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源自雌性奄美刺鼠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能夠分化為精...

2021-01-08 生物谷

圖片來自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1602179


2017年5月15日/

生物谷

BIOON/---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雌性動物具有兩條X染色體,雄性動物具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但是,雄性和雌性奄美刺鼠(

Tokudaia osimensis

)僅攜帶單條X染色體。奄美刺鼠是日本一個島嶼土生土長的頻危嚙齒類動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宮崎大學等研究結構的研究人員將來自一隻雌性奄美刺鼠尾巴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

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這些iPS細胞在一種宿主有機體(即小鼠-奄美刺鼠嵌合體)中能夠分化為雌性和雄性生殖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5月12日的

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Flexible adaptation of male germ cells from female

ips

Cs of endangered Tokudaia osimensis」。論文通信作者為宮崎大學研究員Arata Honda。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保護研究所保護

遺傳

學主任Oliver Ryd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篇非常有吸引人的論文。」他解釋道,作為另一種物種保存方法,產生「能夠整入來自一種頻危物種的

ips

細胞的嵌合體」具有激動人心的潛力。

這些研究人員在體外培養了來自一隻雌性奄美刺鼠尾巴的成纖維細胞。在嘗試過多種誘導條件和培養條件後,他們獲得奄美刺鼠

ips

細胞系。他們將這些細胞系移植到小鼠囊胚中,隨後將它們注射到代孕母小鼠中。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一種螢光標記追蹤這些注射的iPS細胞,並且確定大約四分之一的胚胎和幼鼠是嵌合體。當研究成年嵌合體時,他們在多種組織(包括棕色的奄美刺鼠皮膚和毛髮)中發現了iPS細胞。iPS細胞也產生精細胞和卵母細胞,但是由奄美刺鼠

ips

細胞產生的這些生殖細胞數量是比較低的。

Honda在發給《科學家》雜誌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成功地產生真正的源自奄美刺鼠的初始iPS細胞和全身具有奄美刺鼠細胞的種間嵌合體(interspecific chimeras)。雌性奄美刺鼠

ips

細胞能夠在成年種間嵌合體的睪丸中產生雄性奄美刺鼠生殖細胞,並且存活下來。」

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約翰-博斯醫學院研究Y染色體基因的Monika Ward(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道,下一步就是確定「產生的這些生殖細胞是否是有功能性的」。她解釋道,「鑑於具有較低的生殖細胞產生效率,這些研究人員並不能夠真正地測試它們是否能夠在受精中發揮功能。」

Honda證實,他的團隊計劃努力改進產生生殖細胞的效率。他也想要在培養皿中測試這種方法以便產生奄美刺鼠卵子、精子和最終產生胚胎。

這種方法的潛在應用可能也能夠擴展到除奄美刺鼠之外的動物物種。Ryder說,「我們努力在物種棲息地保存它們。我們努力進行圈養繁殖。我們努力進行輔助生殖。不過對存在的瀕臨滅絕的物種而言,在不使用更加先進的

遺傳

技術和繁殖技術的情形下,可能不能夠拯救它們。」

Honda說,儘管這項研究清晰地表明性別決定在奄美刺鼠中是靈活多變的,但是一個仍未解決的問題是雄性特徵和雌性特徵實際上是如何在這種嚙齒類動物中出現的。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性染色體進化的Melissa Wilson Sayres(未參與這項研究)告訴《科學家》雜誌,「我並不清楚的是嵌合小鼠中的雌性奄美刺鼠

ips

細胞是否將真正地有助解決性別在奄美刺鼠中是如何決定的。」但是「我們越多地研究性別決定和真正地理解哪些是靈活的和那些是不靈活的,我們就越多地揭示出我們自己的性別決定系統可能具有多大靈活性。」(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個人轉發,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生物谷」,商業授權請聯繫我們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 app.原始出處:Arata Honda, Narantsog Choijookhuu, Haruna Izu et al. Flexible adaptation of male germ cells from female ipsCs of endangered Tokudaia osimensis. Science Advances, 12 May 2017, 3(5):e1602179, doi:10.1126/sciadv.1602179

相關焦點

  • 薛丁格的奄美刺鼠
    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日本奄美大島(Amami-OshimaIsland)的奄美刺鼠(Tokudaiaosimensis)生來便與眾不同。奄美刺鼠無論雌雄僅攜帶一條X染色體。甚至今年5月12日ScienceAdvances期刊上一篇題為」Flexibleadaptation of male germ cells from female iPSCs of endangered Tokudaia osimensis「報導雌性奄美刺鼠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能分化為雌性和雄性生殖細胞。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2016年5月8日/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 也縮寫為iPSC)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於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導入到小鼠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幹細胞類型
  • 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原標題: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科技日報訊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以兩篇論文的形式闡述了一種通過外部環境改變體細胞命運的重編程方法:已分化的體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下會轉化為多能幹細胞,日本科學家於是利用低pH值的環境將成年造血細胞誘導為多能幹細胞。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4:02:42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Jun Wu研究小組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1.PNAS:將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產生睪酮的睪丸間質細胞doi:10.1073/pnas.19082071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地製造出人體中產生睪酮的細胞,這就為有朝一日利用個性化的替代細胞治療低睪酮患者鋪平了道路。
  •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7 11:05:37 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Danwei Huangfu課題組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Michael A.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PNAS:科學家研發出首個成體誘導性專能幹細胞
    該技術能夠成功將脂肪和骨骼細胞重新誘導成專能幹細胞,並有望應用於包括脊柱損傷、骨折在內的人體損傷治療中。這一技術類似於蠑螈肢體再生,其最突出的成就在於,將成體細胞轉變成誘導性專能幹細胞(iMS cells),而且iMS細胞具備自我更新、分化成多種類型的細胞的功能。這種iMS細胞能夠治療因為疾病、衰老或者外傷引發的人體損傷,將革新再生醫學治療機體損傷的現狀。
  • 超百歲老人體細胞端粒恢復如嬰兒!114歲女性細胞還原為0歲幹細胞
    倒撥生命時鐘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來自114歲女性的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幹細胞是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無限自我更新與增殖分化能力的一類細胞,能夠增殖產生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細胞,也能分化成為組成機體組織、器官的各種功能細胞。打個比方,幹細胞就是你身體裡的預備軍,它可以產生新的預備軍,也可以轉化為身體構造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
  • Stem Cells Dev:發現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這些發現提示著儘管這種被稱作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細胞大有希望作為一種替換細胞和組織從而治療損傷、疾病和慢性病的來源,但是科學家們和臨床醫生必須對任何臨床應用保持謹慎,這是因為iPSCs 也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產生。相關研究論文於近期刊登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期刊上。
  • Nat Biotechnol:張素春等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星形膠質細胞
    ,這項研究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的,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應用價值。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2016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血細胞製造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而且不會在這種幹細胞中引入隨後可能導致癌症產生的基因變化。
  • 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3日,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雞尾酒療法促進人類多能幹細胞向肝細胞的分化 | Stem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