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題:Kidney organoids from human iPS cells contain multiple lineages and model human nephrogenesis.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
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考慮到因事故或疾病造成損傷的器官需要新器官替換時面臨著捐獻器官緊缺的現狀,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利用幹細胞培育出人類器官的研究。
但是這一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首先,需要將幹細胞培育成腎、肝臟或者肺組織,隨後要重新構建器官的解剖學結構使其具備功能,應用於移植。整個過程鏈中,第一步是最具備挑戰性的,特別是針對由多種不同類型細胞組成的器官。其中,腎器官包含超20種細胞類型。
最新研究培育出的腎臟類器官,僅僅包含兩種不同類型的成熟細胞,目前還不足以替代人體器官。但是這一重大研究成果能夠應用於其他地方,例如取代試驗動物進行藥物毒理測試。
任重而道遠
愛丁堡大學解剖學家Jamie Davies表示:「這項研究代表著利用幹細胞構建腎臟組織過程中一個關鍵的階段性成果。」他強調目前的研究僅僅是一個類器官,並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腎臟。
因為培育出的腎臟類器官由最容易受到藥物損傷的細胞構成,所以其能夠實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醫療測序需求:應用於新藥物的檢測。但是距離培育出應用於臨床、可移植、可改造器官的目標,尚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前行。
全球很多實驗室都在從事這項工作,越來越多的「類器官」(胃、肝臟、視網膜、大腦、心臟組織)被成功培育出來。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研究人員能夠突破難關,成功構建出具備功能的器官,且能應用於臨床。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