輯隊伍和期刊方向調整等大動作後,再度出現在學界同仁的視線中。該雜誌是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官方出版物,採取開放獲取(OA)的出版模式,在學會支持下目前不向作者收取發表費用(APC);致力於促進領域內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交流科研心得,助力推動細胞再生的基礎研究及其向臨床的轉化。

2020年,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攜手SpringerOpen共同出版《細胞再生》,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出版平臺,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來源:Cell Regeneration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eLife發表題為「In Vivo Imaging of β-cell Function Reveals Glucose-mediated Heterogeneity of β-cell Function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活體動物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進而激活calcineurin/NFAT
  • 胰島細胞的遷移、增殖與再生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當胰腺前體細胞確定了向內分泌細胞分化的命運後,它們就會逐漸脫離上皮細胞,最終在胰腺的間質組織中分化成熟。遷移事件的發生與細胞黏附分子有關。有報導整聯蛋白家族成員α5β3及α5β3參與了內分泌前體細胞的遷移運動。
  • 研究探索了體內生物鐘和β細胞再生之間的聯繫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如皮膚或肝臟,受損後能自我修復。這種現象被稱為細胞再生,描述的是仍然有功能的細胞如何開始增殖以彌補損失。在過去的3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β細胞的再生潛力,β細胞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
  • 【學術前沿】Erastin誘導的鐵死亡對人胰島樣細胞簇的生長與功能的...
    【學術前沿】Erastin誘導的鐵死亡對人胰島樣細胞簇的生長與功能的影響 2020-09-23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2020-10-09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如何靶向作用胰島組織/細胞來有效治療人類糖尿病?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勒斯登技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胰島中鑑別出了一類新型的失調基因簇,相關研究發現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希望。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尋找能夠促進胰腺β細胞再生、維護和保護的通路,並以此作為一種新方法來加速糖尿病新型療法和預防性手段的開發。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近日,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項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其能在體外產生具有良好葡萄糖反應和胰島素分泌的胰腺β細胞。
  • Diabetes:ChREBP介導葡萄糖刺激胰島β細胞增殖
    葡萄糖能刺激嚙齒類動物和人來源的β細胞複製增殖,但細胞內的信號傳導機制仍知之甚少。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hREBP)廣泛分布於哺乳動物的各種組織中,在肝臟、褐色及白色脂肪組織、小腸、腎和肌肉等組織中有較高的表達。ChREBP是葡萄糖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對於調節哺乳動物體內糖代謝、脂肪代謝以及組織脂肪沉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Nat Metab | 胰島β細胞分化程序和譜系分支
    β細胞的破壞和功能異常會導致糖尿病發生,然而目前並沒有療法能夠直接修復β細胞的數量與功能。幹細胞誘導分化至可移植的胰島β細胞有望成為新型糖尿病細胞療法。此外,幹細胞分化系統也是研究人類胰腺發育的理想工具,該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模擬體內胰腺發育的關鍵發育階段。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核心關鍵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下調,後者不僅取決於胰島β細胞絕對數目的變化(由β細胞分裂、再生和凋亡共同調節),還受到β細胞身份(beta cell identity)和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ation,即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維持的影響[4,5,6]。
  • 新的胰島細胞移植方法或改善糖尿病治療
    《自然-代謝》發表的一項研究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the subcutaneous space achieves long-term euglycaemia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type 1 diabetes發現,一種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讓
  • 我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 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科技前沿】  本報上海3月20日電(記者 顏維琦)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 用ES細胞和iPS細胞製造胰腺 旨在發現糖尿病的新療法
    而胰島素是胰腺胰島中β細胞分泌的激素,因此,糖尿病是β細胞功能障礙的原因。目前,胰島素注射、胰腺和胰島移植作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常常被應用於危重患者。然而,供體不足是移植的一個嚴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預期是在試管中製造和移植β細胞的再生醫學。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胰島移植近年來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打破供體的局限,獲得可用於移植的功能性胰島β細胞,一直是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巨大挑戰。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
  • 重磅級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在細胞分化研究上的新進展!
    doi:10.1073/pnas.1901021116維吉尼亞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 斑馬魚中的一種色素細胞可以在發育後轉化為另一種細胞類型。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注意到斑馬魚上的一些黑色素細胞會逐漸變成灰色,最後變成白色。進一步,他們發現了基因表達和色素化學的巨大變化。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15期|汪啟迪教授證實mTORC1是人胰島β細胞葡萄糖感應和功能代償的關鍵調控機制
    【中文摘要】背景:雷帕黴素理論作用靶點複合體I(mTORC1)對小鼠β細胞特性和功能維持至關重要。然而,它在人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的生理病理作用以及相關性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細胞mTORC1活性在糖尿病發病前期及糖尿病進展過程中的變化。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危險性增高顯著增加,目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已經對我國的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嚴重的影響。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
  • 首次讓人胰腺中的α細胞和γ細胞產生和...
    人類胰腺含有幾種類型的內分泌細胞(α、β、δ、ε和Υ),它們產生不同的激素來調節血糖水平。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較小的稱為胰島的細胞簇。當在沒有功能性β細胞的情況下,血糖水平不再得到控制時,糖尿病就產生了。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的Pedro Herrera教授及其團隊已在小鼠身上證實了胰腺能夠通過一種自發性改變其他胰腺細胞的身份的機制來再生新的產生胰島素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