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中科院秦建華等人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建立人源性新冠...

2021-01-19 騰訊網

乾貨 | 靠譜 | 實用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已呈現全球爆發,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 19)確診病例仍在持續增長,給公共衛生體系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新冠肺炎主要臨床症狀有發熱、乏力、咳嗽等,重症患者還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嚴重表現。

目前新冠肺炎治療仍缺少特效藥物。儘管目前已有平板細胞、類器官和動物模型研究新冠病毒,但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仍有一定局限,尚缺少器官特異性組織界面和人體免疫細胞等器官微環境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能有效反映人體對新冠病毒感染響應的人源性感染模型,對於加快新冠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和藥物研發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團隊和合作者利用器官晶片技術,建立了一種基於組織水平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模擬了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組織屏障損傷,免疫細胞粘附,炎症因子釋放和肺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該研究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上,題目為「Biomimetic Human Disease Model of SARS‐CoV‐2‐Induced Lung Injury and Immune Responses on Organ Chip System」,張敏、王鵬、羅榮華、王亞清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秦建華鄭永唐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導致人體複雜多細胞參與介導的病原-宿主相互作用和組織器官病理反應。

器官晶片是一種新型微流控三維細胞培養裝置,它將工程學策略與細胞生物學方法相結合,可在體外構建多種組織器官模型,模擬人體組織器官的一些關鍵功能。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人體內的肺泡結構和功能特點出發,設計建立了一種仿生的肺泡多層晶片模擬裝置,通過在肺泡側和血管側的微腔內進行多種細胞的動態3D共培養,模擬包含多種人體肺組織細胞、人外周血免疫細胞、血流樣機械流體、細胞基質和組織界面等因素的肺泡-毛細血管屏障及肺組織微環境,後續作者利用該晶片模型在昆明動物所P3實驗室進行了新冠病毒攻毒試驗

感染SARS-CoV-2的人類肺泡晶片的示意圖

A)體內3D人肺泡毛細血管屏障的插圖 B)仿生人類肺泡晶片的配置 C)使用不同方法分析人類肺泡晶片對SARS-CoV-2的反應

實驗中經過鑑定,人肺泡上皮細胞表達ACE2受體,當晶片肺泡側的上皮細胞暴露於病毒顆粒後,在肺泡上皮細胞內可見大量病毒複製,並出現肺微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間連接蛋白表達下降,肺泡組織屏障完整性受損等改變。

轉錄組分析發現,SARS-CoV-2感染可分別激活肺泡上皮細胞中I型幹擾素通路和血管內皮細胞中JAK-STAT通路等,提示病毒感染可激活兩種細胞產生不同響應。研究發現,人肺泡上皮細胞是病毒複製的主要場所,具有更強的病毒易感性,而人肺微血管內皮細胞中病毒載量較低,這提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感染肺泡上皮細胞後間接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引起系列改變。

此外,研究還證實,病毒感染可促進人外周血免疫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增加,並釋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如IL-1β,IL-6,IL-8,TNF-α),意味著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細胞釋放大量的炎症因子,進一步誘發人肺微血管內皮的損傷。這些變化與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高度關聯,也反映了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由多細胞介導參與的複雜病理生理過程。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還測試了潛在抗病毒化合物的藥效,驗證了該晶片模型體系用於快速藥物評價的可行性。

總之, 這種在晶片上構建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新冠肺炎的肺組織損傷和炎症反應等主要病理生理特徵,並可得到現有體外模型難以獲得的動態生物學信息。與複雜動物模型相比,具有建模時間短、消耗低和人源性等特點,顯示了該模型系統在開展病毒致病機理、病毒傳播和快速藥物測試等方面的重要應用潛力

這也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開展新冠病毒感染研究的首次報導。

參考資料: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2928

投稿人:

大連醫科大學張鴿

今日視頻內容推薦

【預告】《我的2020》之程蕾蕾主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處成果管理科科長,聚焦科研轉化、醫學科普!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模擬新冠病毒感染誘發肺損傷和免疫反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截圖中新網昆明1月1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13日發布消息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研究員團隊與該所鄭永唐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器官晶片技術建立一種體外肺器官微生理系統,模擬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導致的肺組織損傷和免疫反應等,為新冠病毒致病機制研究和快速藥物評價等提供新策略和新技術。
  •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3 15:13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和流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立即啟動疫苗研究工作,依託生物安全平臺優勢,與國藥集團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滅活疫苗研發。
  • 秦建華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敏 12月18日,收到英國皇家化學學會主席Dominic Tildesley教授來函: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秦建華研究員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微流控晶片研究團隊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成功構建了一種功能化腎晶片系統,並用於模擬糖尿病腎病早期病理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ab on a Chip (2017,17(10):1749-1760)雜誌上。
  • 比拿猴子做實驗還快:「器官晶片」或加速新冠疫苗研發
    中國科技新聞網5月18日綜合(錦江)新冠肺炎疫苗研究競爭正處於白熱化階段。 據媒體統計,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團隊正在研究新冠候選疫苗,其中有幾個已經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此前有報導稱,牛津大學科學家開發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ChAdOx1 nCoV-19已經進入1期人體試驗階段,最快9月就可以應急使用。
  • 外媒: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選擇性」攻擊一些器官?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數學與應用學院的一位數學家試圖用數學方法解釋為何新冠病毒會對一些器官造成損傷,而不會影響另一些器官。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18日報導,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大流行病出現超過10個月後的今天,醫學界和科學界仍然對這種新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存在很多疑問。這種疾病的特徵之一是,能造成明顯的多器官損傷。
  • 全球首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成功製備!三龍灣科研團隊參與研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蔓延與擴散,給各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愈加嚴峻的挑戰。遏制疫情傳播,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已成為全球病毒研究專家和醫藥學家的當務之急。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冠病毒小鼠感染模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近日研究建立能同時在小鼠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穩定、有效複製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冠病毒小鼠感染模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近日研究建立能同時在小鼠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穩定、有效複製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
  • 莫道克大學ANPC中心對新冠病毒研究又有新突破
    莫道克大學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中心(ANPC)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一種多器官代謝疾病,這將對準確診斷和患者隨訪提供新的方法。  ANPC中心利用最先進的代謝表型分析技術對樣品進行分析,揭示新冠病毒的深層生物學印記,包括肝功能障礙、血脂異常、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信號,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都與當初受SARS
  • 【新冠疫情】科學前沿首次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新受體AXL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役裡,病毒毒株分離鑑定、感染機理、快速檢測、診療方案、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疫苗研製都在被積極推進,科研人員功不可沒。   非常明確的是,新冠病毒SARS-CoV-2通過Spike蛋白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介導膜融合和病毒侵入。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該研究還進一步證明了SARS-CoV-2能在人腸類器官中的主動複製,同時從腹瀉的新冠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具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人腸道可能是SARS-CoV-2的傳播途徑。之所以研究腸道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情況,在於一些COVID-19患者的胃腸道症狀以及糞便標本中病毒RNA檢測表明,SARS-CoV-2除感染呼吸道外,還可能感染腸道。COVID-19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肌肉酸痛和疲勞。一些患者有胃腸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和腹瀉。在患者的呼吸道和糞便標本中檢測到病毒RNA。
  • 美國晶片企業庫存壓力爆增;新研究發現抗SARS病毒化合物或可治療新冠;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
    系列舉措都導致美國晶片行業需求大幅下降,並且加之美國經濟下行,庫存問題愈發明顯,為此,美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政策刺激美國半導體行業度過難關。美國用於新冠疫苗試驗的猴子不夠了目前,全球疫苗研發正進入白熱化階段,多款疫苗宣布即將迎來量產。然而,正值此關鍵時刻,美國疫苗研發卻遭遇瓶頸——試驗的猴子不夠用了。
  • 《細胞》:圍堵新冠病毒!科學家發現可以用人重組ACE2蛋白封閉新冠...
    Penninger等研究證明,使用重組人ACE2蛋白(hrsACE2),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和人源的血管、腎臟類器官。這一研究已經過同行評審,準備在Cell上發表[1]。ACE2蛋白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進入細胞的重要靶點。用它來預防新冠,與癌細胞分泌PD-L1片段,擊落PD-L1抗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快進鍵:晶片上打造的「人體器官」,正孵化出藥物研發的新興實驗場
    以這次的新冠病毒為例,新冠疫情現已進入到了全球蔓延的階段,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全球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正加緊抗病毒藥物研發和試驗。然而,和其他的新藥一樣,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也需要經過從體外細胞實驗到動物實驗再到人體臨床實驗的漫長過程。
  • 可用於新冠病毒等近300個呼吸道病毒抗體檢測的蛋白晶片研發成功
    生物晶片已經成為目前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基因晶片,對蛋白晶片的認知比較少。其實,蛋白晶片同基因晶片一樣,也是一種高通量檢測技術,用於蛋白質水平的研究分析。蛋白晶片可用於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抗原抗體檢測等。
  • 可用於新冠病毒等近300個呼吸道病毒抗體檢測的蛋白晶片研發成功
    生物晶片已經成為目前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基因晶片,對蛋白晶片的認知比較少。其實,蛋白晶片同基因晶片一樣,也是一種高通量檢測技術,用於蛋白質水平的研究分析。蛋白晶片可用於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抗原抗體檢測等。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我科學家建立新冠病毒小鼠感染模型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8月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研究建立能同時在小鼠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穩定、有效複製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團隊成員利用臨床樣品中分離的SARS-CoV-2病毒株(SARS-CoV-2/HRB26/human/2020/CHN (HRB26)),通過鼻腔途徑感染4-6周齡BALB/c小鼠,快速傳代14代,獲得一株小鼠適應的SARS-CoV-2(HRB26M),感染後第3天和5天鼻甲和肺臟均檢測到高水平的病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