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2020-10-26 BioArt

編者按


腸道類器官,因其培養體系穩定、發育過程相對明確而被科學研究和藥物研發廣泛使用,但是,仍有很多問題尚不清楚。比如,鼠腸類器官可以在完全分化狀態下持續傳代,而人腸類器官只能持續培養對稱完整的,一旦分化就無法傳代,這是否因為培養條件沒有達到最優狀態?

即使研究相對清楚的信號通路,如Wnt,不同化合物抑制這個通路,卻產生了不同的表型,原因在哪裡?使用純化的蛋白培養類器官的活力就不如條件培養基培養的類器官好,是因為什麼呢?人胚胎類器官在培養過程中,會出現多種表型(對稱型、出芽型、混合型等等),在表型不均一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想要做到高重複性會比較困難,那麼這種不均一性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在類器官發育過程中,想要在第n天獲得特定的表型,比如更多的Paneth 細胞,那麼如何傳才能相對準確的保證實驗的可重複性?


本篇文章的研究,不但提供了全面研究類器官生長發育的方法和平臺,更重要的是,將腸類器官表型和相關功能進行分類定義,為後續研究提供一定規則參考和思路,也為以上問題的解答奠定了的基礎。


撰文 | 覺主在路上
責編 | 兮


腸道上皮(intestinal epithelium)由一層極化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具有獨特的可塑性,在正常情況下能夠進行分裂、增殖和分化,而在受損傷的狀態下,又能夠去分化,轉變為大量增殖細胞以進行修復/再生(regeneration)【1,2】。在組織結構和微環境穩態的重建過程中有著數不盡的信號通路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是如何被調控的還尚不清楚。近年來,腸道類器官因其與腸道上皮組織高度一致性而被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一個完整的類器官能夠從一個單個細胞長成一個高度自我調控的完整結構(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長文| 腸道類器官發育中如何打破對稱性?):單個細胞首先長成一個具有對稱性的囊腫形態,隨著Paneth細胞和其他吸收細胞的出現,這種對稱被打破,進而長成一個出芽型類器官。類器官的這個生長過程很好的概括和模擬了上皮再生和穩態建立的形成【3】


為了更好的研究組織修復過程,近日,來自瑞士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FMI)Prisca Liberali團隊在Nature 上發表了文章Phenotypic landscape of intestinal organoid regeneration,通過使用類器官模型,開發了一種基於影像分析的篩選平臺,全面的展示了類器官生長過程中的表型變化及其相關功能信號通路,並提供了能夠提高損傷後再生能力的潛在靶點。



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一個基於影像分析的篩選平臺以全面的了解不同信號通路對於類器官表型變化的影響(圖1),篩選的化合物總共有2789個,涵蓋了目前常用的激酶抑制劑 (inhibitors of kinases)、細胞核激素受體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s)、轉錄調控因子(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等等。化合物從第0天單個細胞開始處理,共孵育4天,4天後對類器官特定細胞enterocytes (抗aldolase B)和Paneth cells (抗lysozyme)進行染色,然後對每一個類器官進行拍照,根據每個類器官內Lysozyme、aldolase B的表達強度和類器官形態進一步進行歸類。


圖1 篩選流程


根據表型相似性原則【4】,共總結7種表型大類(15個表型小類)(圖2左)。多次重複實驗後, 確認了301種化合物及其對應的207個基因具有高度表型一致性和重複性。進一步通過等級相互作用得分(hierarchical interaction score, HIS對這207個基因相互作用和功能進行分析,構建出約6800 HIS 交互作用的網絡,涵蓋了包括Wnt信號通路的6個高度相互聯繫的網絡 (圖2右)。接下來,研究人員從每個特性表型中選出一個目標基因進行體外和體內的驗證,包括Psen1 (Paneth cell hyperplasia), Casr (Wnt hyperactivation), Akt1 (enterocyst phenotype) 和Rxra (regenerative phenotype)。文章正文主要闡述了再生表型相關基因Rxra的驗證過程。


圖2 代表性表型(左)和HIS互作網絡(右)


RXR (Retinoid X receptor)相關的信號通路參與調控腸上皮細胞(Enterocyte cell,EC的分化,研究人員通過使用RXR的激活劑和抑制劑處理類器官,在不同時間點對類器官進行染色和利用10x Genomics單細胞基因表達解決方案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RXR信號通路能夠調節再生和EC分化兩者之間的平衡,抑制RXR的類器官能夠重新具有再生能力,而激活RXR信號通路則使得類器官成熟的更快 。動物體內實驗也進一步驗證了RXR對於組織再生的促進作用,對輻照誘導產生的腸炎動物進行短時RXR抑制處理後發現,動物體重和腸上皮屏障功能都有明顯的提高,組織內觀察到大量Goblet 細胞的生成、腺窩底部有大量增值細胞的生成和積累以及更長的絨毛生成。


總的來說,本項研究建立了基於影像的篩選平臺,能夠在一次篩選過程中全面闡述類器官的表型特徵和生長過程,並首次繪製腸道器官自我組裝過程中相關功能基因相互作用網絡圖,同時,驗證了RXR信號通路在腸修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此信號通路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為腸道修復過程中靶點藥物開發提供了有力證據。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76-9


製版人:schweine


參考文獻

1. Tetteh, P. W. et al. Replacement of lost Lgr5-positive stem cells through plasticity of their enterocyte-lineage daughters. Cell Stem Cell 18, 203–213 (2016).

2. van Es, J. H. et al. Dll1+ secretory progenitor cells revert to stem cells upon crypt damage. Nat. Cell Biol. 14, 1099–1104 (2012).

3. Chacón-Martínez, C. A., Koester, J. & Wickström, S. A. Signaling in the stem cell niche: regulating cell fate, function and plasticity. Development 145, dev165399 (2018).

4. Levine, J. H. et al. Data-driven phenotypic dissection of AML reveals progenitor-like cells that correlate with prognosis. Cell 162, 184–197 (2015).

相關焦點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腸型放射病救治_鄭大中科博生
    裴雪濤教授和李豔華教授為該論文研究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Me6)具有促進腸上皮細胞放射損傷後修復的作用,該化合物能通過激活ERK/AK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腸幹細胞的再生,從而顯著提高腸型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存活。中科博生。基於幹細胞技術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 Theranostics: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急性腸型放射病救治
    研究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Me6)具有促進腸上皮細胞放射損傷後修復的作用,該化合物能通過激活ERK/AK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腸幹細胞的再生,從而顯著提高腸型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存活。基於幹細胞技術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傳統的類器官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模擬了體內穩態環境下幹細胞及其分化細胞的相互作用,無法呈現損傷再生條件下的器官組織變化。然而在體內損傷誘導的再生過程中,會出現損傷態幹細胞來主導組織損傷修復的過程【2】。如何在體外建立能夠捕獲損傷態幹細胞的類器官培養方法,是類器官研究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受到由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引起的物理傷害以後,可以通過激活生長過程完成組織和器官再生。然而,人們尚不清楚植物遭受機械損傷以後激活器官再生的分子機理。在特定逆境脅迫下,植物通過茉莉酸途徑抑制主根生長而促進側根發生(Sun et al., 2009, Plant Cell; Chen et al., 2011, Plant Cell)。
  • 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Nature:再生能力為四足脊椎動物祖先共有
    2015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來自柏林für Naturkunde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團隊以及布朗大學對兩棲類動物化石的合作研究認為現代火蜥蜴的強大再生功能源於其四足脊椎動物祖先,而在漫長的進化中這一特異功能卻逐漸地消失了。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然而,目前類器官的構建方法存在相當大的缺點:幹細胞會不受控地發展成為壽命短、非生理性大小的圓形和封閉組織,這將導致構建的類器官在解剖學和/或生理學上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官不一致。Nikolaev幹細胞一旦接種到腸樣支架中,就會在數小時內散布在支架上,形成具有特徵性隱窩結構和絨毛樣結構域的連續細胞層。出人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幹細胞居然「知道」如何自我排列以形成功能性的小腸。
  • Nature:科學家在體外成功構建迷你小腸,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成為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實現的事情。於是,類器官誕生了。所謂類器官就是有組織結構的3D器官模型,它來自於人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潛能性幹細胞,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體人類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上皮類器官,如來源於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潛力。
  • Nature開發毛囊類器官,可再生頭髮!媽媽再也不擔心我脫髮了!
    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生物學和毛囊發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了近乎完整的皮膚類器官,即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來的模擬皮膚發育的自組織組織。類器官已經被用來模仿各種器官,包括內臟、肺、腎和大腦。由於器官由許多細胞類型組成,器官通常由多能幹細胞形成,而多能幹細胞有能力形成所有的成年細胞類型。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這兩個過程都在類器官中得到體現,它們可以自組裝形成器官本身的細胞組織。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卷鬚發育使得庫容增大、競爭養分,需及時去除卷鬚,促進黃瓜健康生長坐果。人工去除卷鬚費時費工,因此培育適合輕簡化栽培的無卷鬚品種,成為黃瓜株型改良的重要方向。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Hans Clevers的實驗團隊將小鼠腸段中分離出來的隱窩細胞培養在含有ENR(EGF、Noggin、R-spondin)的三維Matrigel培養體系中,他們發現該培養體系下隱窩細胞能夠形成類似於腸的微型結構,即隱窩-絨毛樣複合體。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發表該論文的研究人員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稱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的自噬過程可能作為修復或再生受損細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療靶點。胚胎幹細胞的發育全能性,決定了它不僅可以作為體外研究細胞分化和發育調控機制的模型,為研究哺乳動物的早期發育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系統。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載體,將通過同源重組產生的基因組的定點突變導入個體,輔助治療各種人類疾病的再生療法的開發,給人類移植醫學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在過去十年,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關鍵進展之一就是類器官體系的發展。類器官正迅速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前沿的工具之一,這些微型組織和器官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功能上都與真實器官相對應。出人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幹細胞居然「知道」如何自我排列以形成功能性的小腸。Lütolf說:「具有幾何形狀的水凝膠支架上有隱窩狀的腔,可直接影響幹細胞的行為,因此幹細胞可以保留在腔中並在外部區域分化,就像在天然組織中一樣。幹細胞不僅適應支架的形狀,還產生了在真實腸道中所有關鍵的細胞分化類型,以及一些通常在類器官中找不到的稀有和專門的細胞類型。」
  • 【科學普及】植物再生過程中的器官從頭再生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逆境脅迫,這些不利環境因素的脅迫可能會損傷植物組織或器官,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當植物體的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後,受損細胞的臨近細胞會分裂產生新細胞去替代受損細胞,從而進行自我修復,這種植物體對受損組織或器官進行修復或替代的過程,稱為植物再生(Plant Regeneration)[1]。植物再生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體現,其細胞學基礎是細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和多能性(pluripotency)。
  • miRNA對牙再生調控機制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牙再生概念的提出,其逐漸成為一種新興治療理念,為人類實現「第三副牙齒」提供可能。 研究發現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牙齒發育過程中起著關鍵調控作用,調節細胞增殖與分化。這一機制為牙再生提供關鍵思路。本文就miRNA在牙再生領域的相關研究作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