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1-01-17 澎湃新聞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收錄於話題#最新研究52個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在過去十年,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關鍵進展之一就是類器官體系的發展。類器官正迅速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前沿的工具之一,這些微型組織和器官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功能上都與真實器官相對應。

9月3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FGF4)和細胞外基質體外構建功能性小鼠心臟類器官」,該研究中「跳動的迷你心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使得該消息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類器官對於醫學研究的價值:從基礎生物學研究到藥物開發和測試,類器官可以通過提供健康或患病的人體組織來補充動物實驗,從而加快了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的漫長旅程。除此之外,未來人們還可能會使用類器官來替換受損的組織甚至器官:從患者身上獲取幹細胞,然後將它們培養成新的肝臟、心臟、腎臟或肺。

然而,目前類器官的構建方法存在相當大的缺點:幹細胞會不受控地發展成為壽命短、非生理性大小的圓形和封閉組織,這將導致構建的類器官在解剖學和/或生理學上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官不一致。

近日,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生物工程研究所的Matthias Lütolf領導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引導」幹細胞形成外觀和功能類似於真實組織的腸道類器官。該研究成果於9月16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該方法利用了幹細胞在一個管狀支架上生長和自我組織的能力,這種支架模擬了放置在微流控晶片內的天然組織的表面。

EPFL的研究人員使用雷射在水凝膠中雕刻出這種腸形支架,該水凝膠是在腸細胞外基質中發現的一種支持天然組織細胞交聯蛋白的軟混合物。除了作為幹細胞生長的底物之外,水凝膠還提供了可以構建最終腸組織的「幾何形狀」。

帶有標記的幹細胞(紅色)的特徵性隱窩的小腸的螢光圖像。圖片來源:Lutolf Lab(EPFL)M. Nikolaev

幹細胞一旦接種到腸樣支架中,就會在數小時內散布在支架上,形成具有特徵性隱窩結構和絨毛樣結構域的連續細胞層。出人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幹細胞居然「知道」如何自我排列以形成功能性的小腸。

Lütolf說:「具有幾何形狀的水凝膠支架上有隱窩狀的腔,可直接影響幹細胞的行為,因此幹細胞可以保留在腔中並在外部區域分化,就像在天然組織中一樣。幹細胞不僅適應支架的形狀,還產生了在真實腸道中所有關鍵的細胞分化類型,以及一些通常在類器官中找不到的稀有和專門的細胞類型。」

腸組織是人體內細胞更新率最高的組織,這會導致大量脫落的死細胞積聚在傳統類器官的內腔中,這些細胞以封閉的球體形式生長,每周需要分解成小碎片才能使類器官在培養中保存。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ike Nikolaev表示:「微流控系統的引入使我們能夠有效地灌注這些小腸類器官,並建立一個長期的穩態類器官系統,在該系統中,細胞的生成與死亡得以平衡。

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微型腸與人體內同類的器官具有許多相同的功能特徵。例如,它們可以在大面積的組織損傷後再生,並且可以用來模擬炎症過程或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這是先前在實驗室中生長的任何其他組織模型所無法實現的。

此外,該方法廣泛適用於來自其他器官如肺,肝或胰腺的幹細胞以及患者活檢組織的微型組織的生長。Lütolf說:「我們的工作表明,組織工程學可用於控制類器官的發育並建立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為疾病建模、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開闢了令人振奮的前景。」

參考資料:

【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epfd-nog091520.php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next-gen-organoids-function-real-tissues.html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24-8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9月3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FGF4)和細胞外基質體外構建功能性小鼠心臟類器官除此之外,未來人們還可能會使用類器官來替換受損的組織甚至器官:從患者身上獲取幹細胞,然後將它們培養成新的肝臟、心臟、腎臟或肺。然而,目前類器官的構建方法存在相當大的缺點:幹細胞會不受控地發展成為壽命短、非生理性大小的圓形和封閉組織,這將導致構建的類器官在解剖學和/或生理學上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官不一致。
  • 像正常人體組織一樣生長並像真實功能的人造器官
    人工器官研究正迅速成為現代生命科學最前沿的工具之一。這個想法是利用幹細胞來構建微型組織和器官,精確地模仿和表現出它們真正的對應物。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近年來,大連化物所微流控晶片研究團隊主要致力於器官晶片技術與生物醫學的交叉學科研究,利用工程學原理和多學科集成手段已構建了一系列功能化器官晶片系統,建立了肝、腎、腸、血腦屏障等縮微類器官模型以及多器官集成晶片體系,並開始用於生物學研究、毒性測試和幹細胞等領域。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微流控以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為基礎,能夠精細構建微觀結構,實現三維細胞的體外精細構建以及複雜組織類器官的構建,在機理研究和藥物測試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同時,作為最前沿的交叉學科技術,微流控技術與幹細胞、基因編輯、疾病模擬、疾病診斷、預後管理等交集緊密,從基礎到臨床,是科研工作者和臨床醫生都需要關注的熱點前沿。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具有體積輕巧、使用樣品及試劑量少、能耗低且反應速度快,可大量平行處理,即用即棄等優點。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01什麼是類器官顧名思義,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
  • 【新突破】中科院秦建華等人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建立人源性新冠...
    儘管目前已有平板細胞、類器官和動物模型研究新冠病毒,但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仍有一定局限,尚缺少器官特異性組織界面和人體免疫細胞等器官微環境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能有效反映人體對新冠病毒感染響應的人源性感染模型,對於加快新冠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和藥物研發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類器官往往由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因為它們可以模仿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創造人造器官或開發新藥物的下一代技術。類器官類器官可以來自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多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這三個類型的類器官被廣泛用於模擬器官和組織的關鍵特徵,以更好地了解包括癌症等人類疾病的各個方面。然而,當前類器官與體內疾病的相關性仍然受到質疑,因為這種模型系統沒有考慮到大量因素,包括原生組織結構,微環境和基質(Stroma)等,當它們從組織的原生環境中移除時,大多數細胞的特徵都會發生變化。
  • 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 人體器官晶片:顛覆性的生物新星
    甚至,相比於傳統的仿生學類器官技術,文章指出,器官晶片能夠更加精確控制局部環境,於體外模擬人體器官功能單元,在應用前景上更加優越。 ¹然而,在三維培養中所生長出的細胞具有隨機性。¹這些細胞團隨機組成不同的空間結構,使其局部環境的精確控制變得十分困難。器官晶片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 器官晶片(Organs-on-a-chip)是仿生生物學和微加工技術的結合,利用微流控技術控制流體流動,結合細胞與細胞相互作用、基質特性以及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特性,在晶片上構建三維的人體器官生理微系統²。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雅培i-STAT血氣分析儀臨床血液分析系統 ,是微流控技術商業化的 POCT經典之作。  Bio-Rad、Stilla Technologies等公司生產的微滴式數字PCR用到微流控技術。  羅氏分子診斷產品——羅氏cobas Liat也是用到了非傳統的微流控晶片結構。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細胞群如何合作構建器官和有機體?
    理解細胞群形成功能結構並具有極大可塑性的生物學規則,將是推動組織工程學和再生醫學發展的關鍵。  再生醫學試圖解決各種各樣的疾病,如出生缺陷、創傷、衰老、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的無序生長等。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一個基本難題:細胞群如何協調地構建複雜的三維結構?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取得突破,將極大地促進再生醫學的發展。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對於CTC主要有兩大類分選方法:基於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或血細胞間生物學性質(包括細胞表面蛋白表達水平、細胞活性和侵潤能力等)差異,以及基於它們之間物理性質(包括尺寸、密度、細胞表面電荷量和變形性等)差異。 這裡主要講一下第一種。
  • 利用微流控技術測試不同等級和類型輻射人體組織的影響
    打開APP 利用微流控技術測試不同等級和類型輻射人體組織的影響 發表於 2019-03-27 13:59:28 器官晶片技術正被用於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