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動物培育人工腎臟獲得成功

2020-12-03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慈惠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育的人工腎臟移植到豬和實驗鼠體內後,可以正常運轉並和自然的腎臟一樣排出尿液。他們表示這離人工培育功能完備的替代性腎臟又近了一步。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在此之前培育的人工腎臟一直存在排尿難題,這導致腎臟在巨大的壓力下破裂。而日本科研團隊通過讓人工腎臟生長出更多的管道避免了尿液的積壓,克服了排尿的難題。專家表示,儘管這一成果距離在人體中進行實驗還有好幾年的時間,但它為實現培育出人體器官這一最終目標指明了道路。

  目前,因腎源有限,不少人在排隊等待腎移植手術的過程中去世。利用人體幹細胞在實驗室培育的人工腎臟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東京慈惠大學醫學院的橫尾隆與其同事利用幹細胞培育的相關方法,不過他們不僅為宿主動物培育了腎臟,還培育了排尿管以及收集和儲存尿液的膀胱。

  當科研團隊把這些器官或組織連接到宿主動物原有的膀胱上時,這一系統成功地運轉起來。尿液從植入的腎臟中排到了植入的膀胱以及實驗鼠原有的膀胱中。而且8周後,他們對移植的系統進行了檢查,這一系統依然在正常工作。研究人員將同樣的方法複製到體積更大的動物豬身上,也獲得了同樣的成功。

  倫敦大學學院的幹細胞和再生醫學專家克裡斯·梅森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進步,但並不意味著它在人體中同樣有效。我們距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不過,這一研究結果讓我們距理解腎臟中管道的工作方式又近了一步。」

  據悉,除了重新培育人工腎臟,也有科學家嘗試讓不適合進行移植手術的舊的腎臟重新恢復活力。美國再生醫學專家哈羅德·奧特和同事正在試驗一種方法,衝洗掉失去活力的器官上的組織,使其留出一個可以重新生成新的健康細胞的支架。他們用這一方法培育出了腎臟、心臟和肺等器官。奧特表示,利用器官支架是一個捷徑,它不需要從頭開始培育整個組織。

相關焦點

  • 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原標題: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網墨爾本10月8日電(記者宋聃 徐儼儼)澳大利亞科學家8日宣布,他們成功地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出全球目前「最接近實物的」人工腎臟。這一突破有望為腎衰竭患者們帶來希望。
  • 科學家實驗室培育出人工腎臟 可產生尿液
    實驗室培育的老鼠腎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 4月14日報導,科學家已經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腎臟,並且已經移植到動物身上,能夠產生尿液。研究人員的設想是,取一個老的腎臟,剝去所有的老細胞,留下一個蜂窩狀的組織框架,這樣,就能用病人的細胞重造腎臟。和目前的器官移植方式相比,這種做法有兩大優勢。首先,新腎臟的組織與病人相匹配,這樣無需通過終生服用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出現排斥反應。其次,這將大大增加可用器官的數量。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朝著製造可用人工腎臟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 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 首個可植入式人工腎臟原型公布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7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日前公布了首個可植入式人工腎臟的原型,並稱該設備有望完全取代患者對透析和腎臟移植供體的需求。  負責該研究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施沃·羅伊說,該人工腎臟中包含有數千個微型過濾器和生物反應器,能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模擬真實腎臟的代謝功能和水平衡功能。此前,研究人員在一個房間大小的外部模型上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該療法獲得初步成功,可有效運行。
  • 豬體內培育人造腎臟移植進入臨床,「二師兄」這次真能拯救人類?
    最近,生物科技公司eGenesis就傳來了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他們使用了一種「朋克」味十足的方式——在豬等家畜身上培育可用於人體的備用器官,然後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等手段,修改這些動物器官的免疫學特徵,為擴充器官庫存和解決排斥反應帶來了新曙光!
  • 萬眾矚目的人工腎臟到底是何方神器?
    1960年美國醫生斯克裡布納(Scribner)等成功解決血管通路問題,此後加上生物工程、高分子化學的發展,血液透析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血液透析成為應用最廣的腎臟替代治療。從最初的龐然大物到如今可移動的床旁透析機、家用透析機等,如今維持性透析,走向越來越小型化、方便化、智能化。
  • 溫州科學家讓白鼠腎臟再生 新技術有望用於人類
    研究人員為切除了三分之一腎臟的大白鼠,縫上一個「去細胞支架」,兩個月後,這個「支架」內神奇地培育出了新細胞,成功誘導了大白鼠的腎臟再生。  昨天,記者從溫州醫科大學獲悉,該大學科研人員已經將這個大白鼠的研究成果,寫成名為《去細胞支架誘導腎臟再生》的論文,並發表在全球生物材料領域頂尖雜誌《Biomaterials》上。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國人工培育成功
    中新社昆明11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於近日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中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
  • 象山人工培育擬目烏賊取得成功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沈孫暉 通訊員陳佳雯 陳挺)走進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育苗車間,第一代人工培育的擬目烏賊幼體靜靜躺在水泥池內,工作人員正忙著給它們「搬家」。在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及其團隊的幫助下,象山人工培育擬目烏賊已獲成功。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育苗成功。
  • 小儀器大意義 人工腎臟開啟醫療新篇章
    同年令醫學界為之鼓舞的是,有「美國的諾貝爾獎」美譽之稱、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拉斯克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猶他大學醫師威廉?考爾夫(Willem Kolff)發明了腎透析機。這與出現在世人面前,第一次被稱為「人工腎」的時間過去了31年。1913年倫敦和荷蘭的生理學大會上,展出的僅供動物使用的簡單透析器,他的設計者阿貝爾(John Abell)給其取名叫「人工腎」。
  • 人工腎臟:可穿戴式透析設備的發明
    根據美國腎臟學會第35屆年度透析會議的報告,美國Xcorporeal Inc.開發的一款可穿戴式人工腎臟給透析病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降低了他們需要在椅子上安坐的時間,
  • 「臺灣紅寶石」牛樟芝人工培育成功 臺灣獨有物種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臺灣獨有的牛樟芝人工培育成功,記者目睹了牛樟芝人工培育生產線。  有「臺灣紅寶石」之稱的牛樟芝是全球惟臺灣所獨有的物種,其富含有助人體免疫力提升的成分,較普通靈芝高出十倍。如何人工培育牛樟芝是臺灣學界、企業界鑽研多年的課題。現已由佑全公司大面積培育成功。
  • 科學家成功培育「代孕父親」
    該技術可以加速家畜優良性狀的傳播,並為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提高糧食產量。此外,該技術使偏遠地區的種畜更易於獲得其它地區優良動物的遺傳物質,並幫助山羊等難以使用人工授精的動物獲得更精確的育種。Oatley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在動物胚胎中敲除一種針對雄性生育能力的基因(NANOS2基因),然後將這些胚胎培育成「代孕父親」。這些雄性動物出生時是不育的,但其他方面都很正常,因此在研究人員將供體動物的幹細胞移植到它們的睪丸後,它們便開始產生只攜帶供體動物的遺傳物質的精子。這項研究的實驗對象包括小鼠、豬、山羊和牛。
  • 澳洲成功人工培育出首例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家生物醫療實驗室在今天上午成功人工培育出新冠病毒澳大利亞是除中國外,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人工培育出該致命病毒的國家。這意味著,澳洲科學家團隊可以在短期內研製出針對該病毒的測試套件,可以在患者尚未出現症狀前就確診,避免了潛伏期傳染的危險。
  • 人工腎臟和微型透析的探索與發現
    這是值得歡迎與期待的,但到目前為止,這項名為「腎X」的計劃只獲得了110萬美元的贈款。現實是慢性腎病的治療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包括資助者、研究人員和患者群體。這些團體必須共同支持對腎臟疾病發生機制的更多研究,以及預防腎臟疾病發展和進展的方法。同時,各國可以鼓勵患者家屬考慮捐腎。平均而言,移植患者的壽命比接受透析的患者更長——減輕了這個被忽視的殺手的沉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03.
  • 基於晶片的植入式人工腎臟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器官獲取和移植網絡說,有超過100,000例患者在等待腎移植的名單上,但去年,只有17,108例患者獲得移植。Fissell IV和他的研究團隊希望終結這種災難性的場景,他說:  「我們正在開發一種生物混合裝置,可以模擬腎臟清除足夠多的廢物、鹽和水,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進行透析。」  目標是製作一種足夠小的裝置——大約汽水瓶大小的尺寸——這樣就可以裝進患者體內。  植入的人工腎臟包含微晶片過濾器和活體腎臟細胞,並將由患者自己的心臟供能。
  •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對於植物的三倍體乃至多倍體,我們都不陌生。 中學生物課本上介紹了商品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先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四倍體母本,繼而與二倍體父本雜交得到不育的三倍體後代,就是大家鍾愛的大口爽吃不用   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 「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中內啟光:我們正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
    這是我們前些年做的第一個實驗,我們準備了無法形成腎臟的小鼠,因為我們刪除一個叫Sall 1的基因,這個基因是形成腎臟的關鍵。我們將野生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無法生成腎臟的小鼠囊胚中,注入的多能幹細胞生成的細胞,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胚胎無法生成腎臟的不足,並最終與腎臟形成一個嵌合體。而這樣形成的腎臟完全來自注入的多能幹細胞,不僅是腎臟,該方法還適用於培育其它器官。
  • 全國首例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在我院獲得成功
    12月12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趙高峰教授,產科楊蕾教授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大一附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 日本研究者利用iPS細胞培育出腎臟組織 屬世界首例
    由iPS細胞培育出的腎臟組織(NHK視頻截圖) 人民網東京12月13日電 據日本NHK網站報導,日本熊本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利用能夠發育成各種細胞和組織的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出了腎臟組織,這是世界首次培育出和人體內結構相同的能夠產生尿液的腎臟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