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20-12-08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

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我們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這可能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區別對待。這個研究還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癌症多見於女性,而其他則多見於男性。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上,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臨床醫學中心(CSC)的科學家在果蠅中進行研究。

CSC團隊檢查了果蠅腸道幹細胞。他們使用的遺傳學工具,使他們能夠打開或者關閉這些細胞中的某些基因。這允許他們改造這些幹細胞變得更「雌性化」或者更「雄性化」。然後他們試圖擴增這些細胞。他們發現,「雌性化」的細胞能更好地增殖。

這種增強的能力似乎允許雌蠅繁殖期間腸道的增長。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交配後,雌蠅腸道尺寸重新調整,和改變代謝來維持再生產。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組發現,「雌性化」的腸道幹細胞的影響是可逆的。取出雌果蠅腸道幹細胞並將其「雄性化」改造,發現三周後,這些細胞出現「雄性化」傾向,細胞會變小。

該小組還發現,雌性腸道更容易出現腫瘤。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因為在雌性中腸道需要在繁殖期有一定的可塑性,這也導致了其更容易遭受癌細胞侵襲。據了解,脊椎動物的性腺或性器官保留相當的可塑性:成年卵巢和睪丸的細胞在小鼠體內可以轉分化為其相反性別的細胞,而只需要單一的基因變化。所以性腺細胞必須在胚胎出生後不斷強化自己的性別特徵。

該團隊任務,這是第一次證明了性腺外成年細胞被證明有著性別可塑性。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性別轉換背後潛在的重要的新機制,他們認為人體內也有著更多的器官存在著性別差異。女性或男性特徵的形成產生於一系列遺傳事件的級聯。性別決定在這些級聯的頂端活躍,級聯事件的中間部分性別活動也可能是活躍的,但是部分幹細胞中性別決定處於不活躍狀態。這告訴我們的性別決定被一個新的機制影響。

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將果蠅中的研究轉化為人類的研究。如果幹細胞持有這種內在的具有兩性發育的潛能,這表明了大多數器官或者組織都會有性別的「標記」,即存在性別差異,因此未來的治療可能要針對性別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38/nature16953

PMC:

PMID:

The sexual identity of adult intestinal stem cells controls organ size and plasticity

Sex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y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are commonly attributed to developmental and/or hormonal factors, but there is increasing realization that cell-intrinsic mechanisms play important and persistent roles1, 2. Here we use th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ntestine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cellular sex in an adult somatic organ in vivo. We find that the adult intestinal epithelium is a cellular mosaic of different sex differentiation pathways, and displays extensive sex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of genes with roles in growth and metabolism. Cell-specific reversals of the sexual identity of adult intestinal stem cells uncovers the key role this identity has in controlling organ size, reproductive plasticity and response to genetically induced tumours. Unlike previous examples of sexually dimorphic somatic stem cell activity, the sex differences in intestinal stem cell behaviour arise from intrinsic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cell cycle duration and involve a new doublesex- and fruitless-independent branch of the sex differentiation pathway downstream of transformer. Together,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lasticity of an adult somatic organ is reversibly controlled by its sexual identity, imparted by a new mechanism that may be active in more tissues than previously recognized.

相關焦點

  • Nature:再生學之肝臟保衛戰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肝臟有顯著的再生能力。許多研究都集中於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補充損傷後的肝臟和膽管的能力,但卻不太清楚肝細胞自然死亡時如何自我更新。這個中央區周圍肝細胞以及與其他肝細胞的發現,開闢了肝內細胞平衡的多種途徑研究。例如,每種細胞類型對肝臟穩態再生的相對貢獻是未知的。中央區周圍肝細胞對於非中央靜脈周圍的肝細胞損傷中是否有再生作用也仍有待確定。對自我更新的細胞可否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體內控制Wnt途徑或許會提供這些問題的解答,有研究已經證明Wnt調節的細胞在體外生長出類肝器官。
  • Cell:癌基因控制幹細胞活性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海德堡幹細胞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胚胎幹細胞進行研究發現了可以控制胚胎發育暫停的因子
  • 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3期)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近期,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基於此,小編梳理了一下生物谷最新報導的幹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最好的材料是可生物降解的聚酯聚己內酯,它被製作成微觀纖維,纖維網形成一釐米見方,毫米厚的支架。之後,將源自胚胎幹細胞的肝細胞(其已在培養物中生長20天)加載到支架上並植入小鼠皮下。研究結果顯示,血管能夠在支架上成功生長。此外,作者並且發現小鼠的血液中含有人肝蛋白,表明組織已成功地與循環系統整合,支架未被動物的免疫系統拒絕。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2001年,cookson等首次使用pyroptosis來形容在巨噬細胞中發現caspase-1依賴的細胞死亡方式。細胞焦亡(pyroptosis)的發現並證實是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其特徵為依賴於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並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釋放。
  • 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年4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
  • Nature:揭示在胚胎中,造血幹細胞為何不產生淋巴細胞?
    2018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造血幹細胞(HSC)一直被認為是所有血細胞的祖先。在我們出生後,這些多能性幹細胞產生了我們的所有血細胞譜系:淋巴系細胞(lymphoid cell)、髓系細胞(myeloid)和紅系細胞(erythroid cell)。
  • Nature:重磅!構建出潛能性比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更強的...
    2017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小鼠中構建出潛能擴展性幹細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它們比當前的幹細胞系具有更大的發育潛力。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2020年5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5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如今是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負責人)發現了一種將完全分化的細胞引導回多能性狀態的方法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他的配方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 Science子刊:源自雌性奄美刺鼠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能夠分化為精...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宮崎大學等研究結構的研究人員將來自一隻雌性奄美刺鼠尾巴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這些iPS細胞在一種宿主有機體(即小鼠-奄美刺鼠嵌合體)中能夠分化為雌性和雄性生殖細胞。
  • Nature:ES 和 iPS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比較
    專題:Nature系列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在多大程度上相當於胚胎幹細胞(ES細胞)是一個並沒有惟一答案的問題一些研究報告稱,與ES細胞相比,數百個基因在iPS細胞中異常表達,而iPS細胞能夠通過四倍體胚胎互補生成全為iPS細胞的小鼠來滿足關於發育潛力的最為嚴格的測試之一。為了用最少量的涉及因子來回答這一問題,Stadtfeld等人對在遺傳上相同的小鼠ES 和 iPS細胞中的基因表達進行了比較。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首先,請大家了解下ips細胞的基本概念iPS 細胞的標準名稱,叫「人工多功能性幹細胞」,這種多能幹細胞,是指體細胞在導入多能遺傳基因,以及其他誘導因子的作用下進行基因的重新編排,從而得到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的幹細胞。這些醫學概念聽起來有點玄乎,不好理解。
  • Nature:癌症幹細胞抗輻射研究
    專題:Nature報導史丹福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所,放射腫瘤治療研究中心,兒科幹細胞移植分部,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生物工程系等處的研究人員找出了癌症幹細胞中活性氧簇水平與抗輻射性的內在關聯,相關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 相約生物谷空中論壇,共話新興類器官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類器官(Organoid)是體外培育的3D微器官,能高度模擬體內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類器官技術的出現全面革新了遺傳發育、幹細胞生物學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模式,也為臨床精準醫學的個性化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磅利器。
  • Nature:小鼠前列腺幹細胞的標記被找到
    這表明存在前列腺幹細胞。研究人員曾用不同細胞表面標記來識別前列腺幹細胞的候選目標,但它們對前列腺幹細胞都沒有特異性。現在,Leong等人報告說,他們識別出細胞因子受體CD117(也叫c-kit或幹細胞因子受體)為一種罕見的小鼠前列腺幹細胞群的一個標記。利用這個標記,並結合其他方法,他們分離出了在移植到活小鼠體內後能生成一個可以發揮功能的前列腺的單個細胞。
  • Nature:「繪」出一條長壽路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了解細胞營養感應和平衡如何影響生物體的壽命,癌症和退化性疾病的易感性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但在學術研究上有一定困難。撇開克服抑制PI3K的副作用,我們也需要考慮抑制ERK是否會有不良影響。ERK屬於MAPK酶家族,其介導細胞對於廣泛胞外影響作用下的細胞生長,分化和存活反應。雖然MEK抑制劑已經顯示出改善的葡萄糖耐受的效果,不過到底那些組織受益還不夠明確。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驗證ERK信號分支的抑制是對於延長壽命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 Nature: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iPS細胞是「初始化」後的普通體細胞,但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種組織細胞。更重要的是,它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受到科學家的青睞。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和胚胎幹細胞分別植入實驗用的老鼠胚胎中,嘗試能否使其發育成健全的身體各組織。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