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2020-12-03 醫脈通

文獻標題:Kidney organoids from human iPS cells contain multiple lineages and model human nephrogenesis.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


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考慮到因事故或疾病造成損傷的器官需要新器官替換時面臨著捐獻器官緊缺的現狀,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利用幹細胞培育出人類器官的研究。


但是這一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首先,需要將幹細胞培育成腎、肝臟或者肺組織,隨後要重新構建器官的解剖學結構使其具備功能,應用於移植。整個過程鏈中,第一步是最具備挑戰性的,特別是針對由多種不同類型細胞組成的器官。其中,腎器官包含超20種細胞類型。


最新研究培育出的腎臟類器官,僅僅包含兩種不同類型的成熟細胞,目前還不足以替代人體器官。但是這一重大研究成果能夠應用於其他地方,例如取代試驗動物進行藥物毒理測試。


任重而道遠


愛丁堡大學解剖學家Jamie Davies表示:「這項研究代表著利用幹細胞構建腎臟組織過程中一個關鍵的階段性成果。」他強調目前的研究僅僅是一個類器官,並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腎臟。


因為培育出的腎臟類器官由最容易受到藥物損傷的細胞構成,所以其能夠實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醫療測序需求:應用於新藥物的檢測。但是距離培育出應用於臨床、可移植、可改造器官的目標,尚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前行。


全球很多實驗室都在從事這項工作,越來越多的「類器官」(胃、肝臟、視網膜、大腦、心臟組織)被成功培育出來。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研究人員能夠突破難關,成功構建出具備功能的器官,且能應用於臨床。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者利用iPS細胞培育出腎臟組織 屬世界首例
    由iPS細胞培育出的腎臟組織(NHK視頻截圖) 人民網東京12月13日電 據日本NHK網站報導,日本熊本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利用能夠發育成各種細胞和組織的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出了腎臟組織,這是世界首次培育出和人體內結構相同的能夠產生尿液的腎臟組織結構。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我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iPS細胞也屬於幹細胞的一種,但是屬於高級版,因為通過基因的重新編排,這種細胞具有跟你生下來時帶有的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能,並能產生出一種誘導性,可以進行定向的幹細胞治療。理論上來說,使用iPS 細胞可以再造人體器官,補充、修復人體受損器官和組織。譬如說,你的腎臟壞了,你可以使用自身細胞培植出來的iPS細胞再造一個腎臟換上去,而不需要等著別人捐給你。
  • 日本科學家利用iPS幹細胞在鼠內培育人類胰臟
    近期,日媒報導了日本近日批准利用iPS幹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的研究項目。研究小組將於近期實施,以確認利用相關技術能否在動物體內正常形成臟器。早前,日本科學家已首次成功在老鼠的體內培育出小白鼠的胰臟,但由於日本規定禁止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器官,後來日本科學家聯合美國史丹福大學在美國啟動一項在豬體內培育人類器官的實驗:將人類的iPS幹細胞在豬體內培育胰臟。
  • 為動物培育人工腎臟獲得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慈惠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育的人工腎臟移植到豬和實驗鼠體內後,可以正常運轉並和自然的腎臟一樣排出尿液。他們表示這離人工培育功能完備的替代性腎臟又近了一步。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在此之前培育的人工腎臟一直存在排尿難題,這導致腎臟在巨大的壓力下破裂。
  • 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再生醫療的目標:日本使用ips細胞製作「類器官」的最新進展
    雖然大小遠不及真正的器官,但近10年來,在大腦、肺、腎臟和肝臟等各種器官中技術已經建立。一些結構和功能接近真實的迷你器官出現,並結合器官和類似器官,被稱為"類器官"。研究得以發展的一大契機是由受精卵和體細胞(如皮膚和血液)組成的ES細胞(胚胎)和iPS細胞的出現。過去,迷你器官通常由幹細胞製造,這些幹細胞最初存在於體內,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Nature:實驗室中的類器官——「腎」
    ,他們在實驗室中成功利用幹細胞培養出了具有初步生長狀態的人類腎臟組織,而這一過程通向在實驗室中開發全功能性的移植器官又進了一步。研究者在文章中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製造出了腎臟樣的結構。目前由於嚴重缺少捐獻的器官來移植事故或疾病受損的患者器官,因此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來製造人類器官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研究障礙。科學家們需要誘導幹細胞使其分化組裝成為腎臟、肝臟和肺部細胞,隨後這些細胞就會形成具有複雜解剖學結構的真實器官進而在受體患者中發揮作用。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實驗室培育出人工腎臟 可產生尿液
    實驗室培育的老鼠腎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 4月14日報導,科學家已經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腎臟,並且已經移植到動物身上,能夠產生尿液。研究人員的設想是,取一個老的腎臟,剝去所有的老細胞,留下一個蜂窩狀的組織框架,這樣,就能用病人的細胞重造腎臟。和目前的器官移植方式相比,這種做法有兩大優勢。首先,新腎臟的組織與病人相匹配,這樣無需通過終生服用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出現排斥反應。其次,這將大大增加可用器官的數量。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朝著製造可用人工腎臟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 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年4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
  • iPS細胞研究新突破 可同時培育3種迷你器官
    新華社東京9月28日電(記者華義)迄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特定的細胞和臟器都是單獨培育的。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利用人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迷你器官。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這些被稱為大腦類器官的微小結構是從人類幹細胞中培育出來的,現已成為許多研究大腦特性的實驗室目標。穆特裡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家,他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方法進行驗證分析。他將大腦類器官連接至行走機器人,使用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修改了大腦類器官的基因組,然後將行走機器人發送至國際空間站,使用它們作為模型開發更像人類的人工智慧系統。和許多科學家一樣,穆特裡暫時將研究重點轉向了新冠病毒,利用大腦類器官來測試藥物對抗新冠病毒的效果。
  • 日本iPS細胞研究新突破 可同時培育3種迷你器官
    新華社東京9月28日電(記者華義)迄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特定的細胞和臟器都是單獨培育的。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利用人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迷你器官。
  • JMCB:培育出首株豬源iPS細胞系
    科學家已經把來自豬的細胞誘導轉變成了多能幹細胞——這種細胞就像胚胎幹細胞一樣,有能力發育成身體中的任何類型的細胞。這是全世界首次使用任何有蹄腳的動物(被稱為有蹄類動物)的體細胞(不是精細胞或卵細胞的細胞)實現了這一成果。這項成就的意義深遠。該研究可能為建立人類遺傳病模型、培育供人類器官移植的轉基因動物以及開發耐受豬流感等疾病的豬開創一條道路。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我們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這可能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區別對待。
  • 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
  • 在零重力下培育人體器官的效果會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揭秘
    人們在太空環境下,零重力可能會影響人體器官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太空實驗頗有價值,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生物科學的新視角去探索人體組織的生長之謎。重力通過影響蛋白質和基因在細胞內的相互作用,從而幹擾細胞行為,產生極化組織,這是自然器官發育的一個基本步驟。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都與胚胎幹細胞極為相似。8.Cell Metab: 科學家們通過構建工程化肝臟找到治療肝病的新方法doi:10.1016/j.cmet.2019.05.007科學家成功地構建出生物工程化人類肝臟類器官,能夠準確地模擬致命肝臟疾病的關鍵特徵。這使他們能夠發現潛在的疾病生物學機制,並開發相應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