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2020-12-08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2020-10-09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腸上皮主要有三個功能,即食物消化吸收、保護和激素分泌。上皮細胞從隱窩處產生,遷徙到小腸表面,最後在小腸絨毛端處死亡,平均4-7天更新一次,是哺乳動物體內自我更新速度最快的組織。其中隱窩處Lgr5陽性表達的小腸幹細胞是腸上皮自我更新的動力來源。有人在體外水平還證實了這種圓形高表達Lgr5, Olfm4, CD133和Lrig1的小腸幹細胞在傳了數代以後,仍然具備強大的克隆能力和穩定的基因組。

而當小腸上皮受到持續損傷時,小腸幹細胞就無法滿足如此快速的自我更新和修復了。於是靜息期的幹細胞、祖細胞甚至一些終末分化的細胞會重新啟動細胞周期,回到幹細胞狀態,對損傷處進行再生修復(如下圖)。接下來主要對這些細胞已經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左圖是正常情況下Lgr5陽性小腸幹細胞分化成小腸上皮各種細胞類型的過程。右圖是損傷發生時,第四位靜息期幹細胞逆轉成Lgr5陽性小腸幹細胞(左)和祖細胞以及終末分化細胞去分化為幹細胞(右)的兩種模型

一、靜息期幹細胞

靜息期幹細胞顧名思義,增殖不活躍。所以並沒有細胞增殖的分子標誌物用於標記靜息期幹細胞。現在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脫氧尿苷(BrdU/EdU)標記,這種染料可以與DNA相結合。如果細胞是快速分裂和增殖的,經過幾代之後就會將染料稀釋,而靜息期幹細胞可以長期保留這種染料,所以又叫「標籤保留細胞」。這個方法的缺點就是無法在活細胞水平檢測BrdU/EdU。替代的方法有組蛋白H2B融合螢光蛋白,靜息期幹細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可以保留這種染色體標記的螢光,這種方法方便直接觀察,也方便後續鑑定。

最近興起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通過對細胞命運、異質性和譜系進行研究,鑑定出了很多幹細胞分子標誌物,也進一步完善了此前的理論。例如「標籤保留細胞」和小腸幹細胞並不是完全等價的,有一部分短期標籤保留的細胞更像是腸內分泌樣細胞,而只有Hpox標記的細胞才是最主要的靜息期細胞,再例如Mex3a被認為可以指示Lgr5陽性小腸幹細胞的某一個亞群;Clusterin標記出了一群與Lgr5陽性細胞完全不同的罕見細胞,而這群細胞同樣能在腸上皮損傷時通過YAP介導的方式發揮重要再生作用;Bmi1主要是腸內分泌細胞的標誌物,Prox1既是腸內分泌細胞又是簇狀細胞的標誌物,Bmi1和Prox1雙陽性細胞被證實能夠在腸上皮損傷和穩態調節時逆轉成小腸幹細胞;而來自吸收和分泌譜系的Ascl2陽性細胞是發生去分化形成小腸幹細胞的重要細胞來源。那麼描述靜息期幹細胞最合適的標誌物主要是Bmi1、Tert、Hopx和Lrig1,還有Mex3a和Krt19等。

二、分泌祖細胞

分泌祖細胞可以分化成潘氏細胞、杯狀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簇狀細胞。在正常穩態調節的時候,主要由Atoh1表達陽性的分泌祖細胞向各種分泌細胞分化。而在腸損傷的時候,則由Dll1(Notch配體)表達陽性的分泌祖細胞發生去分化用以補充幹細胞。除了Dll1以外, Sox9高表達的細胞也可以被認作分泌祖細胞。

三、吸收祖細胞

鹼性磷酸酶(Alpi)高表達的腸上皮細胞可以去分化形成隱窩絨毛色帶狀物,這個研究在轉基因小鼠中已經得到證實。這群細胞主要表達與細胞增殖和乾性相關的基因,還表達潘氏細胞的一些標誌物。但如果離開隱窩,這群細胞即失去了去分化的能力。

四、腸內分泌細胞

Bmi1除了是靜息期幹細胞標誌物之外,也被證實是成熟腸內分泌細胞的一種標誌物,這群細胞同樣可以實現向Lgr5陽性小腸幹細胞轉化。尤其在參與腸損傷修復過程中,Bmi1和Prox1均可以認作去分化過程的重要標誌物。

五、潘氏細胞

成熟的潘氏細胞(Lyz1陽性表達)在應對輻射時可以重新進入細胞周期,並去分化補充幹細胞。去分化過程依賴Notch信號通路,但是誘導潘氏細胞重新進入細胞周期則主要是通過炎症反應刺激c-Kit/Akt通路激活β-catenin。

六、簇狀細胞

簇狀細胞的標誌物是雙皮質激素樣激酶(Dclk1),當然也有Prox1。在腸損傷模型中觀察到Dclk1陽性簇狀細胞發生減少並向小腸上皮細胞分化再生。當簇狀細胞出現APC基因突變時,這種細胞在炎症刺激下會表現腫瘤的一些特性。

七、信號通路

調控腸上皮的可塑性和去分化依賴多條重要的信號通路。其中Wnt/β-catenin有助於維持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BMP/Smad信號通路作用正好相反,能促進細胞分化,抑制細胞增殖,引起細胞死亡;EGF/MAPK信號通路刺激幹細胞增殖,不過在GSK3和BMP抑制劑處理維持Lgr5陽性細胞的乾性時,這個通路似乎並不是主要的靶點;Notch的作用比較複雜,在Wnt信號激活的時候可以促進細胞自我更新,而在Wnt通路被抑制的時候卻表現出促進細胞分化的功能,Notch通路如果被抑制,細胞向分泌型譜系特化;YAP/TAZ通路可以促進細胞重編程和組織再生;EGFR/ERK通路可以把Lgr5陽性腸幹細胞轉化成靜息幹細胞。

八、調控蛋白

此外,還有一些蛋白也與腸上皮細胞的可塑性有關。比如ATOH1蛋白多個位點的磷酸化對分泌祖細胞向幹細胞轉化有重要意義,如果這些磷酸化位點發生突變則不利於腸上皮進行損傷修復。再比如Ascl2,這個蛋白是Wnt通路的下遊靶點,但目前並不清楚它在吸收和分泌祖細胞向幹細胞轉化過程中的作用。IL-22可促進Lgr5陽性腸幹細胞增殖和上皮再生,但又有論文指出IL-22通過抑制Wnt和Notch通路反而使Lgr5陽性腸幹細胞數目降低。

總而言之,深入理解腸再生的分子機制將有助於我們掌握幹細胞的狀態,並開發出更有前景的策略用於治療腸癌和腸炎。

原標題:《【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體內β細胞再生涉及三方面的生物學機制,即:一、增殖,β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實現數量的增多,主要發生在晚期原腸胚到個體成年階段,是β細胞在體內發生最主要的生物學機制,不過隨著個體逐漸衰老,β細胞增殖能力消耗殆盡,據說這與細胞DNA甲基化水平增加有密切關係;二、祖/前體細胞分化,在整個發育階段和成年個體中均有發生;三、轉分化,可在某些極端條件如β細胞嚴重缺失或受一些藥物刺激等情況下
  • 細胞分化和幹細胞生物學
    細胞分化的本質是基因組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選擇性表達,通過不同基因表達的開啟或關閉,最終產生標誌性蛋白質。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過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條件下,分化了的細胞也不穩定,其基因表達模式也可以發生可逆性變化的,並又能回到其未分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去分化。
  •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控制器官大小的全新機制 2020-10-22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才能相對準確的保證實驗的可重複性?,這些細胞具有獨特的可塑性,在正常情況下能夠進行分裂、增殖和分化,而在受損傷的狀態下,又能夠去分化,轉變為大量增殖細胞以進行修復/再生(regeneration):單個細胞首先長成一個具有對稱性的囊腫形態,隨著Paneth細胞和其他吸收細胞的出現,這種對稱被打破,進而長成一個出芽型類器官。類器官的這個生長過程很好的概括和模擬了上皮再生和穩態建立的形成【3】。
  • 人類為何不能再生:幹細胞分化能力有限—新聞—科學網
    Gardiner)說,「再生是一種基礎的生物學特性,就像繁殖一樣。」大衛·加德納是一項再生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他解釋說,人類實際上也有再生的能力。我們的身體一直在細胞水平上不斷重建,並擁有修復損傷和癒合傷口的能力。雖然我們不能再生出新的手臂,但據2013年《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報導,兒童有時候能夠在手指意外截斷之後,重新長出指尖;而成人在肝臟受損的時候,也可以重新長出部分組織。
  • 探訪再生醫療最前沿——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自從10多年前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發明以來,不斷展現它在再生醫療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相關臨床研究也已成功開展。新華社記者1日探訪了再生醫療最前沿的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聽山中伸彌及其團隊聊iPS細胞研究的重要意義。
  • 有理有據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分化18餘種細胞類型
    儲存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有什麼用?它真的可以修復治療多個系統疾病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施沁等人,檢索了12年-17年120篇國內外的學術報導,通過《人臍帶華通氏膠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現狀與前景》[1] 一文,清晰闡述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分化能力。
  • Nature綜述:細胞外基質粘彈性性能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這些結果為下一代生物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指導,可用於匹配組織、ECM力學性能的體外組織模型和再生醫學的應用。當這些過程中受到周圍ECM或細胞三維物理限制時,這些細胞被認為是受機械限制的。公認的觀點是,孔徑和基質降解能力是機械限制的關鍵調節器。對於剛性或彈性孔隙,基質降解是細胞克服限制和遷移的必要條件。然而,只要有足夠的粘彈性或粘塑性,細胞就能克服限制而增大大小,沉積基質,在擴散或有絲分裂時改變形態,並遷移。
  • Nature:科學家在體外成功構建迷你小腸,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成為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實現的事情。於是,類器官誕生了。所謂類器官就是有組織結構的3D器官模型,它來自於人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潛能性幹細胞,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體人類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上皮類器官,如來源於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潛力。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通訊作者:Mujib Ullah(圖片來源於網絡)摘要生物體衰老涉及器官功能的逐步下降和對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易感性的增加。這與體內幹細胞的衰老有關,這一過程降低了幹細胞自我更新、分化和使受損組織和器官再生的能力。
  • 肺多能幹細胞可「跨界」參與肺臟再生
    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肺臟一旦受損,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也將受到影響。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最新研究證實,在人體中存在一種參與肺臟再生的肺多能幹細胞,它可以「按需分化」,完成肺臟內部的「跨界維修」。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學術前沿】專輯報導:基因編輯和幹細胞
    幹細胞能夠分化成專門的細胞類型,因此已成為研究和治療疾病的功能平臺。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例如鋅指核酸酶(ZFN),轉錄激活子樣效應核酸酶(TALEN),特別是CRISPR / Cas9系統,對基礎科學,醫學應用產生了巨大影響。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這些神經微環境含有可以被激活以產生活躍增殖神經幹細胞(aNSCs)的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NSCs)。aNSCs具有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或星形膠質細胞的潛能。NSC譜系的始端由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uiescent NSCs, qNSCs)組成,它們通常處於休眠狀態,被激活後可生成具有增殖能力的神經幹細胞。
  • Lonza人牙髓幹細胞,多能分化,不只用於牙齒組織再生研究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簡稱MSC)是能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多能性細胞,可分化為軟骨細胞、成骨細胞、肌細胞、脂肪細胞等。由於幹細胞在再生醫學中,可以改善遺傳、神經疾病患者的生活,因此其研究獲得了很好的發展。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2020年4月9日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學術前沿】吃豆人不能沒有剎車:RNA降解的全新負調控機制
    學術期刊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 將助力更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科學舞臺精彩亮相!近日,林承棋、羅卓娟課題組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MCB)發表了題為「RNF219 interacts with CCR4‒NOT in regulating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成果,發現了脫腺苷酸化酶CCR4-NOT的負調控因子RNF219及其在幹細胞分化中的重要作用。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肺臟支氣管肺泡幹細胞具有雙向分化潛能
    該研究基於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利用細胞克隆分析技術揭示了單個支氣管肺泡幹細胞(single BASC)在支氣管和肺泡區域都損傷情況下具有同時再生這兩個區域上皮細胞的能力。這一發現為肺臟的再生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作為一個複雜的多功能器官,肺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肺上皮細胞對肺臟穩態的維持及肺損傷後修復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找到真渦蟲再生能力的關鍵細胞
    據外媒報導,《細胞》(Cell)昨日發文稱科學家確定了主導真渦蟲再生能力的幹細胞,這種幹細胞被稱為Nb2細胞。真渦蟲個頭不大,但名號不小,因為它們被切成好幾段後,每段又能長成一隻完整的新蟲。這種再生能力令其他多數動物望塵莫及。現在,研究人員準確的找到了啟動真渦蟲再生過程的關鍵蛋白質。
  • 生物新材料在體內可「再生」新骨 選擇性「凋亡」骨腫瘤細胞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四川與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正加快融入世界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中。  新材料如何助力「再生醫學」的發展?如何通過高分子載體,實現腫瘤藥物的「定位」輸送?論壇上,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薩倫託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生物材料及新材料的技術前沿和成果落地,進行了全方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