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科學家讓白鼠腎臟再生 新技術有望用於人類

2020-12-03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06月18日訊國際相關研究領域曾普遍認為,腎臟無法再生,而腎病發展的不可逆性一直困擾著全球的科研人員。近日,溫州醫科大學的一項「腎臟再生」研究成果,成功地在大白鼠身上取得突破,挑戰了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研究人員為切除了三分之一腎臟的大白鼠,縫上一個「去細胞支架」,兩個月後,這個「支架」內神奇地培育出了新細胞,成功誘導了大白鼠的腎臟再生。

  昨天,記者從溫州醫科大學獲悉,該大學科研人員已經將這個大白鼠的研究成果,寫成名為《去細胞支架誘導腎臟再生》的論文,並發表在全球生物材料領域頂尖雜誌《Biomaterials》上。雖然目前的「腎臟」還只是在大白鼠腎基礎上構建的,但這依然向成功在實驗室裡生成適用於人類的人造腎臟邁出了第一步,有望為廣大腎病患者帶來福音。

  研究靈感

  來得非常偶然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是溫州醫科大學生物支架移植與免疫研究所執行所長梅勁。他今年41歲,是該校主講解剖學的副教授。

  梅勁介紹,開展這項研究,非常偶然。2008年,他瀏覽一本專業雜誌時,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的是把大白鼠的心臟細胞在體外進行培養,最後把培養好了的帶著支架的細胞放到體內。後來他就思忖著,能不能把「去細胞支架」直接放到大白鼠體內?由於和心臟一樣,腎臟也被普遍認為不能再生,對研究而言比較有挑戰性。而切除1/3腎臟不會導致實驗動物死亡,所以選擇用腎臟進行實驗。這一大膽的嘗試於2010年開始進行。

  什麼是「去細胞支架」?打個簡單的比方,細胞和支架的關係,相當於人和房子的關係——「去細胞支架」就是把大白鼠「器官」支架原有的「細胞」去掉,只留下「支架」(相當於房子)備用。

  白鼠腎臟縫上「支架」

  兩個月後再生

  梅勁說,在進行「去細胞支架誘導腎臟再生」的過程中,要先把第一隻大白鼠原有的「細胞」全部去除,只留下「支架」備用,這個「支架」裡各種紋理(就相當於房子裡的房梁、床等)都在,然後植入實驗的第二隻大白鼠。

  在進行實驗時,將第二隻大白鼠的其中一個腎臟切掉三分之一,再把前期已經成功去掉細胞的「支架」,和第二隻大白鼠剩餘的三分之二腎臟嚴密縫合。

  在隨後進行的實驗觀察過程中,研究人員需要再拿一隻直接切掉三分之一腎臟的大白鼠進行比較。據介紹,剛開始時,安了「支架」的大白鼠腎功能有所下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腎功能逐漸增強,到兩個月左右,就能恢復到一個理想的狀態;而直接切掉三分之一腎臟的大白鼠,腎功能下降之後則始終保持同一狀態,不再增強。

  梅勁解釋,兩個月內,安了「支架」的大白鼠的腎臟,其實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剩下的三分之二腎臟中的幹細胞,不斷進入「支架」內,充實著「支架」,成為新的細胞,最後填滿了腎臟支架的所有空間,實現腎臟的再生。

  下一步或將挑戰

  再生「狗腎臟」

  梅勁表示,該研究成果受到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標誌著溫州醫科大學的「去細胞生物支架」研究團隊在相關研究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未來將為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開闢一條重要道路。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排洩器官。目前全球需要腎器官移植的患者有很多。對於一些腎病患者來說,有時候進行腎移植是唯一可行的治療選擇,但是可以用來移植的器官實在太少,而且一些人進行了腎移植手術後,會有排異反應。梅勁說,如果能在動物身上獲得腎臟並進行移植,成本就會低得多。目前該團隊已在大白鼠身上試驗成功。由於「支架」可以在零下80℃的冰箱保存一年,這意味著不但可以批量再造「支架」,而且可以隨用隨取。

  不過,在用於人體之前,還需要大量的進一步研究。如果條件允許,接下來,該團隊打算對狗或其他大型動物的腎臟進行再生實驗,看能否複製大白鼠實驗的成功。雖然實驗還不能保證可培育出人工腎臟,但研究人員認為,這足以證明人類朝著製造可用人工腎臟的方向邁出一大步。

  【新聞連結】

  腎臟「不可再生」

  我國慢性腎臟病形勢嚴峻,據初步調查,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達8%~9%。據統計,我國腎病患者高達1.2億人。國際相關研究領域曾普遍認為,除斑馬魚外的脊椎動物,無法實現體內腎臟再生。

  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同時,腎單位不像肝細胞可以再生,肝功能不良通過保肝治療可以恢復,但腎單位損壞一個少一個,一旦失去代償能力,就會「回天無力」。而且,腎臟病往往病情隱匿,平時甚至無明顯不適,有些人出現症狀時腎功能損害已經進展到尿毒症,只好終生依賴腎替代治療——血透、腹透或腎移植,後果嚴重,費用高昂。

相關焦點

  • 日本成功研發出腎臟再生技術有望用於人類的腎臟再生
    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及自治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腎臟再生技術,把從小鼠胎兒採取的「腎臟胚芽」移植到老鼠身上,完整地再生了整個腎臟。利用此項技術可以將豬胎兒的腎臟移植到人類慢性腎病患者身上,最終長成人類的腎臟,從而根治慢性腎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STEMCELLS》。        研究小組培養出了在投與特定藥物後細胞能自動死亡並且遺傳因子自動改變的小鼠。
  • 最新發現與創新:生物支架技術讓腎臟有望再生
    原標題:生物支架技術讓腎臟有望再生     腎臟疾病是全球一個重大且懸而未決的健康難題,腎病發展的不可逆性一直困擾著患者、醫生和研究人員。溫州醫科大學研究人員通過異體腎臟去細胞生物支架,成功誘導部分腎切除大鼠模型腎臟再生。
  • 日本成功開發牙齒再生技術
    &nbsp &nbsp最近,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通過白鼠實驗,成功開發出一種牙齒和毛髮的再生技術。 &nbsp &nbsp研究小組從胎兒鼠的基本造牙組織「牙胚」中取出上皮細胞和間葉細胞各10萬個,按牙齒的實際密度配置後,移入骨膠原凝膠中培養,開發出被稱為「器官原基」的器官種子,此後將其為50隻白鼠做腎皮膜下注射,14天後再生出包括血管和神經在內的牙齒,隨後移植至不起排斥反應的成年鼠拔過牙的齒部,經過約兩個月成長至4.4毫米,並確認齒內的血管和神經已成活。
  • SCTM:人類腎臟祖細胞分離為細胞再生提供新線索
    2016年9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洛杉磯兒童醫院薩班研究所的研究員分離出了人類腎元祖細胞(NP)。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這將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發育中的胎兒體內的這些祖細胞如何分化成為腎細胞,並可能在未來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或急性損傷後提供一種治療方式促進腎再生。腎臟的關鍵部位——腎單元是一種微小的結構,它可以過濾廢物。
  • 腎母細胞瘤相關基因有望再生受損腎臟
    腎臟表達Lin28的轉基因小鼠會患上小兒腎母細胞瘤,當Lin28被沉默時小鼠復原,表明阻斷或抑制這個基因,可能為小兒腎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進一步表明,Lin28可促進腎臟的發育,從而可能為成人的損傷腎臟再生提供一些線索。
  • 日本這些牙齒再生研究最新資訊,您知道嗎?
    【牙齒研究動態】來自日本歯科醫師會信息:1.利用智齒齒髓細胞迅速有效地製作iPS細胞已獲得驗證 2.實驗鼠牙齒已實現完全再生且技術日趨成熟,未來iPS細胞等幹細胞的應用將改變牙齒醫療歷史,再生牙預計7年後進入臨床試驗 3.2012年人類牙髓再生臨床試驗決定開始,但尚無後續報告【牙齒研究動態】牙胚是構成牙齒的基礎物質,將牙胚分割進行培養後,可生成多個正常牙齒,有神經通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共同開發出上述技術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這群來源於腎小管上皮層的SOX9+細胞能夠從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分離並擴增,並可被移植到小鼠腎內,具有重建腎小管結構、修復腎臟損傷的作用。急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腎功能衰竭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困擾著全國近1.5億腎病患者。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因此,關於再生醫學的研究已大大增加,再生醫學可以被定義為「替代,工程化或再生人類細胞,組織或器官以恢復或建立正常功能的過程」(Chris Mason&Peter Dunnill)。據說,由於包括3D列印在內的新製造技術,再生醫學正在不斷發展。簡而言之,生物3D列印就是利用逐層製造技術來結合細胞和生物材料,以產生功能類似的有機部分。
  • 探訪溫醫大實驗動物中心白鼠「飼養員」
    溫從叢演示抓取小白鼠的方法  溫州網訊「你怕臭嗎?」一見到溫從叢,他問的這個問題讓記者有點錯愕,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溫從叢進入溫州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成為一名管理員,按照他的話說,他更像是一名飼養員,每天都在跟小白鼠打交道——餵食、清理、實驗等。溫從叢所在的實驗動物中心,是浙江省衛健委醫學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培訓基地的五大基地之一,負責供應溫醫大教學、科研實驗所需的小動物。
  • 人造腎臟即將投入實驗 未來有望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人造腎臟」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在幾年內投入使用,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挽救人們的生命。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療腎衰竭,造福人類,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過去的20年中致力於研發人造腎臟。人造腎臟是一種可以模仿人類腎臟功能的植入物,約為咖啡杯大小。 植入物本質上由兩部分構成—過濾器,用於分離血液中的各種物質;「生物反應器」,用於將這些物質轉移到血液或膀胱中,以便從體內取出。這兩部分置於一個耐磨盒中,外邊覆蓋由安全材料製成的薄膜,通過管道連接到附近的靜脈和膀胱。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前沿播報 | 新型光波波長轉換系統、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自帶「空調」電子元件、無人機領域先進技術…
    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同濟大學醫學院近日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手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肺臟再生。該項研究從患者支氣管取出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修復了損傷組織。
  • 日本制定幹細胞技術時間表:十年內再生肺和腎臟組織
    日本制定幹細胞技術時間表:十年內再生肺和腎臟組織  人民網11月2日訊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近期公布了為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相關研究制定的時間表:要在十年內用IPS細胞再生出肺臟和腎臟組織。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這項新的臨床前研究首次展示了胚胎幹細胞如何將CMA保持在低水平,以促進這種自我更新,而且向我們揭示了兩種可能操縱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方法來關閉這種抑制,以增強CMA活性和讓它們分化成特化細胞。這在幹細胞生物學領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合理的幹預或引導這些功能可能成為提高再生醫學方法效率的有力途徑,讓研究人員和醫科學家獲得更好地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急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腎功能衰竭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困擾著全國近1.5億腎病患者。 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部分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俗稱「尿毒症」),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除了複雜的腎臟移植手術外,尚缺乏可靠的藥物用於治療此類疾病。
  • 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除了帕金森以外,iPS細胞還被用於培育腎臟細胞、幹細胞、心肌細胞、卵細胞、精子、內耳間隙形成細胞等等。iPS細胞是何方神聖?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新研究顯示iPS細胞有望用於治療糖尿病
    新華社東京3月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再生醫療學會年會上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為患有糖尿病的猴子移植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而來的胰島,可以成功降低猴子的血糖值,未來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  胰島是胰臟中許多大小不等和形狀不定的細胞團,可分泌降低血糖值的胰島素。如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則會患上糖尿病。
  • 研究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迷你人體腎臟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