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流控技術測試不同等級和類型輻射人體組織的影響

2021-01-12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利用微流控技術測試不同等級和類型輻射人體組織的影響

發表於 2019-03-27 13:59:28

器官晶片技術正被用於開發3D模型,以幫助南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研究放射治療對人體組織的影響。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Benjamin Thierry正在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微流控技術測試不同等級和類型輻射人體組織的影響。

在載玻片大小的一次性裝置內,包含了一款緊密模仿小血管結構和功能的微流控細胞培養晶片。

微流控晶片內部形成的微血管(器官內的血管系統)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都依賴於在載玻片二維環境中對細胞進行放射治療測試。

Thierry教授表示,器官晶片技術能夠減少對動物試驗和不相關體外工作的需求,這兩者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Thierry教授指出,「該研究的一大重要發現是,在標準二維環境中生長的內皮細胞比三維血管網絡中的細胞具有更高的放射敏感性。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平衡輻射對腫瘤組織的影響,同時保留健康組織。」

發表在《先進材料技術》(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將幫助研究人員充分研究輻射對血管的影響,並且將很快延生到其他敏感器官。

微血管晶片示意圖(圖A、B),內皮細胞在中心微流控通道(紅色)內的纖維蛋白膠中培養,成纖維細胞在側通道(藍色)中培養。可灌輸的微血管網絡在5天內形成,通過測量細胞凋亡、血管緊密連接中斷、DNA損傷/修復動能,以及檢測分泌的發炎標的物(圖C、D),能夠詳細研究電離輻射的影響

Thierry教授補充道,「人體微器官(器官內的血管系統)對放射治療尤其敏感,本項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可能會帶來更有效的治療,對癌症患者的副作用也更少。」

超過一半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都至少接受過一次放射治療。雖然這種方法治癒了很多癌症,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殘酷,有時會導致急性器官衰竭和長期心血管疾病。

Thierry教授的團隊成員,包括南澳大學未來工業研究所(Future Industries Institute)的同事Chih-Tsung Yang博士和博士生Zhaobin Guo,在澳大利亞國家製造研究所(Australian National Fabrication Facility)的支持下,與皇家阿德雷德醫院(Royal Adelaide Hospital)和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展開緊密合作。

Yang博士表示,「更好地了解放射治療對器官內血管,更普遍地說是健康組織的影響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使用非常高劑量和類型的輻射情況下。」

研究人員下一步將開發能夠模擬與特定癌症類型相關的關鍵器官的人體晶片模型。

澳大利亞國家製造研究所的南澳節點是澳大利亞以八所大學為中心的樞紐之一,由大英國協和州政府,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CSIRO)和參與大學資助。

作為南澳未來工業研究所茂森湖(Mawson Lakes)校區研究基礎設施的補充,澳大利亞國家製造研究所在十年前就專注於微流體領域的研究。

雖然微流控技術仍然是澳大利亞國家製造研究所的關鍵優勢,但是其專業知識已經擴展到晶片實驗室技術、先進傳感、功能塗層和分離科學領域。

近年來開發的產品包括一款可以提供基因修飾細胞療法的微流控裝置,一款用於檢測尿液中是否存在膀胱癌細胞的非侵入性裝置,一款用於室內血液測試平臺的微針,以及一款用於高價值礦物提取的微流控晶片。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選擇聚合物做晶片材料時,應根據加工工藝、應用環境及檢測方法等諸多因素和聚合物的光電、機械及化學性質選擇適用的類型,並注意聚合物材料在所使用的環境下的惰性、電絕緣性、熱性能和表面合適的修飾改性方法等。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 良好的加工性 不同的加工方法對聚合物的加工性有不同的要求。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7. 2001創辦期刊Lab on a Chip,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8. 2002微流控晶片大規模集成實現。9. 2003微流控技術被Forbes雜誌列為「未來15年內影響人類最深「的發明之一。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微流控技術是指對極微量流體(10-9~10-18L)精確控制的一種技術手段。微流控晶片則是將生物和化學基本功能單元集成的一個小型晶片。微流控器官晶片是只有手機記憶卡大小的人體器官微縮模型,可以使研究人員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檢驗生物機制和行為、檢驗過程、控制過程,能夠為醫學研究和藥物製造帶來徹底變革。  DNA分析和測序。Illumina、賽默飛等公司基因測序儀也使用了微流控技術來流動細胞。  當然除了以上應用領域,微流控技術在日用方面也嶄露頭角。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邀請到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林炳承教授,同時,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和學科領軍人物,包括政府部門領導、企業高層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微流控以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為基礎,能夠精細構建微觀結構,實現三維細胞的體外精細構建以及複雜組織類器官的構建,在機理研究和藥物測試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類器官對於醫學研究的價值:從基礎生物學研究到藥物開發和測試,類器官可以通過提供健康或患病的人體組織來補充動物實驗該方法利用了幹細胞在一個管狀支架上生長和自我組織的能力,這種支架模擬了放置在微流控晶片內的天然組織的表面。
  •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本次會議上,筆者注意到,很多科研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微納流控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不同領域的前沿研究,這一點從以下的這些報告中就可以感受到。由於本次會議相關報告眾多,筆者也只能選擇性地進行報導,在此特作說明。
  • 成都機場人體安檢儀被指有X射線輻射或影響健康
    在接受安檢的時候,她發現成都的安檢機器和廣州機場的機器不同,成都的安檢門有一條大概兩米長的履帶,乘客要上兩級臺階後登上履帶,保持雙腳靜止,被運輸到履帶的另一端。履帶上,一次可以站三個成年人,因此安檢的速度很快。嚴女士回憶,安檢口附近並未看到明顯的電離輻射提示,也沒注意到有安檢人員手持安檢儀器對乘客安檢。
  • 微流控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即插即用式裝置和特定應用設置的商業可用性,得以將這項革新性技術交付給非專家用戶,支持他們拓展食品、化妝品和藥物傳輸領域的研究。 對乳膠微滴、納米粒和脂質體尺寸的微調能力,與傳統批量生產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可以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生產過程。此外,通過並行操作多張微流控晶片來增加產量,可以保證在整個生產規模上實現一致且可預測的控制。
  • 一文了解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5G手機輻射到底有多大?對人體有害嗎?
    xQmesmc而與基站通信的5G手機,由於和人體的接觸過於密切,「輻射危害」的底線必須嚴防死守xQmesmc3GPP考慮地很周到,為終端定義了多個功率等級。xQmesmc在Sub6G頻譜上,功率等級3,大小為23dBm;功率等級2,大小為26dBm;功率等級1,理論上功率更大,目前還沒有定義。xQmesmc毫米波頻段因頻率高,傳播特性和Sub6G不同,使用場景更多考慮固定接入或者非手機使用,標準為毫米波定義了4個功率等級,且對於輻射的指標限制較寬。
  •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數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 DMF)是一種強大的新興技術,它利用微升至納升範圍內的液滴精準操作來實現複雜的實驗室分析。 數字微流控的基本機制類似於更傳統的方法,但是所涉及的液體體積要小得多,其流程也高度自動化。 數字微流控技術中,微滴的生成和操作由電潤溼、介電電泳和不混溶流體流動三大原理支撐。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微流控技術依賴於由液體表面張力引起的液滴生成。表面越疏水,液體滲透性越差。
  • Science:不同人體組織中端粒長度存在差異
    一項新研究分析了 20 多種人體組織,發現了不同組織類型之間的差異和關聯,指導我們理解疾病和衰老機制。
  • 五大角度分析LED照明產品危害:輻射、藍光哪個影響最大?
    光生物安全問題包括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輻射對人體眼睛和皮膚等器官危害。人眼構造十分複雜且自身修復能力較弱,對光輻射最敏感而易受傷,過強的藍光容易引起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和色素上皮細胞的光化學危害。
  • 微流控技術:微流控裝置製造中的要點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發揮了極大的優勢。由於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工業化國家醫療基礎設施的增加,預計到2021年,微流控市場將達到87.8億美元。微流控技術通過主動或被動力來處理少量流體,通常為微升和納升來執行所需的測試。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答這次的微流控技術臨床應用論壇,讓科研、產業、生物醫學等相關專家匯聚在一起,共同學習交流微流控技術及其在體外診斷和生物醫藥研究應用方面的知識,很有意義。通過這次論壇也可以促進微流控技術更好的向臨床轉化運用。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ahhednc多器官微流控晶片的設計原理多器官微流控晶片將不同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在晶片上培養,以微通道相連,實現多器官集成化,以考察其相互作用或建立一個系統,用於體外藥物篩選。晶片中可集成數個經過特殊設計的微培養室、灌注通道並同時培養多種細胞,利用微流控技術可以產生精確可控的流體剪切力、周期性變化的機械力和溶質濃度梯度變化的灌注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