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胰島β細胞功能修復和細胞再生是治療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人胰島β細胞的增殖在體內較難實現。為了更好地理解β細胞再生的正負調控機制,動物模型尤其是斑馬魚成為了我們研究β細胞再生機制的重要材料。美國範德堡大學Wenbiao Chen團隊就當前利用斑馬魚研究β細胞再生的研究進展作一簡單綜述,以饗讀者。
雖然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葡萄糖重吸收抑制劑等藥物已經用於糖尿病等的治療,但療效並不理想且還會引起副作用。而恢復患者β細胞群功能被認為才是治癒I型和II型糖尿病的「康莊大道」。然而遺體捐獻最終止於免疫排斥,而胚胎幹細胞或者誘導多能幹細胞體外誘導的方法雖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大家兜兜轉轉許多年,最後拿到的β樣細胞仍然無法與供體提供的β細胞相提並論(上帝:我的作品豈是這麼好模仿的,愚蠢的人類)。於是人們調整了策略,把β細胞誘導再生的過程放到了體內環境,效果卻有了驚人的提升。
體內β細胞再生涉及三方面的生物學機制,即:一、增殖,β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實現數量的增多,主要發生在晚期原腸胚到個體成年階段,是β細胞在體內發生最主要的生物學機制,不過隨著個體逐漸衰老,β細胞增殖能力消耗殆盡,據說這與細胞DNA甲基化水平增加有密切關係;二、祖/前體細胞分化,在整個發育階段和成年個體中均有發生;三、轉分化,可在某些極端條件如β細胞嚴重缺失或受一些藥物刺激等情況下,由胰內分泌細胞、肝臟細胞或腸內分泌細胞等發生轉分化產生β細胞。上述這些發現來自於噬齒類動物的研究,而成人的β細胞增殖能力卻並不強,在青年期達到增殖能力的高峰後,人的胰島細胞團基本就保持穩定了。雖然有證據表明成人胰島在面對胰島素抵抗時具備一定的可塑性,但為什麼會如此,又是通過哪些調控網絡來刺激細胞增殖能力的,均不清楚。
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點包括強大的生殖能力、卵生帶來的基因編輯易操作性、轉基因或突變株製備成本低廉、胚胎易觀察易篩選、快速的生長發育節約研究時間等方面。斑馬魚的胰臟是具備強大再生能力的。下圖展示了斑馬魚β細胞再生過程中涉及到上述三種生物學機制的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圖中的參考文獻還請大家有興趣查閱原文)。
從發育角度來說,斑馬魚的胰臟和哺乳動物一樣,來自表達pdx1的前腸內胚層背側芽和腹側芽。受精後18小時,背側芽細胞開始分化出內分泌細胞,受精後24小時,這些分散的內分泌細胞開始聚集形成主胰島。這些細胞是不分裂的,功能也並不成熟。到受精後 40小時開始,腹側芽的細胞開始分化出內分泌細胞。主胰島頭部開始形成並產生腺泡和導管細胞。發育到第2至第5天的時候,主胰島隨著來自「受成纖維生長因子應答的胰腺外管」(FGF-responsive extrapancreatic duct)的內分泌細胞的增殖而進一步增長。發育至5天以後,胰腺Notch應答細胞分化形成次級胰島和胰腺尾部。β細胞的增殖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通過對β細胞分化發育的了解,β細胞的生理刺激包括胰島素信號通路、營養和腸道微生物這三個方面。
胰島素信號通路的缺失是可以增加β細胞的數量和提高葡萄糖穩態控制的功能。目前已經得到證實的案例包括將insra和insrb這兩種胰島素受體功能失活、過表達IRS2、AKT2抑制劑處理,均可令胚胎斑馬魚在受精後24小時就出現大量的β細胞。另外在骨骼肌組織中阻斷胰島素信號通路,同樣可以提高β細胞的數目。
β細胞對營養是很敏感的,有兩例報導顯示,將幼年斑馬魚(發育6或18天)放在5%新鮮雞蛋黃中培養8小時後,β細胞數量大幅增加,但這並不是增殖帶來的結果,而是由那些前體/祖細胞分化實現的。類似的,高能量餵養條件下發育第15天的斑馬魚幼魚的次級胰島要比低能量餵養條件下的幼魚大的多。而禁食或者雷帕黴素處理可以阻滯β細胞的分化。這個結果好像提示我們成年人如何要獲得更多的β細胞得吃好喝好營養好,胖子們看到這個狂吃不胖的理由估計要喜極而泣了。但在此先聲明人β細胞受高能量過營養條件刺激促進增殖分化的研究暫時沒有(該忌口節食的還得繼續堅持哦)。
近來又有一些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可以分泌一種叫β細胞擴增因子A(β-Cell Expansion Factor A, BefA)的蛋白。如果把斑馬魚腸道裡的細菌用抗生素處理過後,發現斑馬魚的β細胞會少很多。反過來在培養液中補充BefA重組蛋白,可以通過促進細胞增殖來提高幼魚的β細胞數量。
人們通過對發育2.5天到5天這個階段的幼魚進行超過3000多種化學物質的篩選,鑑定到一些小分子藥物可以通過化學刺激促進β細胞再生,包括雙硫侖(Disulfiram, DSF)、黴酚酸(mycophenolic acid, MPA),還有一些是NF-κB、Notch、CDK5、葡萄糖通路、血清素、維甲酸的抑制劑等。其中CDK5抑制劑促進β細胞再生在小鼠以及人誘導多能幹細胞中也得到了證實。
最後一種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破壞胰島來誘導β細胞再生。這裡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像Sox9b如果發生突變,破壞胰島的方法就不可行,因為Sox9b在發育過程中對Notch應答細胞和中央棘突細胞的形成發揮重要作用。還有甲基轉移酶DNMT1的突變反而可以促進破壞後誘導的β細胞再生。這和前文中提到的DNA甲基化增加令β細胞再生能力消耗殆盡的現象不謀而合。此外,破壞β細胞後,可以促使胰島中其他細胞向β細胞轉分化,這裡Igfbp1介導的IGF信號通路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用化學手段破壞β細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甲哨唑。除此之外,還有乙基醯胺基腺苷 (5′-N-ethylcarboxamidoadenosine, NECA)、BX795和PIAA,後兩者是針對TBK1/IKKε信號通路的特效抑制劑。
總之,體內β細胞再生在治療I/II型糖尿病方面還是很有潛力的。人們對斑馬魚進行藥物篩選以期獲得更多小分子化合物有效地刺激β細胞再生。當然斑馬魚離人還有一段距離要走,當下我們通過斑馬魚把β細胞發育、分化和再生的調控網絡與信號通路了解清楚,相信在不遠的將來,β細胞的臨床治療會不約而至。
原文連結
https://cellregeneration.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13619-020-00052-6#auth-Wenbiao-Chen
2019年,《細胞再生》(Cell Regeneration)經過了編輯隊伍和期刊方向調整等大動作後,再度出現在學界同仁的視線中。該雜誌是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官方出版物,採取開放獲取(OA)的出版模式,在學會支持下目前不向作者收取發表費用(APC);致力於促進領域內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交流科研心得,助力推動細胞再生的基礎研究及其向臨床的轉化。
2020年,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攜手SpringerOpen共同出版《細胞再生》,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出版平臺,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來源:Cell Regeneration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