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2020-12-06 BioArt生物藝術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類器官晶片可以廣義地定義為被設計用於在體外模擬人體(或動物)器官功能單元的超微加工的細胞培養設備。該技術結合體外3D培養的類器官,同時融合物理、工程學和微機電、生物醫學、材料學等多個學科的典型交叉前沿科學技術,其中主要核心技術是微流控技術和體外3D培養。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EPFL)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基礎科學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Matthias P. Lutolf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 Homeostatic mini-intestines through scaffold-guided organoid morphogenesis

該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可以誘導腸幹細胞形成管狀上皮,該管狀上皮具有可進入的內腔以及與體內相似的隱窩和絨毛狀結構的空間排列,即迷你腸管。同時,該迷你腸管是可灌注的,從而可以連續去除死細胞,延長組織壽命數周,還可以使腸管定植微生物來模擬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迷你腸管還保留了腸道的關鍵生理特徵,並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作者首先假設,將囊狀腸器官樣體塑造成其特有隱窩和絨毛結構的形態發生過程,可以用來促進體外幹細胞沿著預定空間邊界模式化分布,特別是那些接近腸道表面三維 (3D) 拓撲的模式化分布。為此,研究團隊製作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這種支架將促進腸道幹細胞 (ISCs) 的有效粘附、增殖和分化,並且足夠堅硬,可以作為物理屏障,將ISCs的生長限制在預定的形狀。而純基質膠太軟,不能限制小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生長 (LGR5-eGFP+ ISCs) ,作者發現由混合I型膠原和基質凝膠組成的混合基質滿足了這一必要的條件,其中I型膠原提供了相對較硬的粘性基質,基質凝膠包含天然基底膜的關鍵成分。

作者將這些水凝膠整合在一個可灌注的平臺上,形成了一個混合微晶片系統,該系統由一個彈性裝置組成,該裝置具有一個中心腔室,用於裝載水凝膠和隨後的器官樣培養,兩側是一對 (入口和出口) 容器,用於裝載細胞和腔內灌注,以及側向容器,通過水凝膠向組織的基底側提供培養基和生長因子 (圖1a,b)。

微通道包含模擬小鼠小腸中天然隱窩幾何形狀的微腔,在中心凝膠支架內進行雷射消融 (圖1b)。這些管狀水凝膠支架可以通過從入口容器,輕鬆地將小鼠LGR5-eGFP+ ISCs灌注並定植進去。這些快速建立的融合細胞陣列比3D基質凝膠中生長的組織大幾倍。同時,這些組織保持開放,兩端沒有細胞,使液體能夠輸送到上皮的頂端,並可以從管腔中除去不粘附或死亡的細胞。

圖1. 迷你腸道培養的3D水凝膠微設備

事實上,在常規器官樣細胞的封閉腔中,高水平的細胞脫落和死亡細胞的積累導致約10天後的組織破壞。如果想要實現傳統上皮類器官的無限增殖,需要採用連續傳代的方法,工序複雜。而作者則建立了不需要傳代的、細胞生長和死亡平衡的長壽穩態器官樣培養系統——通過灌注從快速生長的上皮細胞中連續去除死亡細胞的方式——實現了保持管狀腸上皮數周的可能性。當每12小時灌注管腔以從器官樣管中去除死亡細胞時,組織的壽命可以延長到一個月或更長,進而保持LGR5-eGFP+ ISCs的整體組織解剖和局部環境。

作者接下來測試了分化的誘導將如何影響ISC衍生的迷你腸管中細胞的命運。結果顯示,迷你腸管的細胞類型的仿生空間分布(圖2a-f)類似於體內沿隱窩絨毛軸的細胞命運模式。其中,隱窩樣區域僅包含SOX9染色陽性的細胞(圖2a)和Paneth細胞 (圖2b)。分裂細胞 (EdU) 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隱窩區域(圖2c)。

相反,腸細胞標記物陽性的細胞(圖2d),腸內分泌細胞(圖2e)和杯狀細胞(圖2f)幾乎只存在於管的中心區域,對應於絨毛樣區域。這些數據表明,空間封閉的水凝膠支架促進了腸上皮細胞的「導向」自組織形成功能性腸管,該功能性迷你腸管顯示出與體內天然小腸相似的隱窩和絨毛樣區域的空間排列。

圖2. 迷你腸管的細胞命運模式分布。

那麼迷你腸管中細胞多樣性和不同細胞類型的比例如何呢?作者對從幼 (10天) 和老 (20天) 的小腸管中分離的細胞以及混合的基質凝膠衍生的器官樣細胞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 (scRNA-seq)分析。作者在迷你腸管中發現了傳統類器官中沒有發現的,表達腸絨毛末端細胞標記的細胞和M樣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腸內分泌細胞在穩態迷你腸管中相對豐富 (約5%) ,該比例類似於在體內發現的細胞比例,但是這些細胞在傳統的類器官中非常罕見 (約0.3%)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顯示,研究團隊開發的類器官晶片培養的迷你腸管中的細胞類型與體內細胞類型的多樣性非常相似,包括在傳統類器官中罕見或缺失的細胞類型。隨後作者通過三種上皮損傷模型發現,迷你腸管具有顯著的損傷後再生潛力。

我們知道人體腸道裡面富含各種微生物,那麼迷你腸管是否能夠模擬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呢?作者採用了隱孢子蟲感染模型來解密。隱孢子蟲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宿主和嬰兒中會導致危及生命的腹瀉。通過用新分離的子孢子感染迷你腸管並每天分析,作者觀察到新形成的隱孢子蟲卵囊連續產生了至少四周。因此,迷你腸管非常適合用於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機制和長期感染研究。

總結,通過將生物工程與幹細胞的自組織特性相結合,作者研發了開放的管狀「類器官晶片」,它們顯示出卓越的細胞類型多樣性、組織結構和功能。而微晶片灌注系統的引入使得從管腔中有效去除脫落/死細胞並將其暴露於寄生蟲或培養基添加劑成為可能。

通過調整水凝膠支架的特定特性(例如,它們的組成、幾何形狀、大小、硬度和信號輸入),他們研發的新技術可以應用於其他器官樣幹細胞,包括那些來自其他器官(如肺、肝或胰腺)和來自患者活檢的幹細胞。這一容易製備的3D組織解剖模型,允許在高度易處理的實驗框架中促進幹細胞的發展,並可能在藥物研發、診斷和再生醫學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除此之外,未來人們還可能會使用類器官來替換受損的組織甚至器官:從患者身上獲取幹細胞,然後將它們培養成新的肝臟、心臟、腎臟或肺。然而,目前類器官的構建方法存在相當大的缺點:幹細胞會不受控地發展成為壽命短、非生理性大小的圓形和封閉組織,這將導致構建的類器官在解剖學和/或生理學上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官不一致。
  • Nature:科學家在體外成功構建迷你小腸,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成為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實現的事情。於是,類器官誕生了。所謂類器官就是有組織結構的3D器官模型,它來自於人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潛能性幹細胞,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體人類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上皮類器官,如來源於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潛力。
  • 像正常人體組織一樣生長並像真實功能的人造器官
    人工器官研究正迅速成為現代生命科學最前沿的工具之一。這個想法是利用幹細胞來構建微型組織和器官,精確地模仿和表現出它們真正的對應物。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人體器官晶片:顛覆性的生物新星
    甚至,相比於傳統的仿生學類器官技術,文章指出,器官晶片能夠更加精確控制局部環境,於體外模擬人體器官功能單元,在應用前景上更加優越。 (Organoids)是一系列來源於多能幹細胞的自組織微型三維細胞聚集體,可模擬人體內同類器官的關鍵結構和功能特徵,包括人體器官的發育、穩態和疾病。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微流控晶片研究團隊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成功構建了一種功能化腎晶片系統,並用於模擬糖尿病腎病早期病理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ab on a Chip (2017,17(10):1749-1760)雜誌上。
  • Nature:人胰島樣類器官動物試驗成功!可以恢復小鼠葡萄糖穩態
    北京時間8月20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SalK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產生了人胰島樣類器官(HILOs),將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後,可以快速重建葡萄糖穩態,且不會出現免疫排斥。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3月16日
    相比傳統的有損電子顯微成像技術,本研究代表了晶片檢測和逆向工程的重大進展。未來的發展可望在掃描效率和精度方面得到明顯提升。Leitch & David Julius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3/n7645/full/nature21401.html(導讀 董堃)  板鰓類魚具有特化的電感受器官,在電場中能探測到微弱的電位變化但其機制尚未明了。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類器官模型的應用1.建立疾病模型與二維培養體系相比,類器官有助於闡明疾病的發展、穩態和發病機制,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能的新方法。以大腦類器官為例,它包括了人類特定的神經發生過程,為研究人類大腦發育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傳統的類器官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模擬了體內穩態環境下幹細胞及其分化細胞的相互作用,無法呈現損傷再生條件下的器官組織變化。然而在體內損傷誘導的再生過程中,會出現損傷態幹細胞來主導組織損傷修復的過程【2】。如何在體外建立能夠捕獲損傷態幹細胞的類器官培養方法,是類器官研究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比如,鼠腸類器官可以在完全分化狀態下持續傳代,而人腸類器官只能持續培養對稱完整的,一旦分化就無法傳代,這是否因為培養條件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在組織結構和微環境穩態的重建過程中有著數不盡的信號通路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是如何被調控的還尚不清楚。近年來,腸道類器官因其與腸道上皮組織高度一致性而被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
  • Nature:大師級牛人用CRISPR構建癌症類器官
    用含有幹細胞巢蛋白(WNT、R-spondin、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培養基,可以長期培養小鼠和人類的腸道幹細胞,生成遺傳學和表型穩定的上皮類器官。荷蘭藝術與皇家科學院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Hans Clevers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建立了結直腸癌(CRC)類器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Nature雜誌上。
  • 「Nature」首次!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由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組織,通常被稱為微型器官。由於它們可以模擬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用於創建人造器官或新藥研發的下一代技術。然而,當前的類器官技術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們不能模擬成熟器官的結構,並且缺乏組織內的微環境,以及組織內各種細胞之間關鍵的相互作用。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01什麼是類器官顧名思義,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所以,含Stroma,免疫細胞及多細胞結構仿生的類器官構建一直是領域難題。膀胱組裝體的構建只有長期培養的類尿皮器官才呈現成熟的尿皮,它們包含完全分化的透明傘細胞(角蛋白18(KRT18)、尿素3(UPK3)和角蛋白20(KRT20)陽性)、中間細胞(角蛋白5(KRT5)為陽性,p63陽性)和基底細胞(KRT5和角蛋白14陽性(KRT14)陽性),而短期類有機體類似於胚胎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