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2020-12-03 愛腎網

2018年11月9日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宣布其研究小組成功用iPS細胞治療了一名患有帕金森疾病的男性。

除了帕金森以外,iPS細胞還被用於培育腎臟細胞、幹細胞、心肌細胞、卵細胞、精子、內耳間隙形成細胞等等。

iPS細胞是何方神聖?

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是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轉錄因子組合而形成的細胞。它和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造血幹細胞」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 類似於造血幹細胞

iPS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體的各種細胞,如胰島細胞、神經細胞、骨細胞、血細胞等等,當然也包括大家最關心的腎臟細胞。

- 不同於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是從臍帶血中提取的,需要在出生時就保存臍帶血。iPS細胞可以來自於人體的普通細胞。也就是說,人類可以被製造屬於自己的iPS細胞。

攻克技術難題,迎來巨大希望

為什麼在2012年就獲得諾貝爾獎的iPS細胞,我們現在還感到這麼興奮呢?

iPS細胞雖然已經被證明可以分化成人體內的各種細胞,但真正想要在人體內發揮特定的治療效果,還需要克服很多問題。

問題01:如何讓iPS細胞在指定位置長成指定細胞?(誰都不想在腎臟上長出些肝臟細胞吧)

問題02:如何讓iPS細胞在適當的時候停止生長?(誰都不想長著長著變成腫瘤吧)

問題03:如何讓iPS細胞分化的腎臟細胞長期維持工作狀態?(誰都不想因為CKD的疾病環境,讓新長出來的腎臟細胞迅速衰老吧)

好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憑藉著過人的智慧,攻克了一項項技術難關,iPS細胞也終於成功被應用到了人體。

人造腎臟細胞,離我們還有多遠?

相信這也是廣大腎友最為關心的問題。

日本慈惠醫科大學的橫尾隆教授及其團隊,已經通過iPS細胞成功實現了大鼠與小鼠的腎臟再生,下一步就是人體實驗。

據有關消息稱,中國藥監當局對iPS細胞的臨床實驗展現出了積極開放的態度。如果獲得批准,1-2年內就可能在國內招募患者開展相關的實驗。

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人造腎臟即將投入實驗 未來有望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人造腎臟」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在幾年內投入使用,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挽救人們的生命。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療腎衰竭,造福人類,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過去的20年中致力於研發人造腎臟。人造腎臟是一種可以模仿人類腎臟功能的植入物,約為咖啡杯大小。 植入物本質上由兩部分構成—過濾器,用於分離血液中的各種物質;「生物反應器」,用於將這些物質轉移到血液或膀胱中,以便從體內取出。這兩部分置於一個耐磨盒中,外邊覆蓋由安全材料製成的薄膜,通過管道連接到附近的靜脈和膀胱。
  • 美國穿戴式「人造腎」有望2年上市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期宣布將加快對小型可穿戴「人造腎」的審批。研究機構表示,若有持續穩定的研究資金,腎衰竭患者有望在2年內穿上這種人造腎。
  • 生化人還離我們多遠?五大仿生技術推動進程
    很多人認為生化人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仿生科技早就已經走進我們的視野。下面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仿生前沿技術,讓大家看看生化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3D列印骨頭2014年初,荷蘭一名患有罕見骨科疾病的女性患者,她有極為罕見的「頭骨增厚症」,不停生長的頭骨嚴重影響了它的生活。成功接受了3D列印頭骨移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人造頭骨的人類。
  • 用編織技術研發高彈人造血管 性能好成本低,已進入人體試驗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鄭婷)長江日報記者從湖北「聯百校 轉千果」科惠行動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獲悉,該校採用紡織材料做成的人造血管也進入科技成果轉讓進程,此舉意味著該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即將進入臨床。據悉,血管通常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截至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85.0萬,死亡26.2萬例;新發感染者每年超過8萬例。按照現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水平,愛滋病患者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但是這種治療方法非常昂貴,而且也不是長遠之計。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 京杭招募愛滋病疫苗志願者,愛滋病疫苗離我們還有多遠?
    距離愛滋病疫苗上市究竟還有多遠?為預防性疫苗,已完成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安全性良好,且提示能誘導人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反應。許多人為這個好消息雀躍,似乎離攻克愛滋難題已經不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第一個HIV疫苗試驗。HIV疫苗的研究在近35年從未停歇,進入二期,甚至是三期臨床試驗的愛滋病疫苗並不少見。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如果科學家能找到一種幫助人體細胞抵禦輻射影響的方法,那航天員就能在太空中更健康地生活更長時間,例如通過表觀遺傳工程。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將「開啟或關閉」某些特定基因的表達。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
  • 人物風雲|他發明了人造腎臟和人造心臟
    1938年,科爾夫在目睹一位22歲的患者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後,決定開發一種替代腎臟的治療方法。 腎臟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成尿液以排出人體代謝產物,調節體內水、滲透壓、電解質及酸鹼平衡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並調節內分泌功能。科爾夫在圖書館找到了一篇John Abel在1913年發表的動物血液透析的文章,並深受啟發,開始動手做人造腎臟的實驗。
  • 科學網—「速溶」人造血離應用有多遠?
    據國外媒體10月30日報導,羅馬尼亞巴貝什—博堯依(Babe—Bolyai)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並且已經在實驗室對老鼠進行了實驗,沒有發現任何副作用。報導稱,羅馬尼亞研究的人造血液有望用於人體血液。 那麼,如果人造血液研製成功,能夠完全代替人體血液嗎?
  • 人造血液將在2017年之前展開人體試驗
    據外媒報導,很快,血庫血液短缺現象將成為過去,近日,英國NHS宣布,未來2年時間內他們將對志願者進行人造血液試驗。
  • 腦機接口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真實的鋼鐵俠馬斯克
    8月28日,馬斯克在其初創公司 Neuralink 總部展示了腦機接口最新研究成果,硬幣大小的 Neuralink 植入物,擁有1024路連接,能夠感應溫度氣壓,並讀取腦電波、脈搏等生理信號,且具備無線充電功能,同時還有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
  • 豬體內培育人造腎臟移植進入臨床,「二師兄」這次真能拯救人類?
    eGenesis隨後還表示,他們將與全球最尖端的醫療機構——麻省總院加深合作,展開一系列人造腎臟的臨床應用相關試驗。試驗的第一步,將把人造腎臟植入一種人類近親物種中,以驗證當前移植技術的可行性。麻省總院人造活體器官移植試驗一旦成功,對延長人類壽命來說將具有裡程碑意義。之所以給予這項技術如此高的評價,原因有二:首先,提到器官移植,與之相關的器官黑市交易你肯定不陌生。雖然全世界都嚴禁活體器官買賣。
  • 溫州科學家讓白鼠腎臟再生 新技術有望用於人類
    雖然目前的「腎臟」還只是在大白鼠腎基礎上構建的,但這依然向成功在實驗室裡生成適用於人類的人造腎臟邁出了第一步,有望為廣大腎病患者帶來福音。  研究靈感  來得非常偶然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是溫州醫科大學生物支架移植與免疫研究所執行所長梅勁。他今年41歲,是該校主講解剖學的副教授。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科學家說毛囊克隆不遠了,「不遠」究竟還有多遠??
    但一些脫髮人又有苦惱:植髮手術固然好,但需要足夠的毛囊,可我的脫髮面很大後枕資源不夠,這樣植髮效果有限,什麼時間有毛囊克隆技術問世,就像孫悟空一根毫毛變無數毫毛,想種多少頭髮就種多少頭髮,人的頭髮就永遠翩翩起舞,不知道毛囊克隆技術離我們還有多遠?  2013年10月21日英國媒體報導:英美兩國科學家通過複製人類皮膚細胞,創造新的毛囊,有望徹底解決脫髮難題。
  • 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截至2月4日24時,全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887例,新增死亡病例65例。全國累計確診24324例,累計死亡490例。新增出院262例,累計已治癒出院892例,現有疑似病例23260例。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這至少說明,「人造病毒」一說不僅僅是《生化危機》看多了的庸眾拍腦袋想出來的,不少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人士也在試圖論證它。 讓我們嚴肅認真地討論一下這種可能性。 「造病毒」不難,真的 生物技術眾多領域的發展速度都超過了摩爾定律。
  • 新冠病毒疫苗離我們還有多遠?12個疫苗最新臨床試驗進展綜述
    來源:Hanson臨床科研在全球COVID-19感染人數超過5000萬人之際,不僅僅是生物醫學領域,整個國際社會中,最關心的課題都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疫苗的研發。目前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的疫苗已經達到了53個;而在臨床前研究至少還有87個疫苗。
  • 疫苗:我們離完善的疫苗還有多遠?
    這8個進入臨床III期的疫苗中,有5個是中國藥企研發或參與研發的。其中,接種人數最多的是中國生物的滅活疫苗(BBIBP-CorV)。但真的要確保安全和有效,任何新冠疫苗都要至少等到2021年第一季度才會有初步可靠的結論。
  •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IT之家獲悉,電子科技大學隨後發文慶祝,號稱是全世界首顆發射成功的 6G 試驗衛星,也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以來首次以校名命名的衛星。據四川在線報導,這顆衛星和6G到底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帶來對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通信的開創者、中國移動通信的著名專家李少謙教授的採訪。